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張迅:夢里佳期,只許庭花與月知
如果說一家三代人都在揮毫作畫,,且每代人都名不虛顯,,謂之:畫香門第、疊世輩出,,不算過情之譽,。但如果一家三代人的書畫作品聯(lián)袂出展曾無與二,那可就是一方門庭弛聲走譽,、喜慶盈門的大事了,。
對于這種大事,我尚有追趨逐耆之好,,且榮幸于丁丹的誠邀,,沒有理由也不能有理由辭推。遂趕在畫展頭天的大好日子,,去了趟市美術(shù)館湊了個人頭攢動的熱鬧,,呈上自己身體力行的奉申賀敬,也算表達自己對繪畫人的仰企之情和滿足一次自己附庸風雅的虛榮,。
這一天惠風和暢,,暖日良辰:2023年3月20日,上午十點,。
和丁丹認識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事了,。那時,鮮衣年少的他,,靈心慧性,,翩翩駿馬行。我和他曾是同事,,在一個職業(yè)學校同教一個美術(shù)班級的學生,,他教美術(shù),我教語文,。語文雖是學生必修的主要課程,,但比起美術(shù)這門課程來說,在學生那里就顯得沒有什么市場了,。毫不夸張地講,,他受歡迎和景仰的程度遠遠超過我這個班主任。只要是他的課,,學生無一逃學,,當然,這和他的藝術(shù)造詣有關(guān),,也和他本人的才情有關(guān),,我自是不如,。猶記得,那時學校領(lǐng)導層不知何故調(diào)整了班級的美術(shù)老師,,一時間,,班上的學生個個像被霜打蔫兒了的秧苗,垂頭喪氣,。不過,,沒多久,他們也找到了應對的辦法,,不管丁丹去什么班級教課,,他們都一如既往地奔去丁丹的畫室,硬磨死纏,,好賴都跟著,。以后,我離開了學校,,一些老師也相繼棄教轉(zhuǎn)行,,但他依舊安于本職,堅持從事美術(shù)教學直到退休,,可謂是風雨不改,。
畢竟同過事,彼此都熟稔,,離開學校后,,我和他往來還算是經(jīng)常。關(guān)于他的性情和為人,,我多少還算是了解一些,,而于他的畫,我是外行,,就只能是一知半解了,。他一直都在繪畫,樂此不疲,,退休了也心向往之,。海邊、鄉(xiāng)野,、山隅,、村巷、阡陌,、荒郊常留下他寫生的身影,。此次,一家三代人的畫展以他的畫為重,,所形諸筆墨的,,炳炳鑿鑿地展示了他多年以來篤志不倦,、畫筆不輟的豐華成果。
畫展前的一個星期,,丁丹給了我一本《三代人》畫展宣傳冊,。那夜,睡眠尤淺的我,,四點多醒來,。春夜格外靜,黑暗中我打開燈,,一張一張翻看宣傳冊里頭的畫。停在丁丹的畫頁時,,我被當代藝術(shù)家卯丁為丁丹寫的序言深深吸引,。不愧是大家,他從行家和學者的角度,,對丁丹其人和其畫的關(guān)聯(lián)做了極其透徹分析和客觀的評價及理性的概括,。我私自認為,卯丁的這篇《滄海異粟》,,可以堪稱是一篇給丁丹當下繪畫藝術(shù)形態(tài)確論的銓文,,具備了一定的權(quán)威性。
在這樣文章面前,,一切試圖對丁丹繪畫內(nèi)在的精神主體做深刻的備說都顯得蒼白無力,。寫這篇文章前,我也曾考慮過這個問題:有如此深度之文擺在那里,,還敢妄加置喙,,豈不讓自己貽笑大方,不自量力,。不過,,我是這樣想的:一個來自文學類別的外行,寫出自己對繪畫直觀上的膚淺感受,,更多地是停留在對畫體表象的認知,。站在這樣的角度泛泛而敘,是自己讀畫閱痕和心跡的使然,,雖夾帶有自己來自文學方面的觀察和見解,,免不了存在主觀認識的差池。而純屬是家常式地嘮嗑,,充滿了趣談,、亂談,更難免不切畫題和游離畫題之外,,當然不具有嚴肅性和深刻性,,更沒有說服力,。
由此本人在此說明,此篇隨筆,,僅適常人閑讀,。
丁丹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呈多樣性,速寫,、水墨,、水粉、油畫異彩紛呈,。他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應該屬性于現(xiàn)代藝術(shù)的范疇,,不以寫實為目的,更多的是在渲染一種情緒,,表現(xiàn)一種情感,。畫面也大多因幻化變得迷離撲朔;景象形變,、顯異,;色彩渾雜、交疊(尤以油畫為是),;所表達的主題隱澀,、深拗而玄致;手法上雖逸筆率性,,不拘成法,,但是線條表現(xiàn)力應用的恰如其分,其畫韻味自足,。卯丁先生說得好:“異”之于丁丹,,看似宿命,卻是他追求的生命狀態(tài),,更是其藝術(shù)世界之常態(tài),。相對華夏主流文化而言,丁丹屬于異域異族之異人,,而當這樣的異人遭遇今世這般異態(tài)之時代,,其藝之異必然綻放異樣風采。
面對丁丹用自己獨特的個人藝術(shù)形式語言與圖式風格構(gòu)建的繪畫題材,,我變得漫無方向和目的了,。由于缺乏長期的繪畫藝術(shù)積累,自己只能在看畫的閱讀低門檻間徜徉,。我知道那一幅幅畫里蘊藏著許多色彩,、質(zhì)地、氛圍,、基調(diào)的元素,,也深知那些符號化的具象留下了作者情感的信息,,蘊含著比語言更強大的無形力量。但關(guān)于這些,,我是茫然的,,甚至是無力洞知的。我想,,這也不能全怪自己,,畢竟,作為常人區(qū)別于一個藝術(shù)家,,在于他們根本無法敏銳得像藝術(shù)家一樣“很早就在世相市囂中發(fā)現(xiàn)一種神秘的潛藏,,一種怪異的組合,一種處處彌散而又抓不著,、摸不見的韻致”
但我還是于觀賞和閱讀的樹隙中,,感受到丁丹繪畫藝術(shù)意識里疊漏出的文學意境和詩彩芒光。
丁丹所駕馭的這種畫體意識,、藝術(shù)語言、構(gòu)圖風格及對物像進行的主觀色彩涂抹形態(tài)塑造和精神表達,,蓋在于性情———特立獨行,,樂自由我。所謂“見人見畫”,、“什么樣的畫,,照見什么樣的人”說的就是其中的道理。這和作家寫作選擇什么樣文體和題材的性質(zhì)區(qū)別無二,,一個作家成功得失的作品,,一定和他自覺的文體意識頗有關(guān)聯(lián),即作家自己能夠駕馭什么樣的文體和題材,,自己一定是心中有數(shù)的,。作家如此,畫家亦然:一幅畫的美感,,有了主題之后,,更多地取決于畫家以什么樣的方式將這個主題表現(xiàn)出來。
當然,,這不能算是丁丹繪畫意識里的文學性,,它只是丁丹藝術(shù)作品創(chuàng)作和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共性的一種東西。只不過,,我認為,,這種與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共性在丁丹的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而這種明顯的共性也進一步突出了他繪畫藝術(shù)意識里文學意境和詩彩的存在,。
丁丹是一個具有深度作家情結(jié)的人,。記得他對我說過,,考大學,一開始他是滿腔熱血奔著廈大中文系去的,。那時,,他最大的理想和愿望就是當一個作家、詩人,,用自己手中的筆,,說盡心中無限事。沒想到第一次高考就功虧一簣,,結(jié)果事與愿違,,與廈大中文系失之交臂。后來在親朋好友的建議下,,他改考福建師大美術(shù)系,,不曾想,這一次竟然鬼使神差的中了舉,。他自己也常對人說,,學美術(shù)不是自己首選,文學才是,,也是最愛,。這就注定了丁丹繪畫藝術(shù)血液里合乎邏輯,合乎情理的文學基因存在,,由此,,丁丹繪畫藝術(shù)意識里體現(xiàn)出的文學意境和詩彩就不足為怪了。
除了作家情結(jié),,丁丹身上還具備有一定的詩人潛質(zhì),,這一點難能可貴。不是說有作家情結(jié)的人就可以做一個詩人,,但做一個詩人,,若沒有詩人潛質(zhì),想都別想,,想也白想,。在我看來,丁丹的詩人潛質(zhì)是一些自詡為詩人的人都無法超越的,。他有一篇《一個人的九鯉》,,完全就是性情與創(chuàng)作關(guān)聯(lián)、詩意和畫境相融的自訴狀:
探尋科學的意義對于我不知是否有意義,,古民居建筑技術(shù)和社民生活需要似已成為冠名的含義,,民俗學者的闡述也似可成篇,他們連自己都可成為掛在展廳墻上的掛畫,而我本本原原的置身其中,,我有多少文化都沒有意義,,我身心感知的非常簡單,如果不愿為掛圖而努力,,我一定就是最科學意義上的,,看聽觸戲,然后只是為了告訴別人我懂,??永锱芙o我的絕對無法有太多的附加。
熱愛生命不只是一句空話,,熱愛眼中的美景是自然心性和本能的精神所致,,卻因為本原之緣散開是被變成距離的企望。
在如這午后太陽熾熱的冷面,,一個一個私藏的故事和正上演的一段一段劇情有如溪灘那無數(shù)被沖刷潔凈的石頭,,渴望著太陽再向我們襲來,灼熱我們的被溪水浸澀的靈魂,。
而每一天的九鯉,,沒有粉飾和張貼的自然本身,因為我有了心情,,因為你有了風景,。
一篇讀罷下來,詩人的質(zhì)性躍然于紙,,天賦,、思維,、情感,、想象、意境,、內(nèi)涵,,還有語言的修辭、詞性的轉(zhuǎn)用,、語法的跳躍,,表白的獨到、形式的靈變,,結(jié)構(gòu)的契合,,無一不在詩味之中。讓我稱嘖,,也讓我由衷感嘆:歷史沒有給丁丹一個進入中文專業(yè)承學的機會,,卻任由他在繪畫的藝術(shù)海洋里揮霍著詩人的孤獨和任性,放牧他的文學才情,。是可謂,,天不絕人也,。
丁丹的散文是這樣,回過頭,,我們再來讀讀丁丹為自己繪畫所寫的題記片段,,簡直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他在他墨彩畫《藍色的夜》里這樣寫道:從那穹隆烏黑的山野走出 踏一只迴腸的歌謠/那是無尚的欣喜的故念呵/怎這樣被一個扁扁的藍哀哀的在山野看那夕陽/雨過天晴虹貫河山我決沒有一絲的哀愁/那記憶中的雨很美麗么那山野晚秋的林靄凄涼么/那在雨絲灑過的寂靜的山地的草草木木青石紅瓦和/那在雨絲灑過紅色衣裳紅色臉龐
還有《望?!分械倪@段:一道道漲潮的海浪像劍光一樣驟然聚集,,反反復復不能停息的浪擊,海給與我是我所想的一千倍一萬倍,,以致于我如同空殼一樣沒有靈魂,。 的確,很難去描述海,,我一直所讀到的關(guān)于大海的在此時已變得支離破碎,,而我想象到的關(guān)于大海的一切已毫無意義。
再看他為《女孩》而書寫的筆句:午后,,第一聲的春雷響過/悶聲流連于連綿的春雨的間隙/我惶惶走過,,眼前一片寂寞的空林/她已被霧罩起 我希望身邊有個姑娘也似這春天里的寂寞/我驚喜地望望她而后消失在霧天里/有一段樂曲潺潺從心頭流過那樂曲是一個歡快的回憶/那長發(fā)在憂憂的揮灑/每一個回眸也都帶著記憶是如此甜蜜/三百六十五個被祝愿和憂怨交織的時光/也用三百六十五張信箋被情欲和哭泣冷冷的縛起 在那被霧罩起的空林的寂寞里有一個歌者/在用著嘶啞的喊聲把那幽靜驚起/最長的一個雨季依然還是那個不完的雨的雨季/揮一揮手然后我和她向那午后的空林走去 惶惶地,我希望我們不再寂寞
這三段文字均來自丁丹的墨彩畫,。那字里行間的山野,、空林、海潮,、姑娘……等具象所連綴和銜接的是作者浪漫的情感和豐富想象,,而情感和想象的深處蘊藏的是作者內(nèi)心的逸放情緒,或沉湎或迷茫,,或漂浮或虛無,,這就是詩性、詩句和詩意,。同樣,,在丁丹的墨彩畫里這種詩的核心被水到渠成地美學化了。他將描摹的物和景虛幻化,,通過情緒化的線條和疊加的色彩進行勾勒,、渲染,完成從景到情,、寓情于景的轉(zhuǎn)換,,也隨手便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純化成了一片詩韻,從而在畫面中達到一種物我之間相互和諧的懿美境界,。
在我看來,,丁丹繪畫多樣性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最賦詩境的當是墨彩畫,可以說,丁丹用它在詩與畫之間姻緣出了一段佳偶天成的關(guān)系,,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是詩味與畫境的默契,,什么是詩情與畫意的滲合。他有一幅題為《庭花》的墨彩畫,,是所有墨彩畫里我最喜歡的一幅,,他用最素雅的黑和綠兩種水墨色表達了最抽象的追求,仿佛黯蔚的庭院含羞靜放的女人花,,即將給這個世界送來清香和情愛,。這幅畫丁丹沒有留下題記,而彌漫出的詩情畫意卻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端,。畫面不喧囂,干凈:主題明澈,,基調(diào)曼婉,,圖構(gòu)清巧,飾彩不雜,,底色柔靜,,線條流暢,留白恰好,,氣氛恬夷,。無論從那個角度觀賞都十分養(yǎng)眼和養(yǎng)神,具備了妙,、神,、逸、清,、幽的審美境界,。
寫到這里,我約略地感覺出,,丁丹像是在用繪畫為自己青春時期縈懷的文學情結(jié)圓夢,,又仿佛正在踐行一句話:不想當詩人的畫家,,不是好畫家,。因為他讓我看到了他是在用詩作畫,也是用畫在寫詩,。
這是何等的浪漫,,符合丁丹的心性。卯丁說過,,丁丹的這種藝術(shù)成就“是丁丹孤獨而自在的,,更是世俗社會難以理解的生活姿態(tài)與生活方式”換來的,這種孤獨和自在就是“從簡而居,特立獨行,,活出與當下時態(tài)絕然不同的生命軌跡”,。
不錯,他確實是一個自由人,,天馬行空,,不事邊幅,放達不羈,,活在自己的心性里,,這是他的典型癥候。著次畫展,,我注意到,,丁丹這樣一個執(zhí)著于畫壇,在“閩東藝術(shù)圈,,是極具有美術(shù)史意義的個案樣本”,,且名躁江湖,桃李滿園,,頗有影響力的人,,頭頂上卻沒有什么光環(huán)和職稱。那些“長”呀,、“家”呀,、“員”呀等來自體制的冠蓋、頭銜一概與他無關(guān),。這或許有許多無奈,,但作為丁丹這樣一種“自是菜根滋味好”的另類,面對社會或缺的“通情達理”,,也許這就是他的宿命,。不過,我倒是欣賞他的這種“格格不入”,。杜甫有詩言:“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說的是作為斯人的詩人和冠蓋權(quán)貴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只有立于冠蓋之外“憔悴”的詩人,,才能成為有如李白、杜甫,、蘇軾這樣有思想有氣度的真正詩人,。否則,在我看來,,那些個冠蓋詩人,,冠蓋畫家和那些“應景詩人”,、“應景畫家”就沒什么區(qū)別了。
現(xiàn)代著名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薩義德說過一句話 :“還有一種知識分子,,不是圈內(nèi)飛黃騰達的諾諾之人,而是永遠與特權(quán),、權(quán)勢,、榮耀格格不入的諤諤之士,勇居邊緣,,厭惡適應”,。這種人,活著就值得尊重,。丁丹從某種程度上講很像這種人,,別以為他在獨善其身,他一直是在不動神色間盡情釋放著真,、善,、美。
真的,,與其說他在作畫,、寫詩,不如說他在修行,,只是他選擇了詩歌,、繪畫藝術(shù)作為修行的手段,讓自己活得更像一個有故事,、有風景的人,,一個“實現(xiàn)自我,卻又在超越自我中淹沒自我”的人,。
行筆至此,,我的思緒再次回到丁丹《庭花》的畫前?!皦衾锛哑?,只許庭花與月知”,丁丹的修行是有詩和遠方的,,亦是孤獨的,,而他這種詩和遠方,這種孤獨的“夢里佳期”,,也許只有棲身于幽境的庭花和形影孑然的行月知了,。
2023年3月24日寫稿,、2023年3月25日修稿
來源: 枕湖閑人
作者:張迅
編輯:林宇煌
審核:林翠慧 林珺
責任編輯: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