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久升/千年水利(2)
(二)
黃鞠(公元569-657年),,河南光洲固始縣人,,相傳是隋朝的諫議大夫,也是一個水利專家,。隋煬帝朝,,東征西討,濫用民力,,黃鞠父子同朝為官,,直言進諫,不料觸怒皇上,,黃鞠之父被下獄而死,。黃鞠及眾兄弟遵父命各遠走他鄉(xiāng)。伴君如伴虎,,朝堂容不下一個正直的忠耿之士,,霍童卻有幸迎來了一位有膽有識的民眾帶頭人,一個開疆拓土的勇士。
關(guān)于黃鞠入閩,,村里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鞠先是到七都峬源,一日溯溪行至霍童溪畔的石橋,,與先來此地的姑丈朱福暢敘情誼,,霍童廣袤的山水深深吸引著他。酒過三巡,,朱福被他如何興修水利,,經(jīng)營霍山霍水的雄思妙想所折服,當即愿意讓出霍童之地給黃鞠肇基,,自己前往更上游的咸村定居,。
古時農(nóng)業(yè)是開基立足之本。而水利是農(nóng)業(yè)的命脈,?;舻仉m然廣袤,但由于山巒阻擋,,水位高差所限,,霍童溪水卻無法澆灌良田。黃鞠翻山越嶺觀地勢,,看風水,,認定獅子峰下的霍童溪支流大石溪可以利用。但要鑿通這一水渠,,必須在一個當?shù)厝苏J為是”龍腰“的山脈上動土,。這在現(xiàn)時的農(nóng)村也是極為避諱的,何況在認知更為有限的古代,。動土,,是不是會讓子孫缺富少貴未可知,但不修渠引水,,再好的河谷也只是荒草凄凄,。
魯訊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黃鞠就是其中之一吧。脫下官服的黃鞠依然懷惴著有為民造福的理想,,也許,,在這個地僻人難至的南蠻之地,更能施展他作為實踐科學家的抱負,。 “不問代代官貴,,只要能發(fā)萬家燈火,。”黃鞠一句擲地聲的話統(tǒng)一了村民們的思想。車鱗鱗,,馬蕭蕭,,叮叮當當?shù)拈_鑿聲在山野里回響。黃鞠既是工程指揮,,又是生產(chǎn)隊長,,在他的帶領(lǐng)下,歷時八九年的艱辛,,終于修成了這條千米之長的引水渠,。
今天,走在霍童溪右岸通往大石村的路上,,只見一條水渠如帶,,汩汩清流時而穿山越谷,時而蜿蜒前行,,順流而下一直流向地勢更低的石橋村,。當年,正是這條水流,,滋養(yǎng)著原本靠天吃飯的田園,。有了水,荒地變良田,,農(nóng)民種上了黃鞠從中原引進的油菜,、麥、豆,,利用水流落差動力,,建起五個水碓,舂米,、磨豆,,加工更種農(nóng)產(chǎn)品。水利萬物,,加財添丁,,霍童日益興盛。
人口的增加又凸顯出人均耕的減少,,黃鞠把目光投向霍童溪左邊的松岸洋,,這片廣袤之地才是霍童富庶的糧倉。開發(fā)左岸,,需從霍童溪楮坪湖引水,,最艱巨的便是要在仙人峰下鑿出隧洞。那時候沒有火藥,沒有爆破技術(shù),,沒有任何可以借助的科學儀器,。或許是借鑒典籍中的記載,,又或者是窮途思變,,黃鞠帶領(lǐng)的眾鄉(xiāng)親們最后采取了火燒水澆的辦法。無數(shù)的柴枝不斷堆積在這花崗巖上,,燃燒起數(shù)天數(shù)夜的熊熊烈火后,,從遠處運來河水,選好角度順著高溫的巖石驟然澆下,,青煙騰起,,數(shù)聲巨響,仙人峰下,,頑石開花!挖掘,、清理,修通,,清澈的霍童溪水終于繞過楮平湖,,流進耗十年之功修起的長達700多米的水渠,,流進這個幽暗在曠野卻注定在閩東水利史發(fā)亮的隧道涵洞。從此,,廣袤的霍地,,因為有了水的滋養(yǎng),荒坡山野成為良田沃野,,成為一方富庶之地!福建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郡書,南宋的《三山志》上記載:霍同里:仙湖,、堵平湖、塘腹湖會小溪水,,隋諫議黃公創(chuàng),,溉田千余頃。淳熙二年,,有請佃者,官以其妨民,,不給,,仍搜獲,。儲知縣詩云:“咫尺仙湖號堵平,先賢曾此勸農(nóng)耕,。若教一日歸豪右,,敢向黃公廟下行。”可見,,當時的縣令儲諄敘曾經(jīng)出面干預(yù)占渠為田一事,明令禁止在湖的高處耕種,,以免妨礙水利,。這位儲知縣大約對先輩的功業(yè)感佩有加,在所著的《曉喻》中也記文,,“仙湖,又名杜湖,,在十二都松岸洋。隋諫議大夫黃鞠所鑿,,長里許,,廣面有余丈,。引大溪水溉田千余頃,。湖,源遠流長,,歲旱不竭,,附近之田,盡成沃壤”,。
當時的那把火燒得太久太久了,,以至于那把炭火至今還烙印在這巖體里,。也許因為洞的清幽,引來蝙蝠樂居,,當?shù)厝擞址Q之為蝙蝠洞,。又或洞內(nèi)水流淙淙,,洞外聞之若琵琶彈奏,,又曰“琵琶洞”,。再后來,因諧音之故,,“琵琶洞”又被喚作“枇杷洞”,,而附近不遠的一下村子,竟因而得名為枇杷洞村,。
千年的煙塵散去,,也許,,這就是歷史留下的一些吉光片羽,讓我們?nèi)ゴ牍湃说闹腔酆鸵懔?,和那段非同尋常的歲月。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