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丨詩音:降龍秘境
降龍,,一個迷霧重重的神秘古村,。
深山叢林最易隱藏,,也最易被遮蔽,。降龍古村,,就像一件古物,一本秘笈,,隱秘地潛藏深山,,時間久了,幾乎被時光湮沒,,被人們遺忘,。關(guān)于降龍古村,縣志上沒有任何有關(guān)記載,。多年以前,,因為編輯《民間歌謠集》,我曾來過降龍村所在的閩東屏南參加編審會,。各地來的與會者,,大多也算是對民間文化有點興趣,其中不乏掠奇高手,。編審之余,,我們四處尋幽探密,期間并沒聽說過有這么一個特別的降龍村,。也許當(dāng)初韓氏先祖選址降龍,,除了風(fēng)水上的考慮,或許也是有意隱藏,,不想引人注目,。然而,不論是為了避禍,,有心韜光養(yǎng)晦,,還是被無意覆蓋遮蔽,,蟄伏靜默久了,四季變更,,風(fēng)霜雨露,,不免苔痕斑駁。其間種種隔膜,、誤解,、陌生化、距離感,,使當(dāng)年神秘的不神秘的都蒙上了一重神秘色彩,。尤其是那些曾經(jīng)有過燦爛文明的,有一天突然消失了,,堅固的城池,,風(fēng)化,剝蝕,,蛻變,,消解,湮滅,;完整的變碎裂,,明晰的變模糊,漫漶,,斷續(xù),,零落,留下的斷壁殘垣,,斷簡殘編,,尤其讓人想象豐富。繁華過后的沉寂,、廢墟,,因其深厚的蘊涵,撲簌迷離的懸疑,,錯綜復(fù)雜的謎團,,更是滋生神秘的肥沃土壤。
在洪都拉斯的科潘,,兩位資深旅行家在當(dāng)?shù)赜〉匕踩说膸ьI(lǐng)下,用大刀在潮濕的熱帶叢林中清理出一條道路,,路盡頭,,發(fā)現(xiàn)了類似金字塔的建筑、石碑、石碑上面目猙獰的人像浮雕,,和密密麻麻的象形文字,。這樣,隱藏在一片灌木叢中的瑪雅文明,,才以神秘的面目,驚現(xiàn)世人面前,。我不知道,,降龍村是怎么引起人們注意的。我來到降龍村時,,是一個深秋的傍晚,。
其實,多年之后,,我再一次踏上這個縣域時,,我只知道我將要受托寫一篇有關(guān)當(dāng)?shù)氐奈恼?,我并不知道我將要去的具體村落,和所要寫的內(nèi)容,。當(dāng)我在選題會上被告知,我要去的是降龍古村時,,我還是第一次聽到 “降龍村”這村名,。據(jù)說,這個古村有“沉棺之謎”,。我問縣作協(xié)主席,,有遺跡嗎?說,,有,。又問,看的見沉棺嗎,?回答,,看不見。我覺得自己腦殘廢話,,“沉”棺既沉,,如何得見?又不是武夷山高崖峭壁上的那種懸棺。隨即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幅畫面:群山下,,草木蔥蘢的巖石間,,有個深潭,潭水碧綠深幽,,一口木質(zhì)厚重的漆紅棺木,,幾根鐵鏈吊著沉在潭底。后來回想起來,,我腦海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圖像,,可能是與來時沿途看到的霍童溪畔景致有關(guān)。
深秋的山中,,略帶寒意,,空氣清新,夾雜著泥土和草木氣息,,時而隱約飄來清冽的桂香,。蘆狄花穗已綻開銀白紫紅,瑟瑟迎風(fēng),。楓樹,、烏桕還在漸變?nèi)~色。除了幾棵落葉樹和枯樹,,裸露空枝,,一些樹冠略顯稀疏,大多樹木依然綠蔭蓊郁,,只是色澤有些暗澀,,但山道旁、石階上,,還是鋪滿潮濕的落葉,。落葉間,有小指肚頭大的椎栗散落,,撿一顆小堅果,,咬破淺棕褐硬殼,果肉潤澤白皙,,在齒頰間有淀粉感,,有些微清苦,隨即沁出清甜,,彌漫開來,,苦味消失,滿口清香,。中午飯桌上,,那寸長條的鴛鴦面,,就是由山中的鴛鴦果磨漿制成。據(jù)說鴛鴦果,,成對聚生,,又因山中鴛鴦溪的鴛鴦喜食,,由此得名,。我不認識鴛鴦果,不知道是否類似椎栗,,但我認識黑木耳,。行走山中,在長滿青苔的濕黑巖壁,,或藤曼繞枝的古樹老干上,,很容易見到野生的黑木耳菌菇之類。野果也多,,最奇怪的是,,這個季節(jié)還可見到紅紅的樹莓,成串成串聚生,。記憶里小時候吃樹莓是在割稻季節(jié),,日頭炎炎,紅紅的小漿果酸酸甜甜,,解饞又解渴,,只是這種小灌木多刺,采摘時指尖被扎得酸麻酸麻,。山中花開花謝,,果熟自落。大自然豐盈而充滿生機,,卻又如此緘默,。這樣的山中,降龍村隱藏得很好,,雖經(jīng)時代烽煙,也算保存得較完整,,唯有時間漫漶出的損傷和舊色,,無法抵御。
古村背靠秀麗的三衿山,,竹海搖翠,,古木蒼郁,屋舍儼然,。黑瓦頂層疊錯落,鱗次櫛比。高出屋瓦的防火墻頂,,挑三線密砌排檐磚,上覆小青瓦,,青瓦脊檐隨人字屋面坡度,蜿蜒出一道波浪,,又一道波浪,,宛如一頂頂古代官帽;或?qū)訉拥?,呈平行階梯狀,,隨庭院進深而兩疊式,,或三疊式,,四疊式,高低起落,。頂端馬頭,,或金印式,或朝笏式,,或吻獸式,,最引人的是高高翹起的鵲尾式。村邊有一二房屋坍塌了,,消失了,,防火墻猶自高昂翹角,巍然聳立,,并無半點頹喪和廢墟感,,仿佛原本是,,純粹是,就是一尊尊雕塑,。其實,,村口外,降龍村村標(biāo),,就是一高一低兩半截稍作相向的防火墻雕塑,,馬頭高低錯落,,高高翹起三個鵲尾,,不同的是,,土紅色墻體像胸前有補子的官袍,一個補子圖紋是“降龍”兩字,,一個補子圖紋是淺雕“云龍”,。站在村外山道上,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樣一幅線條極美的黑白版畫,。而村邊那棵老柿樹,葉子落盡,,蒼古遒曲的枝椏掛滿柿子,,紅燈籠似的特別喜氣,,襯著古樸的高墻黑瓦,,飛檐翹角,反差鮮明,,又渾然和諧,。
因為村落地勢落差三十多米,,進村如入深井,要下一條青石階梯,,階梯黑濕有苔痕,,兩旁花木扶疏。村口一風(fēng)水湖,,聚財斂氣,。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天地人神層層護佑的村落,。村西,,龍?zhí)断杀蓖侠@村向東南霍童溪而去;村東,,車帶溪由東往西繞村匯入龍?zhí)断?,有甘祭龍藏于雙井,祈雨最靈,,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東向水尾是“星鑼繡墩”地貌,,有天后宮陳靖姑保平安,;西向水尾是“金龜守口”,老杉樹和楓樹下,,有青石壘成的當(dāng)境明王殿,守護村莊,。秋日楓紅杉翠草黃綠,,倒影水中,,真是美景;北向有九子菩薩殿護佑,。而村子四周有高高的土城墻環(huán)繞,,四個古城門皆炮樓矗立,而今只余斜陽殘照,,或夢雨飄灑,,蕭瑟荒冷。
我繞湖進村,,穿街過巷,,大多是明清古宅。夯土墻白粉脫落,,露出黃泥,,氣勢猶在,高大方正,,威嚴(yán)端莊,。街巷因此越發(fā)幽深狹窄,分不清是街是巷,。街巷寂靜,,有些瓦楞上瓦松青青,苔蘚漫生于瓦檐,、路邊,、墻腳石縫。村子看去還算整潔,。房門大多緊閉,,不見村人。也有門框上還掛著菖蒲艾草,,不知是哪個端午節(jié)留下的,,枯干灰暗如它背后的古舊板壁。偶爾看到竹竿上晾曬著衣物棉被,,幾扇貼著紅對聯(lián)的門里,,透出有人居住的氣息和暖意。
蜿蜒于老宅古屋間的青石板巷道如藤曼,,迷宮似的縱橫交錯,,往左往右,或向上變成一級級階路,,過城門,,通往村外。誰能想到,,這里曾經(jīng)是茶鹽古道的重要驛站,,曾經(jīng)街市繁華,。當(dāng)年村里主要街道兩旁有眾多商鋪,茶行,、商行,、油坊、客棧,、花店,、藥材店、糕餅店,、豆腐店,、雜貨店之類一家家開過去。街市商賈云集,,行人官員往來,,最繁忙的是那些南來北往的挑夫,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踏踏的腳步將古道卵石磨得溜光,反射出灼人的炎日烈焰,,也窩著迷幻的清冷月光,。山里的一擔(dān)擔(dān)茶葉、煙葉,、木材,、筍干、菌菇干,、硋瓷,、紅粬、土紙?zhí)敉鶎幍?,在沿海換取鹽,、咸魚、鲞干,、腌蝦蟹之類海貨,。如果古道上見到那些穿單麻布衫而又有排領(lǐng)的挑夫,不用問就知道有降龍村人,。村人收割了單季稻谷和番薯后,,農(nóng)閑便去當(dāng)挑夫。多數(shù)是為雇主挑貨,,早起喝一碗熱騰騰提神滋補的蛋茶,,一團草包飯和一小壺黃酒系在腰間,或搭在擔(dān)頭,挑起百來斤重的擔(dān)子,,踏上古道,,嚯嚯翻山越嶺而去。漫漫長路,,嚴(yán)寒酷暑,雙腿青筋暴漲,,甚至壓斷腳筋,,其間艱辛勞苦只有挑夫自己知道。遇上年節(jié),,挑海鮮,,或正趕上黃瓜漁汛,要“趕鮮黃瓜”,,沒有更好的保鮮方法,,只能在籮筐魚貨上覆一張油紙,或一頂篾蓋,,拼了命透夜趕路,,累倒路上再爬不起來,也是有的,。只有少數(shù)人挑擔(dān)自己做買賣,。
乾隆年間,生意做得最大的是韓門下五家的德斌公,。那天,,我在古街巷看到的“成泰忠記商行”就是他家的商鋪。拱形青磚大門,,門前平坦的青石路面,,大門兩邊磚墻上各開一扇木條柵欄窗,,窗門板敞開著,但門扉緊閉,。門對面,,滿墻的秋海棠嬌紅翠綠,,只是這時節(jié),花葉大多凋萎,,只零星孤獨的幾朵嫣紅淡粉瑟縮在秋風(fēng)中。往上幾級石階,,尖頂木門緊閉,,門邊是木條柵欄窗,看來也是一家商鋪,。拐個彎,,又是一家格局相類的商鋪,青瓦檐下,,“恭利號自運南北京果雜貨酒腐”橫木招牌,至今猶在,。這是韓門上五家的店鋪,,不過上五家應(yīng)驗了“富不過三代”,,很快敗落。而下五家的韓德斌此時正值家業(yè)興盛,。
韓德斌手腳勤快,,閑不住,,活計忙完,,一回家就隨手拿起鋤把這里栽栽那里種種,房前屋后,,田園山林,,滿是他栽種的花樹果蔬。他喜歡種植,,擅長栽培,,家譜上贊他“凡山林草木,,一經(jīng)手植,蔚然茂盛,?!币苍S,正是看上了他的勤勉和種植天賦,,四十歲那年,他第二任妻子娘家福寧府來了一個人,與他合作 “做青”,就是做染料生意,。他們包下村里所有的山園種青?!扒唷笔寝に{草,,農(nóng)歷五月,,趁時節(jié)栽種,小暑前后和白露前后兩期采集,,綠葉浸泡腐爛后,與石灰發(fā)酵,,提取靛青,,大批量運到南洋銷售,由此發(fā)家,。有了錢,,買田收租,租收了,,又買田收租,,利滾利,從周邊村莊,,直到周寧,、寧德一帶,,都有田租收??上?,做了幾年,福寧府人回鄉(xiāng)了,,南洋那邊語言不通,,染料生意急劇縮減。曾經(jīng)滿山坡的蓼藍草,,風(fēng)中翻飛起伏的紫莖綠葉,,七、八月滿山采葉的盛況,,八,、九月淡紅花穗開遍的情景,恍若夢境,。還是傷在文化不夠啊,。他再一次深刻體會到“傳家至寶,唯在詩書”,,學(xué)做人,,學(xué)謀生,知書達理,,修身養(yǎng)性,。耕讀傳家,本就是鄉(xiāng)村人家遵奉的法典,,是家訓(xùn),也是家風(fēng),。他除了“寺橋亭路欣然施舍,,無吝嗇”,也大力傾資,,“為子孫計,,延師講教,歷年不懈”,。
真正的富貴之家,,需經(jīng)歷幾代的努力。韓德斌澆灌的耕讀心血終于開花,。兒輩已有人考中秀才,。到了孫輩,長孫韓步云,,秀才,,例贈修職郎,。他綺歲能文,但他樂天安命,,不以富貴縈懷,,成了真正的讀書人,以山水為樂,,吟詩作畫,,流傳下來的降龍八景詩就是他寫的。他也是縣志的編撰者之一,。他繼承父志,,“堂構(gòu)肇鴻圖,謀深燕冀詩書,。宏世業(yè)望,,重儒林益?!币簿褪菫楹笏蒙钪\遠慮,,規(guī)劃宏偉前程。五子不負重望,,皆獲功名,。五座房屋分列于文儒巷兩旁,青石門框?qū)β?lián)一律刻著“圣恩天廣大”,、“文治日精華”,。咸豐丙辰年,長子啟元與叔叔韓步衢同獲貢生,,祠堂前同時豎起兩對旗桿,。那光景,真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光宗耀祖啊。二子啟亨,,童試獲童冠,,文字賽珠璣,后因“又遇荊棘”未再入榜,,也是命途坎坷,,當(dāng)年究竟遭遇怎樣的“荊棘”,我們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他此后發(fā)誓更加精進努力,,嚴(yán)督兒孫用功讀書,其子孫也不負祖訓(xùn),。光緒三十一年仲春重修的韓氏家譜,,文字部分就由其曾孫韓良聰攥寫,,也是筆走龍蛇。繪圖部分由上五家的韓傳象繪制,,有地理圖,、建筑圖、景點圖,,尤其是上祖容像圖,,三或五人,多至十人組合,,以一人物為中心,,表情神態(tài)各異,鮮活生動,。這是我所見過的唯一不是面無表情正襟危坐的先祖像,,也是我所見過的唯一有彩圖的家譜。五十七幅彩圖歷經(jīng)百年,,色澤依然鮮亮如初,。韓家后人告訴我,這是用礦物做顏料,,彌久不褪色,。三子啟中、四子啟端,,讀書俱佳,,同年共赴考場,恰好主考官也姓韓,。主考官說,,同門不宜同時錄入兩名,老三文采更佳,,明年再來,,老四先錄吧。兩兄弟回家后,,老三媳婦不高興了,大有怨言:平時都說你文采比弟弟好,,今天弟弟金榜題名,,你這做兄長的怎么反倒名落孫山了?老三郁悶不能言,,遠走他鄉(xiāng)去當(dāng)私塾先生,,二十九歲抑郁而亡,后補為例監(jiān)生,。那座門庭莊嚴(yán)整肅,,沒門檻的秀才房,,就是老三的故宅。老四例贈儒林郎六品頂戴,,可惜又應(yīng)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后代不繼,毀在賭上,。五子啟正,,貢生,其后代還有貢生,,再后,,曾孫玄孫皆為名牌大學(xué)高材生。
韓德斌家業(yè)在次孫韓步衢手里達到鼎盛時期,。韓步衢自幼聰穎,,他既獲授貢元牌匾,依舊繼承祖業(yè),,繼續(xù)做染料生意,,也開茶行,收田租,,努力積累家資,。生意做到哪,田園買到哪,。據(jù)說鄰村白凌有個財主在降龍開茶行,,也在降龍買田地,其家人挑著籮筐來降龍收租,,經(jīng)過街市,,鐵頭杖杵故意在青石路面上敲得篤篤響,那得意輕狂樣,,韓步衢在店鋪里冷眼看著,,悠悠地說,不要太張揚了,,過五年我到你那兒去收田租,。德斌家人向來遵奉祖訓(xùn),以讀書人為本分,,說話謙恭儒雅,,待人有禮,做事不張揚,。此刻的韓步衢發(fā)了這樣的豪言,,應(yīng)該成竹在胸,再按捺不住了。果然,,五年后韓步衢買下了白凌大片田地,。白凌祖宗只能保住最后一坵大田。韓步衢家資雄厚后,,除了修路修橋建亭蓋房,,想到了蓋書院。也許,,蓋書院的想法早就醞釀于心,,現(xiàn)在終于可以實現(xiàn)了。書院應(yīng)該建在村莊最高處,,于是,,虎頭山上出現(xiàn)了一座重檐飛角的殿堂式建筑。幾百年后,,我站在書院前的坪場上,,書院已是人去樓空,霏霏細雨中一片寂靜,,朗朗讀書聲早已飄逝在過去年代的煙云中,。書堂板壁古舊灰暗,門窗緊閉,,如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蹲坐著,默默地俯看全村,。書堂后,,是私塾先生居住的庭院,青石門楣上隱約可見“鳶飛魚躍”四字,。進門,,是天井、廳堂,。我站在廳堂廊前,,抬頭望見天井防火墻頭修飾邊的一幅彩雕:湖山亭臺巖石花樹背景中,幾個主題畫面各自獨立,,又渾然一體,,大抵是“牧童吹笛橫牛背”“田夫戴月荷鋤歸”“桃花津渡系晚舟”,中間應(yīng)該還有一個,,亭邊的人物殘損了,,看不出什么內(nèi)容,但也并不影響整幅畫面,,是極精美的浮雕透雕。兩邊是花鳥彩塑,,保存完好,。其他建筑細節(jié)也極講究,,可見書院的建造者是懷揣著美好夢想,用過心思的,。書院先生,,當(dāng)然也不能含糊,重金聘請了滿腹詩書,,最有才學(xué)的白凌貢生,。此后,村里有三十多人考取功名,,擁有“八大書鄉(xiāng)”的美譽,。據(jù)說,舊日屏邑讀書人多,,夏月晴天曬書成為一景,。降龍書院的先生解衣敞腹而曬,說,,你們曬書,,我曬腹肚。
書院后,,古道邊,,曾有一座最富麗豪奢的大宅,韓步衢正雄心勃勃準(zhǔn)備建一條百米雨廊與書院相連,,但不知何因,,大宅建后不久遭火焚了,,緊接著便是朝代更迭,風(fēng)流云散?,F(xiàn)在只能看到一截墻基半埋濕土,,一對鐫刻“降龍新世業(yè),,驅(qū)鱷舊家風(fēng)”的青石牌,只剩一塊,,斜立風(fēng)雨。曾設(shè)想雨廊飛渡的地方,,山坡谷壑,已是一片青青竹海,,綠蔭滴翠,。
我不能想象被大火吞噬的這座豪宅有多精美多奢華,,單是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五座古宅,,就足以讓我驚艷,。韓步衢只有兩個兒子,一個貢生,;一個監(jiān)生,授部政司理問,。不知道他為什么要蓋那么多房屋。五座古宅,座座有炮樓,,里坊相連,互相通達,,并與打石樓,、碾米樓、炮臺,、倉樓,、曬谷場連成一體。韓步衢大宅,,建于清道光年間,。青石大門,門額雕花和兩邊飾花對聯(lián)皆朱金,。對聯(lián)除了和眾宅一樣有“圣恩”,、“文治”兩聯(lián),外門框還有“望重圖麟閣”,、“文夸造鳳樓”兩聯(lián)。青石箱籠型雕花門墩,,花鳥鹿鶴精雕細琢,。大門內(nèi),庭院深深,,天井,、甬道苔痕清幽,正廳大堂雕梁畫棟,,幾案,、門窗皆精雕細鏤,朱金煥彩,。一般來說,,古宅大廳或正屋,鐫刻的文字都比較莊重嚴(yán)肅,。比如先前看過的韓步云宅,,回廊兩邊廂房的窗飾對聯(lián)是“佐漢英功偉,肥唐相業(yè)高”,、“架疊名臣疏,堂開宰相花”,,歷數(shù)祖上功德,,贊美韓信、韓滉,、韓愈,、韓琦事跡,以史上韓姓名人為榮耀。還有“筠館綠分孺子榻,,藥闌紅點鄴侯書”,以陳蕃下榻,,李泌藏書典故,,來顯耀書香。但韓步衢家宅的木窗欞,,萬字回紋細花格上浮嵌的是“雪消池館初春后”“人倚闌干欲暮時”。另兩扇字跡殘損脫落,,看不分明。我沒想到大廳正房窗欞會雕上這么綺麗慵懶的詩句,。這是宋代呂本中《春日即事》中的一句,,是詩人病體初愈,庭院賞春的情境和心情,。春天生機蓬勃,,蜂蝶上下翻飛,,兔葵燕麥搖曳春風(fēng),,有意或無知,,暗襯的卻是孤寂幽凄和念思懷遠,。春日遲遲倚欄桿,一直到夕陽西下,暮云低迷。這樣的意境和氛圍,,恍然將慵倦的病弱詩人形象和昔日屋主人的身影疊印在一起,,讓人浮想聯(lián)翩。采風(fēng)過程中,,我一直感覺韓步衢是個精明強干,,非常理性果敢的生意人,這樣的不忌諱,,又陡然翻轉(zhuǎn)出他讀書人的浪漫情懷和真性情的一面。其實,,走進他的房子,,除了大宅特有的氣宇軒昂,細節(jié)處皆精致講究,,處處可見磚雕石雕泥塑木刻,,斗拱替雀,窗扇門扉,,皆精工細琢,,雖漆色古舊斑駁,但依稀可見當(dāng)年朱漆描金雕花,,黑漆凹槽鑲邊的華貴絢麗,。恍惚中,,我竟感覺整座房子就是一張華麗精美的紅妝嫁床,。據(jù)說柱礎(chǔ)石雕花時,主家用托盤排出金銀,,對雕工說,,雕出多少石粉,我稱給你多少金銀??上胍姰?dāng)年是怎樣的盛世繁華。
村里還有一處不能忽略的建筑是韓氏祠堂。
這得從村子后門山原始林中的兩棵千年老楮樹說起,。這兩棵老楮樹現(xiàn)在還在,枝繁葉茂,樹徑粗大,兩個大人都合抱不攏。據(jù)傳,,祖居前乾的財什公在降龍(那時還叫橫壟)有一些水田,,他每天來耕作都會帶著雞鴨來放養(yǎng)覓食,。一天,少了一只母雞,怎么也找不到,。當(dāng)年秋收時,,母雞從老楮樹下帶出了一群小雞,。他再一次認定此乃吉祥之地,。財什公素善堪輿,,他在勞作間歇,,勘察此地眾山環(huán)繞,山水清奇,,北部一條山脈橫亙?nèi)缃谍堉畡?,起伏中左右兩峰聳起如鳳凰奓翅欲飛,中間有六個螺髻山包縱向盤曲而下,,東西南北四方地貌皆有昌隆發(fā)祥和守護之勢,。于是,決定從前乾遷來此地,。韓氏祠堂是村莊的核心和靈魂,,凝心聚力,,就坐落在第六個小山包下,,為村頭鳳凰中心位置,,一條長生水暗流潺潺,從西面繞過祠堂前,,向東流淌,,東面出明水處,,是火鉗形長生水壩,以鉗制東邊一火焰形山峰,。村莊房屋也以鳳凰展翅之形往兩山坡布局,,坐北朝南,,冬不積雪,夏無水患。整個村景格局,,宗譜里的“合鄉(xiāng)全圖”描繪得極細致直觀,,山嶺,、峰巒,、房屋、田園,、樹木,,甚至西面守口的金龜和一杉一楓兩棵樹,都歷歷可見,,與我所看到的降龍村實地全景并無二致,。
那天,我走進祠堂,,只見天井里高高豎著韓步衢的一對石旗桿,。兩旗斗,一個刻著“虎嘯龍吟”,,一個刻著“鳳翥鸞翔”,。韓啟元的那對石旗桿不知何時已搬回自家宅門前,,如今,石旗桿已不見,,只剩了麻石旗桿夾歪斜在宅門前,。這里面叔侄倆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是不是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家長里短的故事,,已永遠不為人知了,。在祠堂正廳,我看到大廳神龕上,,中間坐著韓公韓婆,,右龕供奉陳靖姑(因文革,村東天后宮被毀后,,遷入韓祠,,村民家每有孩童不適,便到奶娘神位前祈禱,,祈求陳夫人保佑,。)左龕供奉三尊“摩尼光佛靈相尊公”。據(jù)傳,,乾隆年間,,十一世韓氏先祖德斌公在外經(jīng)商,一天下午,,先祖滿載一船貨物從泉州一帶回來,,途徑閩清,忽見下游有三個孩童坐在一根木頭上,,在水中嬉戲,。先祖異之,向天禱告,,若是神靈,,請到吾鄉(xiāng)供為神主,保一方平安,。禱畢,,只見木頭逆流而上,漂至船前停下,,先祖帶回鄉(xiāng)里,,請雕刻師刻成三尊佛。佛像面相圓潤,,下顎圓突,,身著寬袖僧衣,無扣,,胸襟飄帶系一蝴蝶結(jié),,飄垂于兩側(cè)腳部,,衣褶簡樸流暢,雙手置膝,,手心朝上,,神態(tài)莊嚴(yán)慈善。因來自閩清江中,,尊稱“閩清佛”,。
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佛像與泉州草庵摩尼光佛石雕像極相似,。摩尼教,,本是波斯人摩尼在公元三世紀(jì)所創(chuàng)立,唐代傳入中國,,也稱明教,。教徒白衣烏帽,秘密結(jié)社,,朝拜日,,夕拜月,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由于政治原因及宗教間排擠,自唐起,,歷盡禁絕,、剿滅、追殺,。應(yīng)該是為了生存,,隱匿、掩藏,,諱言摩尼光佛的真正來歷,,并與民間其他宗教融合,才假借了這種傳說,,成為村民口口相傳的“閩清佛”。所以,,我一聽到飄木起源說,,感到似曾相識,就好理解了,。我在霞浦八堡做田野調(diào)查時,,八堡村里供奉的溫元帥和康元帥,就是一根木頭從坡頭東海海面上飄來,,往溪流上游逆水而走,,被村人撈起,,雕成神像的。閩地多山多樹林,,方言也多樣,,翻過山頭就是另一種方言。民間信仰的神佛仙道也眾多,,少說也有千種以上,。這樣的云山霧海中,隱匿并非難事,,更何況是這樣的深山僻壤,。
其實,村中老人另有說法,。相傳,,韓氏肇基始祖財什公,于明天順二年,,由前乾村遷徙到降龍村時,,帶來兩尊佛像,名曰“摩尼光佛靈相尊公”,。一尊文身,,一尊武身。后來武身像突然莫名失蹤,,一直下落不明,。之后,派系分枝,,后人又雕刻了數(shù)尊,,但均為文身。又有老人憶起:二世祖鄉(xiāng)五公和善八公兄弟倆因建祠堂,,意見不合,,長房遷徙棠口大洋,臨行前,,將一武身像帶走他鄉(xiāng),。而家族史上,確有倆兄弟為建祠堂分道揚鑣之事,。就是眼前這座韓氏宗祠,,明弘治年間初建時,長房認為在此地建祠,,風(fēng)水沒有二房好,,兄弟矛盾,長房遷往棠口,。二房善八公繼續(xù)建祠,,祠堂建好后,,不久,遭火焚毀,,就是那次重建,,深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一樁驚天秘密,,并發(fā)生了一件怪異之事,。
前段時間,降龍村幾個鄉(xiāng)賢,,根據(jù)老人只言片語的回憶,,多方尋找,幾經(jīng)周折,,終于在鄰村韓氏鄉(xiāng)五公支派后裔家中,,找到失落了五百多年的摩尼光佛武身像。傳言得到了證實,。但到了十二世的德斌公,,為什么要借飄木說來解說佛主來歷呢?后來,,我聽到的一個故事應(yīng)該可以解釋,。說是德斌做“青”生意時,染料都是由福寧府人運往南洋,,第一次回來,,福寧府人說沒賺錢,只剩這些茶飯錢了,。第二次出海,,海上突然風(fēng)起云涌,大浪滔天,,眼看檣傾楫摧,,福寧府人慌忙伏地向天禱告,我平生不做壞事,,只上次生意不該私吞了錢財,,若能活著回去一定還上,今后好好做人,。禱畢,,瞬間風(fēng)收浪平,云開日出,。德斌公以為佛主暗助,此后,,更加虔心向佛,。
那天,,我在韓氏祠堂里聽到,“沉棺之謎”就發(fā)生在祠堂大廳,,真是出乎意料,。這與我的想象大相徑庭。聽老人說,,就是那次重修擴建祠堂,,在大廳地下挖出了一口巨型棺木,有成人胸口高,,木材結(jié)實沉厚,,朱紅大漆。村人驚恐失色,,不知所措,,又怕有人找上門來,費了老大勁,,慌忙把棺木移到祠堂外,。忽然,天色大變,,烏云陰暗下來,,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村人紛紛匆忙逃進祠堂避雨,。一頓飯功夫,雨歇云散,,祠堂外的棺木卻不翼而飛,。那么沉的棺木,誰會在雨中就這么輕易抬走,?唯一可能,,只有沉到地底下了。況且,,周邊多個村落都曾有過沉棺之說,。看那棺木絕非等閑人家,。那時鄉(xiāng)人做不起大墓,,喪葬都是火化,一個小甕而已,。周邊沒見到那么大的墳塋,。當(dāng)初建祠堪選吉地,也沒見有墳塋跡象。但動了人家棺木畢竟大忌,。于是,,村人挖出原先地下護棺石墻的石頭,在祠堂大廳后壘了一個假墓,,以便棺主后人尋來,,也有個祭掃之處。現(xiàn)在,,我們還可以看到,,祠堂左后側(cè)地面上隆起一個毛石砌成的拱形墓頂。還有當(dāng)年村人在祠堂門外沉棺處蓋的一個“龍亭”,。
但那究竟是誰家的棺木呢,?為什么亭子取名“龍亭”?聯(lián)想到祠堂后的三衿山,,山峰景致秀麗,,峰頂巖崖奇崛,杉松古木蒼郁,,竹海蕩漾,,巖崖下有個山洞叫皇帝崆,此名應(yīng)該是有來歷的,,而祠堂后確實有一條路通到皇帝崆,,那路徑的寬度,恰好適合平板車運送棺木,,難道果真是皇帝,?村民將許多零散碎片拼接在一起,竟露出了明朝第一謎案的端倪,。
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即為年輕的建文帝,。因行仁政,去苛弊 ,,大力削藩,,導(dǎo)致了各地藩王不滿。叔叔燕王朱棣,,打著 “清君側(cè)”的旗號,,發(fā)動了 “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燕軍直逼南京城下,,混戰(zhàn)中,城內(nèi)皇宮一片火海。建文帝不知所蹤,。
《明太宗實錄》載:“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 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被覡a中,太監(jiān)抬出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無法辨認。 “禮葬建文君”,,以什么禮殯葬,?墓又在何處?沒有文字記載,,也無實物。連明成祖朱棣自己都不相信建文帝真的自焚而死,?!睹魇贰ず鷿鮽鳌份d,朱棣懷疑建文帝逃亡,先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暗中尋找了十四年,。其間,,胡濙老母親去世,朱棣都沒讓回家守孝。永樂二十一年的一個深夜,皇帝都已就寢,聽到胡濙拜謁,,立刻召見。胡濙將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告訴了皇帝,談到四更天才離去,。建文帝的下落,,確實讓朱棣寢食難安。
明朝兩百六十多年歷史,,民間一直流傳建文帝各種下落傳說,。
三百多年后,清朝主持編寫《明史》,,參與編修者皆飽學(xué)之士,,搜集了大量官、私史料,,結(jié)論還是撲朔迷離,,除了“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庇旨恿艘痪洹盎蛟频塾傻氐莱鐾觥,!?/p>
野史載:建文四年六月,,朱允炆聽從翰林院編修程濟建議,,借縱火出走流亡,。少監(jiān)王鉞請出高皇帝升天前留下的紅色寶匣,,得到三張度牒,,寫著“應(yīng)文”“應(yīng)能”“應(yīng)賢”,及袈裟,、僧帽,、僧鞋,、剃刀,,銀元寶十錠等。度牒寫道:“應(yīng)文從鬼門出,其余人等從水關(guān)御溝而行,,薄暮時分在神樂觀的西房匯合,?!背虧鸀橹煸蕿陕浒l(fā),其余均剃度改裝隨從,,楊應(yīng)能,、葉希賢,、程濟三人不離建文帝左右,六人往來運送衣食,,其余遙為應(yīng)援,。一行二十二人開始了茫茫的流亡生涯。有人說他遁跡于云南深山,,有人說他到了四川,,有人說湖南湖北有其蹤影,有人說他下江南,,到過江浙,,最后到了福建。鄭和在福州雪峰寺遇見逃亡中的建文帝,。鄭和握有數(shù)萬兵馬,,正準(zhǔn)備下西洋。建文帝有意招攬鄭和跟隨自己共抗明成祖,,但鄭和一邊給建文帝揉著腳,,一邊哭著說:“我不能!”隨后離去,,但沒有上報皇帝,。
又過去三百年,寧德金涵畬族鄉(xiāng)上金貝村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古墓陵墻上兩龍頭,,是典型的明初閉嘴龍造型。舍利塔上碑文刻有“御賜金襕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 塔底座紋飾以及墓碑底座的紋飾,,與明孝陵的各個構(gòu)件紋飾極為相似。還有霍童支提寺龍袍袈裟之類舊物陳跡,。各種物件文字似乎都指向墓主高僧是失蹤了的建文帝,。證據(jù)鑿鑿,沸沸揚揚了一陣,,但最終文物局澄明不是,。
而韓氏宗譜載“皇帝崆的傳說”:建文帝逃難到閩東安定后,大家要為他選配一位娘娘,。有個晚上,,建文帝夢見五龍纏柱女,次日將夢境說給親信,。這天他們路過涼亭歇腳時,,遇見溪柄一牧鴨姑娘白玉,趕著鴨子也路過涼亭。她不經(jīng)意間將沾滿泥巴的手擦抹到亭柱上,,留下五個手指印痕,,形如五龍纏柱。于是白玉姑娘成了娘娘,。溪柄也迅速興盛,。朱棣聞訊后,派兵來閩剿殺,。溪柄村和附近18個村莊遭毀滅,,建文帝聞風(fēng)而逃,躲藏到降龍后山巖洞里,。那洞極隱秘,,有水流從洞門垂掛而下如水簾,洞頂巖石光滑,,呈蝦紅色,,如霞光映照。后來,,有個彭姓人到山下買地耕作,,給皇帝供錢糧。建文帝死后,,被閩東北庶民敬為土主,,列神位為當(dāng)境明王,巖洞就叫皇帝崆,。所以,,也有人認為,降龍村的明教是建文帝帶來的,,想效仿皇爺爺,,借明教騰空再起。這種說法似乎也有道理,。我想到,,降龍村本名為橫壟,有說是因村北那條龍勢山脈,,也有說是村南有一條東西橫貫的深壑,本地方言稱深谷為“壟”,,由此得名,。但不管什么原因,“橫壟”之名,,方言叫著叫著就叫成了“降龍”,,隱隱中似有天意。難道果真是“潛龍福地”?但白玉娘娘的故事,,似乎應(yīng)該是五代閩王選皇后的傳說,。
再說,祠堂建起后,,又出現(xiàn)了怪事,。韓公韓婆請上龕位的當(dāng)晚,神龕突然燒塌,。村人疑懼,。占卜說,此位不是凡人所能坐享,。于是,,村人又在正廳后面,沿山坡建一后廳,,來供奉韓公韓婆,。我到祠堂的時候,韓公韓婆已經(jīng)又搬回前廳,。后廳龕位上是空的,。站在后廳廊前,視野開闊,,越過前廳屋脊,,可看到南面的山峰,左邊梅子山,,右邊韓家山,,中間一座山峰就是馬嘯坮,形如馬首,,馬面朝外,,朝向龍?zhí)断沁叀G缣?,煙云散去,,可以看見馬嘯坮后面的山峰,重重疊疊,,波浪一樣,,一重一重涌向遠方。
種種傳說,,如山中云煙霧絮,,飄飄繞繞。
但摩尼教在歷經(jīng)唐,、宋,、明三朝三次剿殺重創(chuàng),到清朝幾乎徹底失去活動痕跡時,在茶鹽古道邊的降龍村卻能夠如此生機勃勃地存活自今,,實在也是奇跡,。降龍人幾百年來,家家戶戶廳堂都貼紅紙神榜,,供奉摩尼光佛神位,。方圓百里鄉(xiāng)民皆口稱“閩清佛”。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五,,佛主生日,,祠堂舉行隆重祭祀。家家戶戶敬奉果蔬,,燒香磕頭祭拜,。祠堂里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于耳,,天井白霧彌漫,,地面紅毯似的鋪了厚厚一層鞭炮碎屑,掃起來能堆成一座小山包,。晚餐后,,祠堂大廳地面鋪上稻草薦,村童在草薦上進行摔跤比賽,,熱鬧嬉戲,,通宵達旦。小孩摔倒在草薦上,,大家就把稻草蓋在孩子身上,,讓他們從草堆中鉆出來,仿佛先祖在閩清江中看到佛主玩水,。福首們也會被大家抬著扔上草薦,,被摔到草薦的人會去除晦氣,帶來安康,。散落的稻草抱回家鋪豬圈,,會驅(qū)豬瘟。佛祖的靈驗傳至方圓百里,,周邊村民有出遠門或做生意,,都會在正月初五凌晨趕來燒第一爐香。平時遇事,,也會趕來燒香磕拜,,請求護佑。據(jù)說,,摩尼光佛每日會跟隨最早出村的人去各處游玩。鄰村人見降龍村人來做客,都要先敬奉佛祖,,熱情相待,。有孵小雞的,或釀酒的人家,,都會請降龍村人到家中坐坐,,以最尊貴的禮節(jié)捧上蛋茶,招待客人,??腿舜矸鹬麟S手拿起一雙筷子或一張紅紙條之類,放雞窩里,,同時念念有詞地祝禱:卵啊卵啊,,個個孵出好小雞。小雞就會順利孵出,。釀酒也是,。客人用木質(zhì)酒拌在酒壇子里攪攪,,禱念:好酒好酒,,真好酒啊。酒漿發(fā)酵時,,無論酒泡怎么鬧騰滿舉起來,,都不會漫溢到酒壇外。釀出的酒,,量足質(zhì)美,,醇香甘冽。有意思的是,,摩尼光佛歷經(jīng)劫難,,在降龍村轉(zhuǎn)化為了孩童佛,或者說,,在村民眼里是個可愛的孩童佛,,活潑、好動,、愛玩,、愛跟人開玩笑,也會淘氣,、頑皮,,像孩童一樣喜歡熱鬧,什么都愛參與,,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心,。就像我們常說的“小孩手腳沒捆過,。”到人家里串門,,愛這里摸摸,,那里動動,有時就把東西碰壞了,,或者雞孵不出了,,或者釀酒翻了壇,或讓鍋里米馃炊不熟,,豆腐做不成了,。魔芋磨漿,加堿,,不能像往常那樣凝固,,莫名其妙變成湯水了。如果外村出現(xiàn)這情況,,就會相互悄聲探問,,今天有沒有降龍村人來過?人們做事都要虔心認真,,好話祝禱一番,。
過完佛主生日,正月初十祭祖日,,祠堂又要熱鬧了,。初十凌晨,天色未明,,村民前往梨村祖殿恭請韓公香火,。法師將香火請入轎亭中抬回村里,一路上五色彩旗經(jīng)幡飄揚,,鑼鼓喧騰,,經(jīng)過涼亭和村莊時,更是禮炮震天,,貼上鮮亮的紅紙告示:“擇正月初十日前往梨村祖殿恭請韓公香火,,路經(jīng)貴處,獲福無疆,。降龍境弟子叩”,。香火迎進祠堂后,福首把備好的全豬擺上供桌,,村民各備禮炮祭品也一一擺上,。一盤盤金黃的元寶狀糍粑、果蔬,、菜肴,,都貼上紅紙條,,一片喜氣吉祥。
戲當(dāng)然要有,。古戲臺就在祠堂里,。逢年過節(jié),必定要請戲班來演三天,。村人許愿還愿、十六歲以下孩童祈求平安“過關(guān)”儀式,、老人過世”做大夜“,,除了請法師做法事,還要請木偶戲班,,以驅(qū)邪避鬼,,祈求安康興旺。屏南本就是個戲窩子,,四平戲,、評講戲、亂彈戲,,什么戲沒有,?提線木偶戲班,降龍村里就有,。以摩尼教的”貞明“為壇號的“壽發(fā)堂“,,由韓氏八代祖起,至少傳承了十二世,,是屏南最早的四平傀儡壇班之一,。上輩流傳下這樣的說法:凡遇人戲班和木偶戲同場地演出,人戲班要先拜”木偶老爺“,;祠堂請戲班唱神戲,,先要演木偶戲;木偶戲沒開場,,其他戲不敢響鑼,;木偶班未歇鑼,其他戲不敢先收場 ,。降龍村原有提線木偶一百四十四身,,流傳下來的只剩了十多身。這些古老的木偶,,都是明朝崇禎年間的老人了,,穿過三百多年的時光煙云,紅袍綠衣藍卦花裳已有破損,,但戲衣舊時艷色猶在,,猶如他們永遠不會老去的容顏,。那些木偶,似乎有靈有魂,,有的眉眼俊秀,,笑意微露,意味深長,;有的面相奇特,,表情怪異,神秘而魅惑,,讓人心生畏懼,,不敢輕慢,不知道是因為幾百年光陰的浸泡,,還是與木偶戲多演神戲有關(guān),,還是與明教有關(guān)。
美食當(dāng)然也有,,我似乎聞到了從降龍村過去年節(jié)飄來的香味,。供桌上的全豬,讓我想到了降龍村歷史悠久的全豬宴,。我第一次吃到筒骨酒,,真是被那美味醉倒。那是用豬筒骨和降龍村釀的紅曲黃酒,,不加水長時間燉煮而成,,尖銳鋒利的酒氣被蒸發(fā),只留下米酒綿軟柔和的醇香和筒骨之香,,貼骨肉細膩滋潤甘美,,散發(fā)微醉的鮮香,湯汁微蘊酒味,,如含苞欲綻的花蕊,,似有似無的酸甜,清美可口,,據(jù)說是婦人做月子吃的滋補品,,也是宴客佳肴。腸中腸是藥膳,,腸套腸,,能套四至八層,。宴席上聽了主人講解,,還是不理解怎么能做到那樣層層包裹,但那特殊的肉香藥香,,又韌又脆的嚼勁,,確實好,。還有酒糟肉、紅燒肉,、藥膳蹄膀之類,。當(dāng)然,降龍的米燒兔,,那是很有名的,。這些熱氣騰騰,香味氤氳的美食,,都來自廚房里那些纖纖巧手,。
降龍村要到正月十五元宵,各家備六果水酒,,往祠堂祭祖后,才算過完大年,。在過去,,各家接著忙做下田糍。吃了下田糍,,新一年春耕又開始忙碌了,。但現(xiàn)在,元宵一過,,村子一下空蕩蕩清冷起來,,只剩下老人和幾個中年人,。遠田都荒了,。人,大多出門打工,、做生意或上學(xué)去了。
我離開降龍村的時候也是傍晚,,雨意氤氳。車窗外,,山峰一重一重。青黛的山峰間,,風(fēng)吹云霧,,白紗幔似的,,輕盈飄浮,。我望著那些煙煙絮絮,,飄飄忽忽,陷入沉思,。在降龍,,我聽到了一些,也看到了一些,。然而,,村民的真誠熱情,終究抵不過久遠歷史的漫漶,,漫長時光的沖涮,。記憶的模糊、變形,、缺失,、徹底的遺忘;還有禁忌,、忌諱,、錯綜復(fù)雜人事恩怨的顧忌,都使敘說變得破碎,、零落,、語焉不詳。我終究只是停留在村莊的表面,,我永遠無法進入,,無法觸摸到村莊內(nèi)部的肌理,。有時,,在看到某些事物時,似乎看到了看不見的什么,,似乎就要靠近了,,但終究還是飄忽如煙,無法把握,。我寫過多個古村落,,每次在敘寫這些古村和古老家族時,都有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比如,,降龍村細節(jié)部位的精致華美,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宅建筑細節(jié),,尤其是那些門扉、窗扇,朱漆描金,,雕花鏤字,,華麗精致到讓我感覺整座宅子,就是一張朱金煥彩的巨型拔步床,。我看過許多古宅,,第一次生出這樣的感覺。那些床,、榻,、箱籠、櫥柜,、洗臉架之類紅妝古典木器家具,,就更不用說了;還有大廳明堂上,,曾擺過瓶,、鏡、佛手,、如意之類的長幾案,,我以往看到的多是色澤暗沉,比較莊重樸素厚實的那種,,但降龍村的長幾案也是綺麗精致的。幾案兩頭翹卷如方枕,,幾案板面和抽屜側(cè)面用黑漆,,鏤花圍邊和兩邊屜身的浮雕,朱漆描金,;就連花店內(nèi)的門窗竟也是朱金鏤花,,凹槽邊飾黑漆撒金。降龍村人好像特別偏好這樣的著色,,而這樣的朱金雕花,,配飾一點黑漆色,確實也是一種華貴瑰麗之色,,也似乎更有一種暗示性,,讓我恍然看到另外一些人,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女子,,這個村落內(nèi)部最艷麗的部分,。沒人知道當(dāng)年花店賣些什么。那時的小村落不太可能賣鮮花,,只能猜想是賣絹花,、絨花、珠花、釵鈿發(fā)簪之類頭飾,,應(yīng)該還賣些描花花樣吧,。過去年代,窗花,、菜盤花,、禮擔(dān)花之類剪紙都要花樣;繡花也要花樣,,鞋帽衣裳床罩椅套桌圍各有各的吉祥花樣,。所有這些,在我眼前晃動的全是舊式女子的身影,。我似乎看到她們妝鏡臺前梳發(fā)簪花的身影,,紅袖添香的身影,織麻紡紗裁衣刺繡的身影,,舉案齊眉的身影,,但都影影綽綽,隔著一重薄幕,,看不分明,。家族女子,是家族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舊時代,,她們往往被隱匿,被忽視,,被遺忘,。她們無疑是家族之花,卻成了家族最隱秘的部分,,秘境中的秘境,。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蓮步朵朵,,悄無聲息,行走在古宅深處那條最隱秘最狹窄灰暗的過道,。宗譜世系譜中,,很多女子有姓無名,如“妣,,鄭氏,,生幾男幾女”,有的連生卒年都沒有,,甚至連姓氏都遺失了,,只有一個空空的“妣,,口氏”。
那天,,我想再查些資料,,想到文友說的,現(xiàn)在網(wǎng)上什么沒有,?現(xiàn)實中有的網(wǎng)上都有,,現(xiàn)實里沒有的網(wǎng)上也有。不禁莞爾,。不過,,降龍村的資料,網(wǎng)上確實寥寥,。這時我看到電腦屏幕上出現(xiàn)幾幅圖片,,是降龍村的房屋和飛檐翹角。我一幅一幅看下來,。俯拍,,高墻瓦頂化作直線、曲線,、重疊錯落的幾何圖形,,恍然有幾個官帽官袍的人穿行其間;仰拍,,烏藍的云空,,高翹的飛檐,似墻頭檐間露出的半個翅影,,能聽見翅膀撲棱棱的聲音,;另一角度,一彎龍角直刺灰云的蒼穹,,堅實,高昂,,有一種不屈的氣勢,;換個角度,又如瓦頂上的蹲獸,,那種黝黑安靜,,是蓄勢,暗藏爆發(fā)前的緊張,,又恍然什么也沒有,,只是靜觀夜色星光。下一幅:極淡的灰綠色調(diào),,是回憶的色澤,,近乎黑白默片。亂云飛渡,橫斜的屋檐,、馬頭墻翹角,、風(fēng)中樹梢,似乎都要飄蕩起來,,說不出的風(fēng)云變幻,,歲月滄桑,世事無常的動蕩感,、蕭疏感,。另幾幅,畫風(fēng)唯美,、古雅,、朦朧、有暮意,,雨蒙蒙,,霧蒙蒙中(很奇怪,即便物象清晰,,也有莫名的朦朧感),,安靜的古宅,彌漫故事的氛圍,,似有低沉憂郁的樂曲徐緩流淌,,夢幻、神秘,、懷舊,。越看越像是我一個大學(xué)同學(xué)攝影作品的風(fēng)格??吹阶詈?,來源:大夢客。果然是,。最后一幅,,一片陰郁藍。遠天,,鈷藍的云卷云絮,,飄滿灰白的天空,那藍,,有些奇異,,不知道是不是古代降龍村人從藍草里提取的那種藍?更高的天空,,鈷藍已幽深如夜,,暗影憧憧,,圍攏下來,如我看不清的許多幻影,。山頭綠樹梢和屋瓦也隱約染了云影色,。近景,是古宅天井上方的四面瓦坡,,瓦檐圍繞天井傾斜,,瓦楞間苔痕斑駁,高出屋瓦的防火墻高低錯落,,墻頭檐下是精美的彩繪邊飾,,也許是“喜上梅梢”,或是別的什么吉祥圖,,但畫面已漫漶如煙云,,像懸在記憶與遺忘邊緣的夢境。重檐間,,幾扇雕花木窗半掩,,似欲說,又還休,。那些古老家族的舊日故事,,你能隱約感覺到,但說不出來,。
文字:詩音
圖片:大夢客 等
編輯:劉寧芬
審核:林翠慧 林珺
責(zé)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