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鄭飛雪:在水墨氣息間行走
立秋時節(jié)。翻開《紙上尋幽》,,尋找二十四節(jié)氣之美,。
第十三個節(jié)氣,立秋,。這章節(jié),,配圖是金農(nóng)的《竹圖》。作者胡煙在立秋這天,,逛進紫竹院,,從紫竹院的墨竹、斑竹,,說到文人竹,。在她引領下,,我見到仰慕已久的畫家冬心的竹子。
冬心先生愛竹,、種竹,、畫竹、賞竹,。先生一面賞竹,,一面把酒澆給竹子喝;先生又用酒兌了墨,,揮竹一幅,。冬心先生畫竹有兩種,一種是墨法寫出來的,,竹葉很濃,,怯怯的,實際是拙,。竹節(jié)處,,瘦得快要折斷了,卻有力道,,很疏朗,,其間有清風過隙。還有一種,,完全用筆法勾畫,,類似書法里的雙鉤,竹竿也豐腴,,分明是胖竹子嘛,!
胡煙娓娓道來,揚州八怪之一冬心的性情和竹子,,躍然紙上,。胡煙仿佛從清朝剛剛尋幽回來,就在昨夜,,她到杭州,,叩開一座修竹掩映的院子,和那位性情有點怪,,名叫冬心的先生,喝茶敘話,。清晨,,剛剛返身現(xiàn)代,鞋底還沾著朝露的氣息呢,。她把所見,、所聞,、所思告訴給熱愛文人畫的朋友。你確信,,她真的到過,,那位畫竹子的文人故鄉(xiāng)。冬心的畫卷上,,仍彌散著一位女子癡癡展閱,,輕輕摩梭的指香。
胡煙酷愛文人畫,,對文人畫的癡迷,,一邊走,一邊讀,。她讀畫里的山水,,行程從腳下出發(fā),走進文人的山水里,;她走過似曾相識的風景,,又重新研讀文人筆墨下的風景。眼光與腳步并行,,如癡如醉地循著古人的氣息,,一遍遍尋訪水墨里的江南。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揚州八怪等文人,,都是她生命里的忘年交,;文人畫家曾居住的園子,也是她生命的家園,。她用六年時間,,通過文人畫的水墨氣息,尋訪蘇州,、揚州,、杭州、桐廬等地,,讀遍江南的園林,、山丘、溝壑,、川流……再從江南的山水氣象,,回到紙上,與故人促膝長談,。她這樣接近他們,,她看楊無咎作《四梅圖》:“最小的梅萼,,只用墨作一點,梅花有正,、反,、側(cè)各種造型。吸氣,,提腕,,再落筆,呼氣,。很瘦,,很淡,寫出優(yōu)雅的一枝,,又一枝,。”仿佛她就站在宋人楊無咎身旁,,看他鋪紙醮墨,,看他提筆、運腕,。隨著筆墨氣息,,她理解作品的氣韻和人格。這樣的描寫極具代入感,,讀者穿過字里行間來到宋代,,仰望那枝纖細的梅,月牙般高潔,,通往空靈,。
讀郭熙的《早春圖》,她記憶里浮現(xiàn)出曾經(jīng)到訪過的浙江地名一一開化,。她認為,,驚蟄始于聽覺,早春先醒來的是水,?!啊对绱簣D》借用的,即是‘開化’的流水,。雖然樹木還是蟹爪狀枯寂,,但冰,在雨水前后,,破了,。破冰的聲音,叫醒了周圍的村莊,?!蹦撬⒛巧?、那樹,、那人,那樣熟悉,,是畫里的,,也是眼前的;是夢境的,,又是現(xiàn)實的,。因為知會,和古人氣息相通,,胡煙在古代和現(xiàn)代之間往往返返,,叩開了今古對話。畫里的每一瞬間,,轉(zhuǎn)眼,,成為她行走的日常。高古的畫幅,,展現(xiàn)在面前,,經(jīng)由她賞讀,不再艱澀難懂,。
胡煙擅畫,。多年前,我見過她的畫,,不是紙幅作品,,是手機照片:一幅立軸山水,深遠構圖,,層巒疊嶂,,云氣迷漓;山腳淺灘瘦石,,流水潺潺,;右上方,一片留白,??串嫞殷@住,。那年筆會,,她捧獎,一個文章寫得極好的人,畫也這么好,。其次,,我驚訝于一個北方女子,竟然這么癡愛江南,。畫中的山水,,分明是江南山水,靜氣,。靜氣,,是胡煙給我最深的印象,也是她身上典雅的氣質(zhì),。似一幀畫,,如一朵蓮。緣于,,她數(shù)年來對水墨畫的研究揣摩,,水墨氣息的自然融合和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滋養(yǎng),她極易接洽遙遠的文人情懷,。從一幅畫的構圖,、造型、設色,、布局,,領悟畫家的思想。陳洪綬的《玉堂柱石圖》:玉蘭花,、海棠花穿插生長,,旁邊置一塊多孔而瘦的太湖石。胡煙斟酌那花枝形狀,、花朵敷色,,目光停留在這塊石頭,一下讀懂老蓮:“破碎的山河中,,老蓮挑選了這塊最堅硬的石,,作為淪陷王朝的化身,日夜相思,。它沉默著,,在煙火跌宕中修煉得面無表情,伴花而生,,決絕得幾乎要為美殉情”,。明末奇才陳洪綬的花鳥畫,三百多年后,,有這樣一位后輩讀到心里,,他生前所有的堅硬,、決絕,都會灰飛煙滅,,在時光的另一頭,,化為寧靜、淡遠,。
胡煙“尋幽式”的語言,,我一向喜愛,,干凈,、通透、樸素,、不雕琢,。我認為,這是吃素修來的語言,,智慧,,沒有煙塵味。那年,,我和她同往普陀山,,到達時,夜幕深垂,,我和她仍堅持上山,。到普濟寺時,寺門已關閉,,四周寂靜,,只有我和她兩個游客。滿池的荷花開著,,月光明晃晃地照見荷花,,粉的、白的,,清香飄拂,。胡煙駐足池塘前,側(cè)著身影,,雙掌合十,,對著荷花,口中念念有詞,,為生靈祈福,。一位女子,站在月光下對荷花祈愿,,多么美好,!念畢,繼續(xù)前行。夜色里,,我們抵達一處不知方位的山頂,,至今仍然不知山名。山腳下,,潮水澎湃,;山頂上,滿天星光,。一朵朵閃亮的星星,,像發(fā)光的蒲公英,在頭頂上慢慢游移,。忽然,,覺得離天很近,離海也很近,。面對一波又一波的海潮音,,胡煙雙掌合十,默默祈愿蒼生平安,。這一次,,帶動了我。我也雙掌合十,,在星光下,,面向海潮,祈禱世界平安,!那一夜,,生命是一朵蓮,在浩渺的穹空下,,不分彼與此,,不分遠方與故鄉(xiāng)。心若輕,,生命處處安在,。
后來,每讀她的文章,,我就想起,,站在月光下祈愿的女子。她的語言,,該多清凈,、生香,像春山里飄搖的百合花,。一個內(nèi)心澄明的人,,心懷慈憫,,愛惜宇宙自然的生靈。生物的靈氣,,匯聚成她生命智慧的靈性,。
別開四年,胡煙出了第四本散文集,?!都埳蠈び摹肥撬^《半島日記》《讀畫記》《忽有山河大地》之后,又一本關于文人畫的散文集,。這幾年,,我也開始有意識地讀文人畫,讀得畏畏怯怯,,不敢下筆,,怕說不開,說不透,。而胡煙對文人畫系統(tǒng)地閱讀、探索,、穎悟,,寫作、出書速度之快,,機敏的深思解讀,,令我佩服。她比我年輕許多,,先慧的哲思,,讓我恍惚她是前輩先生。
一年四季,,她一如既往在紙上尋幽,,尋覓文人經(jīng)典的水墨氣息。從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穿過長廊似的水墨畫卷,,她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尋找到二十四節(jié)氣之美。這是中國式欣賞的發(fā)現(xiàn),,蘊藏在中國水墨里的節(jié)氣,,有民俗美和文氣美,,是胡煙以特有的視角,對中國水墨畫的創(chuàng)新審美,?!都埳蠈び摹愤@本書,從立春到大寒,,胡煙品閱了二十四幅文人水墨畫,,同楊無咎、宋徽宗,、郭熙,、陳洪綬、文征明,、仇英,、惲壽平、戴進,、八大山人,、沈周、王希孟,、法常等人敘談,,走進每個時代的江山,和江山里的煙火人間,。寒梅,、仙鶴、牡丹,、蘆雁,,從紙上撲楞楞起飛;樵夫,、漁隱,、夜歸人,悠悠從圖中走來,;惠山茶會,,漢宮春曉、槐蔭消夏,,展現(xiàn)時光里的深情,;鼓樂、弈棋,、刺繡,、斗草,古遠的生活意趣盎然……水墨構建起一條時光彩虹,,懸掛在歷史的天空,,從此端到彼端,,吸引我們探索下去。
紙上有幽香,,胡煙會一直尋下去,。她虔誠的心靈向千古敞開,向經(jīng)典的繪畫藝術致敬,。
這幽香,,是讀者的福。
來源:鄭飛雪
編輯:淑琴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