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德水:七旬老人30年的畬族文物收藏情懷
寧德網消息(陳祖淵 文/圖)如今已70歲高齡的蕉城區(qū)蕉北街道藍德水醫(yī)師,,除了是寧德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寧德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畬族醫(yī)藥)代表性傳承人外,,他還是一位知名的蕉城區(qū)民間熱愛畬族文化,、保護畬家文物的收藏愛好者,。
日前,,筆者走進藍醫(yī)師,,與他進行近距離的接觸,。
在藍德水醫(yī)師的診所,,思維敏捷,、為人謙和、性格開朗,,快人快語的藍醫(yī)師打開了話匣子,。說起收藏畬族文物,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那時他只憑個人興趣,,經常利用業(yè)余時間收集些“小件”、零星的小文物,,只能說是小打小鬧,。若干年后,藍德水萌生了對畬族文物事業(yè)的熱愛之情,,越干越來勁,,這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來,,共收藏畬族文物達500多件,,其中200多件先后被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寧德市畬族博物館,、中華畬族宮等處收藏,。還有80多件在十多年前被不法分子盜走,至今仍沒有找回,。
在現(xiàn)代化市場經濟大潮下,,畬族的語言、習俗,、服飾等面臨消亡,,一些優(yōu)秀的畬族文化面臨著傳承與保護的考驗,作為畬族子孫后輩的藍德水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它,,于是走上了收藏畬族文物之路。
藍德水說:“30年的民族文物收藏之路歷經艱辛,,卻樂在其中,。當年看到畬族文物不斷流失,,毅然走上這條尋覓、收藏和保護畬族文物的艱辛之路,。30年來行走于蕉城,、福安、霞浦,、羅源,、福州、莆田等地收集,、鑒定畬族文物,,其間花費了大量精力、財力和體力,。交通不便,,資金短缺。散落在民間的畬族文物不好找到,,鑒定真?zhèn)胃遣蝗菀?,有時看中一件好的文物,往往要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來跟蹤關注,。”
藍德水回憶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收藏中的一件事:那年,,他在市區(qū)金龍大廈一古玩店內看到一塊長約2米、寬約80公分刻有“庚婺雙輝”四個大金字的牌匾,,落款為丁丑科進士四品衙刑部主事鐘大焜,,宣統(tǒng)三年春王正月吉旦等字樣。牌匾底座還雕刻有雙獅,、封板處刻有五老祝壽,,其圖案壯觀,、金碧輝煌,,系屬珍貴清代文物??吹竭@一大寶貝流失,,作為畬族子孫后代的他就將此事向有關部分匯報,后又聽說此匾已被福州商客購買去,。三年后,,為了挽回這塊畬族“寶貝”文物,藍醫(yī)師花去原價雙倍的價格從省城又將此匾買回寧德,。雖然收藏路上辛苦勞累,,但能收集到自己喜歡的文物藏品,心底的愉悅難以言表,。后來這塊牌匾被收藏家陳曉東收藏保管,,如今此匾“落戶”金涵上金貝,。
鑒于藍醫(yī)師對畬族文化醫(yī)藥事業(yè)的執(zhí)著精神,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曾贈送錦旗于他,。去年6月,,福建省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紀錄片組導演張清倩一行16人,專程前往藍醫(yī)師住處采訪,,進行了長達4小時的拍攝,。
在藍醫(yī)師宅院收藏室門口,筆者看到了藍醫(yī)師收藏的石雕青石板,在收藏室內,,清代牌匾,、房間用品(木雕上金大床、衣架,、書箱,、衣箱、五角凳),、銀飾(銀釵,、耳墜、手鐲等),、竹編用品,、服飾等畬族文物讓人大開眼界。其中木雕飾品有喜鵲登枝,、麒麟送子,、雙龍戲珠、舉案齊眉等,,都是上乘佳品,。
藍德水對筆者說:“傳承和保護畬族文化之路艱巨而漫長,要讓更多的人關注畬族文化,、研究畬族文化,,全社會廣泛參與才能讓其發(fā)揚光大。”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