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 | 繆華:石墩小記
都,,曾經(jīng)是一個有特性的組織機構(gòu),也是一級很基層的行政區(qū)劃,。清初學者顧炎武在他《日知錄》中的《蕭山縣志》寫到:“改鄉(xiāng)為都,,改里為圖,自元始,?!倍迩∵M士及第、史學家趙翼在注《日知錄》時說,,“……則鄉(xiāng)(指農(nóng)村)都圖之制起于南宋也”,,并說“都圖”制起始時間“顧氏蓋亦失考”。在此,,我們暫且不論顧炎武關(guān)于都圖設(shè)立時間的對錯,,而把目光瞄向迄今仍然延續(xù)使用“都”的區(qū)域。

我所工作生活的蕉城區(qū),,應(yīng)該是“都”最多的縣份,。蕉城區(qū)原名寧德,建縣于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對區(qū)域居民管理的劃分,,各朝有各朝的規(guī)制。比如宋代為3鄉(xiāng)統(tǒng)10里,;元時3鄉(xiāng)依舊,,卻將10里并為7里;明朝依然定3鄉(xiāng)7里,,但在7里之下加設(shè)25個“都”,;民國時期廢都為鄉(xiāng),這才結(jié)束了“都”作為行政區(qū)劃的使命,。
于是,,蕉城25個“都”紛紛改名換姓,有的恢復舊名,,有的改稱它名,,但也有的保留都名。千萬別小看了建制在“鄉(xiāng),、里”之下的“都”,,這“都”字能上能下,,它的另一層意思卻是至高無上,比如首都,、都城,、都邑等。上承天意,、下接地氣,,正是“都”字的最大特點。蕉城迄今仍有一些以“都”為名的地名,,依數(shù)字順序有二都,、三都、六都,、七都,、八都、九都,。九乃個位數(shù)字中最大的一個,,在中國被認為是至陽的極數(shù)。由此看出,,九都是一個極其吉祥的地名,。而九都所轄的村莊,村名也有上有下,,承天的有扶搖,、云氣、貴村,、華鏡等,,接地的有烏坑、賴嶺,、石墩,、坑尾等。

壬寅陽春,,我們繼辛丑金秋之后再次應(yīng)邀赴九都采風,。有所不同的是,上次是沿著霍童溪兩岸行走,,而這次卻是深入九貝公路的大山之間,。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我們遠望巍巍青山,,遙想歷史;我們近觀簇簇杜鵑,,感慨萬千,。
采風團分為三個分隊,,我們?nèi)サ牡谝粋€村莊,叫石墩,。
這個村名有一種質(zhì)樸,、憨厚的感覺。植樹節(jié)這天上午,,我們這個人數(shù)最多的小分隊分乘三輛小車沿崎嶇山路前往石墩村,。一路上的寂靜景象,大可借用王維的“空山不見人”和王籍的“鳥鳴山更幽”來形容,。
車在七拐八彎的山道行駛半個多小時后,,我們抵達了石墩村。村莊不大,,目所能及的民居并不多,,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將全村走遍。村干部告訴我們,,石墩行政村下轄九個自然村,,分為五個村民小組,我們來到的主村是第一組,。全村戶籍人數(shù)一百余戶五百多人,。由于山高水遠,造成這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村莊迄今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但也正是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它在烽火年代成為了革命老區(qū)基點村。因此,,石墩給人最強烈的色彩便是紅色,。
簡單的寒暄之后,村干部把我們帶到山坡上一座門牌為石墩村6號,、土木結(jié)構(gòu)的老厝前,,這是一座烙著紅色印記的老厝。修繕后的老厝正門和側(cè)門掛著幾塊讓人懷舊的牌匾,,其中正門一塊上書“百姓謀生供銷合作總社遺址”,,這就是我們來石墩村必看的地方。入內(nèi),,面積不大的正廳依然保留著當年模樣,,立柱是木、橫梁是木,,隔板是木,,家具是木。陳舊的木柜臺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板與板之間的縫隙越來越大,,就像人的眼睛漸漸睜開,,洞察著歷史的風起云涌??繅Φ臋蛔由蠑[放著陶罐,、竹器、木盒等,,塵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侵擾,使老物件失去了光澤,,但它們從容面對,,泰然自若。而墻上那張關(guān)于百姓謀生供銷合作社的文字介紹,,引得人們駐足注目,。

這幾百字的簡介,喚起我們對紅色年代的探尋和求知,。
1947年下半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zhuǎn)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中共中央高瞻遠矚,,抽調(diào)一批優(yōu)秀的軍政干部深入敵后的游擊區(qū),,發(fā)動群眾,壯大武裝,,恢復生產(chǎn),,改善民生,為全國解放做好準備,。閩東蘇區(qū)創(chuàng)始人之一,、時任華東野戰(zhàn)軍一縱一師政委的阮英平奉黨中央之命回到福建,擔任閩浙贛區(qū)黨委常委兼軍事部長,、閩東地委書記,。他在這一年的七月到達閩東,以寧德霍童桃花溪為立足點,,進一步發(fā)展壯大地方黨組織和人民武裝力量,,組織和領(lǐng)導閩東的革命斗爭,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讓紅旗不倒的閩東旗更紅,、火更旺,。閩東老區(qū)由于遭受到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數(shù)度清剿,百姓民不聊生,,當?shù)氐纳a(chǎn)和生活陷入極其艱難的境地,。為盡快恢復生產(chǎn)、保障生活,阮英平借鑒老解放區(qū)的成功經(jīng)驗,,發(fā)動群眾創(chuàng)辦供銷合作社,,目的在于發(fā)展經(jīng)濟,保障供給,。并將合作社命名為“百姓謀生合作社”,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合作社章程,??偵缭O(shè)在石墩村。為解決辦社經(jīng)費的困難,,阮英平從黨的活動經(jīng)費中提取200萬元,,又吸收111戶社員股金200萬元,發(fā)動地方干部和游擊隊員自愿捐資200萬元,,合計600萬,。這數(shù)目放在今天也是相當可觀的,但稍加分析就知道,,這錢其實并不多,。民國政府在1948年推行金圓券之前通用法幣,民國后期,,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一萬元也就值民國初期的一兩元了,。少歸少,,但總比沒有的好,有了開辦經(jīng)費,,就能保障物資的進出,,就能保障供銷社的良性運轉(zhuǎn)。除銷售生產(chǎn)與生活物資外,,還力所能及地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chǎn)生活的困難,。“百姓謀生供銷合作社”按照“自力更生,、群策群力,、由小到大”的辦社方針,在石墩,、黃土嶺,、曲坑、下宅設(shè)立四個分社,,由于采取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見效明顯,桃花溪周圍29個自然村的群眾都得到了合作社的資助,,從而推動了當?shù)厣a(chǎn)的發(fā)展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1947年11月,,國民黨省保警第五總隊大舉進攻桃花溪,“百姓謀生合作社”僅存在四個月就被迫解散,。雖然合作社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卻是閩東革命根據(jù)地的一個非凡創(chuàng)舉。
在村委會的辦公室,,我們看到了一位叫戴振基的革命資料,,有獎?wù)隆⒂凶C書,。戴老1922年出生于石墩村,,1937年3月參加革命,十五歲的他擔任中共閩東特委書記,、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紅軍閩東獨立師政委葉飛的通訊員,。1938年春,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他隨部隊北上抗日,,屢建戰(zhàn)功。2012年,,戴老以九十歲的高齡在石墩村去世,。而村里同期參加革命的,還有胡步省,、胡成浦,、石志玉、張林福,、周章志等一批熱血青年,,他們?yōu)楦锩鼊倮⑷嗣窠夥奴I出了年輕的鮮血和生命,。
而石墩村原黨支部書記周盛康講述他父親周禮金的脫險故事,,令人拍案叫絕。
“百姓謀生合作社”成立之際,,選出了22位有政治覺悟,、有經(jīng)濟頭腦的農(nóng)民負責辦社工作,社長周禮金,,副社長張恒金,,委員周代弟、周宗金,、戴孟如,、周勝利等。得知寧德桃花溪一帶鬧紅潮的消息,國民黨反動當局驚恐萬端,,派遣軍隊前來圍剿,。敵人趁夜突然包圍了石墩村,將靜謐的村莊攪得雞飛狗跳,。敵人手握一份革命者的名單,,其中就有合作社社長周禮金。只是他們誰也不認識名單上的人,,便使出一個壞主意,,讓全村男人、女人和孩子分別站隊,,采取子認父、妻認夫,、母認子的方式,,認人時必須叫出男子的姓名。眼看著男人一個個被家人領(lǐng)走,,周禮金的妻子心焦如焚,,因為她知道,一旦喊出丈夫姓名,,一定會出大事,。有人提醒她,喊個假名,。情急之下,,她在認得的幾個字中選中了“大”字,在這個字上方加上一點,,就成了“犬”字,。她朝丈夫喊道:“大啄(啄為閩東方言‘點’的諧音字),跟我回家,?!敝芏Y金由此躲過一劫。這場面在反映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影視中并不少見,,總以為出自編劇的想象,,這回親耳聽到,深信不疑,,并為閩東婦女的智慧和勇敢所折服,。
這樣精彩的紅色故事,不僅在石墩還有不少,,而且在九都的各個村莊也有不少,。大山里火紅的杜鵑,是燃燒的紅色烽火,一簇又一簇,,一茬又一茬,。石墩這個有著光榮歷史并為革命做出貢獻的紅色村莊,藏山隱水,,不張揚,,不居功,始終保持默默奉獻,、忍辱負重的精神,,契合了革命英烈為人做事的原則,讓人肅然起敬,。如今,,作為革命老區(qū)的石墩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努力地改變昔日模樣,,當年合作社的“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的理念,仍在弘揚光大,。他們在包村的市人大,、市文聯(lián)、市稅務(wù)局,、市中醫(yī)院等的幫扶下,,百姓脫貧,鄉(xiāng)村振興,。

在春天里,,我們看到了村民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村莊以農(nóng)為本,,水田種植水稻,,山地盛產(chǎn)毛竹……我們在一戶人家門前的小涼坪上看到切成一節(jié)節(jié)的竹筒,不知何用,。這家的主婦告訴我們,,這是用來腌制酸菜的容器,將酸菜裝滿塞實后密封,,存放一兩年不跑味不變質(zhì),,將它作為燒魚、蒸肉,、煮筍,、炒菇的配料,津津好吃,。她這么一說,,把我們肚里的饞蟲都給勾出來了,。在村委會不遠處的林蔭草地上,七八頭黃?;蚺P或立,,悠閑的姿態(tài)。村干部告訴我,,一頭菜??绅B(yǎng)到四五百斤可賣一萬多元,這種因地制宜的致富模式適合山村,、適合農(nóng)家,。我深以為然。
接著,,我們的行程還有另一個革命老區(qū)基點村——坑尾村,,1937年8月,在親母嶺一帶,,紅軍閩東獨立師迎頭痛擊國民黨省保安二旅的一個連,,全殲敵人一個整連一百三十余人。這是閩東紅軍堅持三年游擊戰(zhàn)的最后一戰(zhàn),。戰(zhàn)斗的勝利,打疼了國民黨福建當局,,被迫坐下來與共產(chǎn)黨進行國共談判,,由此,紅軍閩東獨立師邁著勝利的步伐,,走上抗日前線,。
山道彎彎、流水潺潺,。在九都通往虎貝的公路上,,紅色印記隨處可見。沿途有紅軍閩東獨立師成立之地的支提山,、有九壯士壯烈跳崖的百丈巖,、有閩東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重要支撐地的桃花溪……我以為,這些大山深處的紅色村莊,,歷經(jīng)革命烽火的洗禮,,無論歷史,無論地理,,無論人文,,無論景觀,都是值得人們探訪的去處,。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在回味中去感受崇高和偉大,。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文字:繆華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