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扶貧路 菌業(yè)興旺奔小康(5)
——古田村級“抓黨建 促脫貧”工作掠影
鳳埔鄉(xiāng)蘇墩村
一任接一任干 一年比一年好
在黨群議事長廊,蘇墩村黨支部書記周開灼(右三)正與村民討論村務,。
(閩東日報見習記者 龔鍵榮 通訊員 楊遠帆)夜幕降臨,,古田縣鳳埔鄉(xiāng)蘇墩村的黨建文化公園好不熱鬧,,村里的婦女伴著音樂跳起了廣場舞,老人們在亭子里聊著白天發(fā)生的新鮮事,,新建的夜景工程為這個庫區(qū)移民新村增色不少,。
1958年,為支持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古田溪水電站建設,,蘇墩村實施整村搬遷,,新建庫區(qū)移民村。60年間,,蘇墩村9任村黨支部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用好用活庫區(qū)移民政策,推進新村建設一年更比一年好,。
蘇墩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是周開華,,他開創(chuàng)了一項不成文的制度——“書記晨巡”。當年,,村民們背井離鄉(xiāng),,面對的是陌生荒蕪的環(huán)境,不免失落不安,,甚至心生消沉,。今年85歲高齡的秦鳳妹是村里最早的一批庫區(qū)移民,她猶記得當時一家四口僅分配到一個房間,,生活過得很艱辛,。
為了解開群眾的心結,周開華晨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村里巡邏,,大路小路走一遍,,挨家挨戶訪一訪,誰家的老人生病了,,他都能第一時間知道,,及時幫助解決。
巡邏過后,,周開華又馬上帶領群眾投入到新居建設,、發(fā)展生產中。漸漸地,,大家對移民政策多了理解,,終于能安下心來重建家園。“書記晨巡”這個好傳統(tǒng)被傳承至今,,后來村兩委和部分老黨員也主動加入到“晨巡”隊伍,,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周開灼說:“扶貧先扶志,,我們不能忘記過去每一屆黨支部是如何扶出我們移民百姓的脫貧志氣,、脫貧信心,。”
在黨建文化公園里,有一座亭子原本只是村民飯后閑聊的地方,,后來為了暢通黨支部聯系群眾的渠道,,方便老百姓議事、評事,、說事,,蘇墩村黨支部因勢利導,將它打造成“黨群議事長廊”,,形成“黨群晚議制度”,。比如,前陣子議定的村內夜景工程建設,,就是在此征詢了村民意見后,,最終獲得一致的認同。
心往一處想,,勁才能往一處使,。獲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蘇墩村黨支部才能發(fā)揮核心引領作用,,帶著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蘇墩村黨支部即提出黨員帶頭開山種果,、搭棚育菇,。到目前為止,全村群眾已發(fā)展食用菌專用房300多間,,果園近300畝,。村集體也通過建設50間食用菌專用房、入股水電站,、魚塘外租等,,實現從“空殼村”到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的巨大轉變。
在村里的公告欄上,,記者看到蘇墩村60年脫貧攻堅成效一覽表,,歷任村黨支部書記任期內的村民人均收入和村財收入一目了然,從一窮二白到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6萬元,,蘇墩村的變化令人欣喜,。
周開灼說,當年因搬遷建新房時,,老村黨支部書記建議在相鄰的房門之間搭一座“過雨亭”,,這樣家家戶戶都能有個照應,,矛盾心結拿出來說一說就能雨過天晴,,不曾想“過雨亭”真的成為蘇墩村“心齊人和,、風正氣順”的真實寫照。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