霞浦溪邊村:一片茶,,富了一個村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 夏斌)清晨,,天剛泛白,胡忠慶早早來到村口,,等待采茶女工的到來,,將她們引導到當天需要采摘的茶園。
胡忠慶是霞浦縣崇儒鄉(xiāng)溪邊村柘兜自然村村民,,也是溪邊村茶葉種植大戶,。春茶開采后,他每天都忙個不停,。“盡管很累,,但有收入,心里也舒坦,。”他憨笑著說,。
地處霞浦西北部的溪邊村,是該縣茶葉主產區(qū)之一,。全村現有茶園3400多畝,,村民人均茶園1.2畝,茶葉初制加工廠4家,。年產茶青1100多噸,,產值2210萬元。2019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9萬元,。
提起村里發(fā)展茶業(yè)歷程,村黨支部書記李德云介紹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該縣在溪邊村創(chuàng)辦了當時的國營茶場,茶場擁有茶園430多畝,。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在茶場種茶,、制茶,掌握了一技之長,。
茶產業(yè)效益日漸見好,,學到茶技的村民紛紛返村,開始自己墾荒種茶,。“剛開始那些年,全村只有零星數百畝茶園,,種植的也都是‘土茶’‘毛蟹’‘小白茶’等老品種,,效益并不高。”李德云說,,到了2000年,,全村已有茶園1000多畝,,也大都改種毫芯大、價位高的“福鼎大白”等優(yōu)良茶種,。
從2000年至今,,溪邊村茶產業(yè)發(fā)展迅猛,近20年間,,全村茶園面積增加了2300多畝,,僅前年和去年兩年,就增加茶園面積700多畝,。如今,,在溪邊村,一戶擁有十來畝茶園的,,比比皆是,。
茶葉成為村主導產業(yè)后,如何把它做大做強,?這些年,,鄉(xiāng)村著實下了許多功夫。“每年都邀請該縣茶業(yè)局茶技專業(yè)人員為茶農培訓,,傳授茶園修整,、茶樹裁割、施肥用藥等技術,。”李德云說,,茶農們也結合自己多年種茶的經驗,不斷摸索積累種茶經驗,,更新制茶設備,,提高產量和效益。
走進胡忠慶1200多平方米的初制加工廠,,陣陣茶香撲鼻而來,。自有茶園面積60多畝的他,集種茶,、制茶,、銷茶于一身,靠一片茶葉發(fā)家致富,,過上了好日子,。他說,每年僅采茶工的工錢,,就要支付10多萬元,。
溪邊村茶產業(yè)的發(fā)展,也給周邊鄰近村的群眾,,提供了季節(jié)性就業(yè)機會,。“每年采茶期間,,每天應招來村采茶的女工多達100多人。”李德云說,,她們每天多則收入200多元,,少則也有百來元,招工茶農還負責提供午餐,、來回車費等,。一年茶季下來,她們可以收入數萬元,。
責任編輯:陳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