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傳圣/番薯米
寧德網(wǎng)(肖傳圣) 假日返鄉(xiāng),,友人相邀至家聚餐,席間主人出乎意料端出一甑子熱氣騰騰的番薯米飯,,很快被搶個精光,。搶著番薯米飯,,我想起了“番薯米時代”。
番薯米不屬五谷,,但它在我們家鄉(xiāng)周寧向來被尊為“谷”視為“米”,,在缺糧的年代,倍受人們的喜愛和青睞,。那年頭,,環(huán)境惡劣,家鄉(xiāng)田少,,一年打下的谷子不滿半倉,,七除八扣后,,遠遠不夠一家人的口糧。因此,,味道甘甜,、營養(yǎng)豐富的番薯米成了最佳選擇,人們長期以它為主糧,。
每年農(nóng)歷十月是番薯米生產(chǎn)最緊張,、最繁忙的季節(jié)。霜降后,,番薯葉枯頭實,。此時,男人忙于張鋤箍楻,,女人急著修筐補籃,,老人及時清理倉庫。人們在溪邊或溝旁整出平地,,在臨水處掏一水坑,,然后在平地的中央樹一木樁,擺上稻楻,、畚箕,、番薯籃之類的器具,另在附近地勢平坦的地方架開長排毛竹或木桿搭起靠桿,。當夜晚的星星向人們預示來日是好天時,,期待已久的村婦,聞雞起炊,,喚醒家人,,盛飯催吃,收拾碗筷,,早早上路,。
冬的清晨天黑霜重,,大家拿出番薯刨,、番薯籃,圍坐在木樁旁,,擺開架式,,把刨刀一端頂在木樁上,另一端緊挨肚皮,,一手扶刨,,一手抓薯,使勁,、快速往刨孔推去,,番薯在推力的作用下,,迅速被刨成絲條,擠出刨孔,,紛紛落入刨刀下的籃子里,。輕脆悅耳的刨薯聲此起彼伏,組成一曲優(yōu)美動聽的交響樂,,當刨番薯達高峰期時,,周圍響聲四起,交匯成“萬戶刨薯聲”,。
天剛露出魚肚白,,早起的人們已經(jīng)刨好了第一批番薯絲,陸陸續(xù)續(xù)地把水洗過的番薯絲送到靠桿處曬,。曬薯絲的竹簟是用竹條編成的,,通風瀝水,整整齊齊緊挨著斜靠在靠桿上,。人們小心地把番薯絲揚撒在簟子上,。剛出水的番薯絲在曙光中白亮晶瑩,一排接一排,,遍布曬場,。遠遠看去,天上的白云,、空中的白煙,、地上的白霜、簟上白色的番薯米融為一體,,分不清哪個是霜,,哪個是霧,哪個是薯絲,。在這銀白色的世界里,,家家戶戶都是全員出動,以家庭為單位,,緊張有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分工生產(chǎn)。有甩膀嘩啦嘩啦洗薯的,,有低頭一絲不茍刨薯的,,還有送茶送水的……當夕陽把最后的余輝抹在銀白色的薯絲上,人們才收起薯米,,拾掇工具回家,,又去準備迎接燦爛的明天。
番薯米味道本是甘甜的,,質(zhì)地是柔綿的,,但由于長年累月地啃吃,,加之使用傳統(tǒng)單一的蒸煮法,就讓人望而生畏了,。小時候,,家居農(nóng)村,家中長年缺糧,,全年除特殊的節(jié)日或生病外,,其他時間一律吃“三色飯”,有時還吃青一色的“裸薯米”,。“三色飯”是把一部分白米置入鍋中煮熟后,,撈起倒入飯甑的一邊,再把番薯米放入米湯中燙透撈起放另一邊,,涇渭分明,。吃時,將部分白米與番薯米混合,,其色為灰黑色,,這樣白、紅,、灰三色分明,,稱之“三色飯”。這飯若比例適當,,確實也綿綿入口,。可就是白米飯越摻越少,,說是“三色飯”,,實質(zhì)是青一色的薯米飯,因此,,吃起來特別地干澀,、難吞,不小心常常被噎得扭脖,、拍胸,、打呃,有時被塞得透不過氣,,熱淚橫流,,當時自然也就非常厭惡番薯米,,甚至還詛咒它,。不過,番薯米除當飯吃外,,有時也是小孩的零食,。那時候家中別無它吃,,嘴饞又不敢向父母要錢,就跑到倉里,,偷一把番薯米,,放在褲兜內(nèi),摸出來一根接一根往嘴里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它雖沒有糖糕餅的美味,,但也能嚼出一絲甜味來,,解解饞、過過癮,。春去秋來,,年復一年,那個年代的小孩子在番薯米倉里慢慢長大,,老人在番薯碗中默默離去……
在番薯米為主糧的年代,,番薯米是一種財富,倉里存有番薯米就是手中有了活存折,。要添置或購置物品,,就拿番薯米去交換。生產(chǎn),、生活用品,,甚至媳婦都可以換得。記得家鄉(xiāng)有一大叔,,年過40尚未娶親,。那一年連月陰雨,大部分人家番薯霉爛,、變質(zhì),,有的人家甚至顆粒無剩。鄰村一人家得知大叔糧倉中存有大量舊年番薯米,,遂以長女相嫁,。當年,諸如此類番薯米換老婆,、換兒子的屢見不鮮,。
如今,番薯米早已退出主糧之位,,偶而端上桌來不過是為換個口味,。但人們?nèi)詴钌畹貞涯钏叵肽桥c之相伴的艱難日子,。
責任編輯:s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