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 | 鄭家志:善積厚水石門山
李洪元 圖
“三山五岳奇為首,,千年人文石門山”,。樓坪石門山有許多未解之謎,,我認(rèn)為去一次總是不夠的,。
清明時節(jié),,兒時的伙伴邀我再次造訪,。
江南濕漉漉的煙雨,,環(huán)繞在云端仙境周寧的青山綠水之間,。我們驅(qū)車從獅城出發(fā),,一路在溪澗山谷之中穿行。輕紗幔帳的云霧就在拐彎處躲躲藏藏,,忽聚忽散,,伴隨歡聲笑語與我們捉起了迷藏。
車到芹溪,,眼前豁然開朗,,遙望石門山若隱若現(xiàn),清純地像個鄉(xiāng)村少女,。她披著乳白色的面紗,,翠綠的裙褶盛裝打扮而又隨風(fēng)輕動,天造地設(shè)的兩扇巖壁,,高聳云端,,仿佛在廣闊的天宇之間翩然起舞。
每一個到訪石門山的人,,總會聽到熱情的樓坪人向你介紹關(guān)于石門山的傳說:石門山這扇山川巨門,,每天到了傍晚六點(diǎn)后天黑之時就會關(guān)閉,直到第二天公雞啼叫,,黎明破曉時分才打開,。還說,,在大石門右上方有一位石神掌管著石天門的開關(guān)。這些神秘的傳說,,一直撩撥著游人的神思,,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芹溪過處,,車轉(zhuǎn)了個弧形大彎,,我們就來到了樓坪村口。眼前新建設(shè)的旗麓文化廣場古色古香,,寬大的木牌坊上寫著“善積樓坪”四個大字,。大名鼎鼎的“白銀古道”和石門山上山古道在廣場的左側(cè)。古道旁有座樓坪先祖的古墓,,古墓就地取材用溪石筑砌成半弧形結(jié)構(gòu),,是典型的明清墓穴形制。古墓坐落于石門山腳,,背倚古木蒼蒼的巍巍山巒,,面朝婀娜多姿的緩緩梯田,遠(yuǎn)山近朝,,筆架當(dāng)峰,,頗有“得山川秀氣,庇子孫頤謀”之勢,,地靈人杰,。
閑聊間,,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石門山下無垠的竹林中,。盡管是大白天,但茂密的竹林擋住了光線,,顯得有些氤氳,。淡淡的竹香混合著泥土的氣息彌漫在空氣中,侵入心脾,,讓人神清氣爽,。聽說,這一大片竹林本是樓坪一大戶人家的,,每到出筍季節(jié),,竹林主人都會允許村里沒有竹林的村民在此挖筍嘗鮮,村民挖筍也是適可而止,,不會隨便破壞竹林新老更替,,甚是充滿愛心,自然和諧,。我們敬稱它為“愛竹林”,。
眼下正值出筍的季節(jié),,竹林里處處可見深褐色的竹筍,在草叢中,、在石隙間,、在塌方處探出了腦袋,或狂野或羞澀,,或沉穩(wěn)或浪漫,,無不爭相競拔來到世間,體味陰晴冷暖,。還有的十分自由任性,,那些影響竹筍生長的古道上的石板材直接被它們掀翻,東倒西歪的,,很見自然生命的偉力,。此情此景,就連隨行的一位將近八十歲的老人見了,,也不甘落后,,一鼓作氣穿越竹林,抵達(dá)石門之下,?!胺残乃颍芈乃?;生如逆旅,,一葦以航?!蔽也唤锌?,人的潛力不可估量!
快要穿越竹林的時候,,我們忽然眼前一亮——一片映著霞紅的天空展現(xiàn)在竹林的盡頭,。大家興奮不已,紛紛用盡力氣沖出竹林,,就想遠(yuǎn)眺一下巍峨的石門山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但是,眼見不一定為實(shí),!竹林之外,,我們所見的亮色絕不是開闊的“天空”,而是石門右側(cè)寬大無比的“石門”擋住了我們的去路,,那被光線反射成一大片的霞紅色“天空”,,其實(shí)就是一塊寬度和高度都達(dá)上百米的碩大石面。這種感覺實(shí)在太神奇了,。
繞著巨石向上爬,,我們一口氣登到石門山頂,。鳥瞰山腳下的樓坪村,一律青磚灰瓦,、翹檐白墻,,國畫一般。我不禁想起這一帶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寧在樓坪站一站,,不去外地吃雞蛋”,。這似乎可以體現(xiàn)當(dāng)年樓坪一帶的繁華富庶,也可以說明這一帶村民的友善,、和氣,、開放和包容。這與“七溜八溜,,不離福州”這句順口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曾經(jīng)在《白銀古道》一書中讀到,從周寧到閩北,,有一條古道,,俗稱白銀驛道。驛道連接芹溪的“寶豐銀場”,,素有“井下三千采礦工,,井上一萬過路客”的描述。樓坪村恰似“鑲嵌在白銀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據(jù)樓坪家譜載,,樓坪原名善積鄉(xiāng),又名厚洋,、厚水,,是張氏世祖賜錦公投軍任建寧府游擊,功績卓著,,蒙張?zhí)鬲勜摇拔枧_旌義”4字,,又蒙知縣褒揚(yáng)“積善守法”,,以旌之而得名,。650多年前,張氏十六世祖榮四公在此肇基,?!扒搴蛹衣曔h(yuǎn),厚水世澤長”,。張氏子孫奉行“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祖訓(xùn),以孝道為先,,積德行善,,源遠(yuǎn)流長,。
在下山的路上,我的好友詫異地對我說,,他所接觸的樓坪人大概都是能說會道,,待人接物都是極其熱情大方的。常言道:一方山水養(yǎng)育一方人,。山水蔚人文,,耕讀傳家風(fēng)。我想,,樓坪人的底蘊(yùn)不僅得益于石門山的鐘靈毓秀,,而且得益于石門厝人千百年來厚積的人文吧。
崇商亦重學(xué)的樓坪村人,,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一部分從事茶葉生意,,將周寧高山紅茶銷往福州一帶,,出口到英、日,、美等國,,一部分從事參茸生意,足跡遍及閩北各地,,還有一部分經(jīng)營染青料,、巖菇等,行走全國10多個省份,,積累了不少財富,。
走進(jìn)樓坪村,你能感受到,,商讀傳家的文化都深藏在石門古厝之中,。有人說,樓坪整個村落簡直就是“一座碩大的人文博物館”,。據(jù)介紹,,全村有一百多座古厝,保護(hù)較好的清代經(jīng)典古厝有三十來座,,是周寧古厝之最?,F(xiàn)存年代最久的古厝已有三百多年。樓坪古厝群落以“二樓八厝”為核心,,循環(huán)擴(kuò)展,,人文內(nèi)涵十分豐富。這些古厝所有墻頭翹角,、門頭匾聯(lián),、窗格廊檐,,用材都十分考究,做工雕飾都相當(dāng)精美,。厝內(nèi)窗欞詩文,、吉祥圖案、花鳥走獸雕飾精美,,寓意深遠(yuǎn),。深宅大厝門戶一律用青石打造,匾額,、對聯(lián)精雕細(xì)琢,,各具特色。文字內(nèi)容都鋪陳家史,,引經(jīng)據(jù)典,,時時告誡后人銘記祖德,仁和積善,。例如,,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道脈二銘垂北宋,,家聲百忍溯東平;書法三傳光祿裔,,義聲八世漢陽家,;以及“愛吾廬”“惠吉迪”等等,無不體現(xiàn)了樓坪人的家風(fēng)家學(xué),,體現(xiàn)了石門厝主人的價值取向,。在這樣商讀傳家的大富之家,其中的忠義文魁,、大家閨秀也一定不乏其人吧,!我想。
站在石門厝下,,回望石門山,,我突然向往這澄明的天空,渴望一片凈土,,來安放游走的詩意和靈魂,。也許,,善積厚水石門山,,便是心靈的歸處!
來源:閩東日報 鄭家志
編輯:周邦在
責(zé)任編輯:陳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