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青竹”的求變之路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葉陳芬 王志凌 通訊員 甘葉斌)轉眼進入五月暮春時節(jié),經過一個春天的生長,屏南縣路下鄉(xiāng)的竹林日漸茂盛。筍季將過,中秋村村民袁于添卻不像往年一樣急著上山挖筍,。“家里30多畝竹林全部承包給合作社了,每年坐等收錢就行,比賣筍賺得多,。”他樂呵呵地說。
袁于添今年已經81歲高齡,,子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他一人留守,。竹子的管理是個體力活,需要翻土,、曬目,、施肥……要種得好一點也含糊不得。“我年紀大了,,上山吃不消,,過去每年只在春季挖點筍。”老人說,,由于疏于管理,,他家竹林原本已是半荒廢的狀態(tài),自己看著心疼又無奈,,現在每年以一畝70元承包給合作社,,樂得輕松自在。
袁于添口中的合作社便是屏南縣萬民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該合作社于去年成立,,主營毛竹開發(fā),落點路下鄉(xiāng),,看中的是該鄉(xiāng)4萬多畝的竹林,。據了解,路下鄉(xiāng)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林木蔥蘢,。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竹子生長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竹業(yè)也成為當地的傳統(tǒng)產業(yè),。
然而,,過去毛竹長在深山沒人管護,任其自生自滅,。加上道路基礎設施薄弱,,加工企業(yè)少,造成銷路難,、價格低,,這些都嚴重挫傷了竹農的積極性。
竹林蒼蒼,,竹山郁郁,。如何用根根毛竹激活農村經濟發(fā)展這池春水?路下鄉(xiāng)通過引進企業(yè)、承包竹山的方式,讓“困山竹”成為農民的“致富竹”,。
“針對不同農戶的需求,,我們有不同的經營模式。”萬民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吳木興介紹,,一是家里無勞動力的農戶,可將竹林承包給合作社,。“承包期20年,,每畝每年70元,農戶完全不需要參與經營,。”吳木興說,,目前已經有16戶農戶簽訂協議,涉及1600多畝竹林,。
二是家里有勞動力的,,竹林由農戶自管,合作社則負責砍伐,、收購,,一噸竹子的價格為500元至600元。該合作社的竹木加工廠4月1日開工以來,,已經收購了200多噸,。“第三種,就是農戶自己砍伐竹子,,我們負責上門收購,。”吳木興告訴記者,通過這三種經營模式,,竹農積極性顯著提高,,許多原本擔心竹子賣不出去的竹農都往山上跑。路下鄉(xiāng)幾千畝幾近荒廢的竹山被盤活,,在有效推動企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同時,,輻射帶動群眾增收,農戶村企互惠共贏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
同時,,萬民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還優(yōu)先考慮聘請當地農戶到合作社務工。在該合作社竹木加工廠里,,記者看到工人們有的忙著搬運竹子,,有的忙著切割竹子,有的忙著操作機器,。不一會兒,,一根根粗壯的竹子變成了竹板條。
“能夠在家附近工作,真是太好了,。平時在家里也沒事做,,現在閑暇時候還能賺點錢貼補家用。”路下鄉(xiāng)門里村村民蘇麗球操作著機器,,側頭笑道,。
目前,該加工廠擁有砍伐竹子的工人8名,,加工竹料的工人14名,,幾乎都是本鄉(xiāng)各村的村民,每人每月工資不低于3000元,,多勞多得,。而隨著生產的推進和工人熟練度的提高,吸納農戶的數量和農戶的收入將同步遞增,。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