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霞浦八堡城堡:民間也修城壕與甕城
八堡城堡
八堡城堡位于霞浦縣沙江鎮(zhèn),,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當時為了抵御沿海倭寇的侵擾,,周邊的幾個小村莊聯(lián)合修筑了城堡并遷入居住,。由于城中居住了彭,、黃、蔡,、游,、馬、丁,、陳,、林8個姓氏的家族,故此得名“八堡”,。
“相土服水”是城市選址必不可少的前期準備,。八堡城堡身處一個群山圍繞的盆地,這種地形當?shù)胤Q之為“洋”,。自高空俯視,,盆地的形狀像是一只朝西飛翔的鳳凰,故名“飛鳳落洋”,。八堡城堡正位于鳳凰的心臟位置,,城堡東西兩面有河水夾流,在南面匯合,,符合“負陰抱陽”的傳統(tǒng)風水觀念,,加之周邊田野開闊,可謂占盡地利之宜,。由此可見,,八堡城堡從選址開始就被賦予了精心的規(guī)劃,。
從布局形制上看,八堡城堡的平面是一個頗為規(guī)整的方形,,邊長約150米,。城堡坐東北朝西南,中軸線北偏東約32度,。城內路網(wǎng)呈“曰”字形,,其中上街、中街,、下街3條東西向,、筆直的道路,將城內近乎均勻地劃分為自北向南4個功能各不相同的區(qū)域,。
位于最北端的是居民區(qū),,這里的建筑都是規(guī)模較大的兩進式合院,大門前立有一對拴馬石樁,,有的門額上還掛著“選魁”字樣的匾額,。規(guī)模最大的是陳氏民居,位于該區(qū)域中間,,而且朝向特殊,,為北偏東40度,和城內其他明清建筑都與城堡朝向一致迥然不同,。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曾出過一位陜西布政使,姓陳名宗彥,。這些特點顯示了這一區(qū)域居住者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對當時城堡內部的日常運行和管理發(fā)揮主導作用,。在中街兩側區(qū)域的建筑規(guī)模相對較小,,主要為商住一體、前店后宅的樣式,。下街南側區(qū)域為菜地,,早年無人居住,用于耕作,。由此可以看到構成傳統(tǒng)城市的3個要素:統(tǒng)治機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區(qū)、居民區(qū)在八堡城堡內都有相應的體現(xiàn),,而且功能分區(qū)也很有條理,。
古語有云:“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這反映了防御是城墻的基本功能,。作為抵御倭寇而興建的城堡,,防御性自然是重中之重。八堡城堡的城墻全長達622米,,高度為4.5米,,采用夯土筑造,外包亂毛石的建造工藝,。城墻剖面呈梯形,,底部最厚達6米以上,頂端也有3米至4米厚,。包墻的毛石采用干砌的做法,,能夠依靠石材本身的棱角和重力咬合,令城墻在數(shù)百年歲月中保持比較穩(wěn)定堅固的狀態(tài),。
東面城墻有一個城門,,寬2米,高2.5米,,門楣上刻有“東門,,(清)同治四年(1865年)歲次乙丑年重修”字樣。西面城墻和甕城各有一個城門,,寬1.6米,,高2.5米。3道城門都是平梁門的形制,,即方形門洞,。與城墻所用的亂毛石不同,砌造城門的石塊各邊都經(jīng)過加工打磨,,線條較為平直,,但石塊大小不一,相互間犬牙交錯,,咬合緊密,。
東、西門內甬道也藏有玄機,,平面上看呈“凸”字形,,即從入口到中段較窄,中段之后則變寬,。此舉應是為了在大門后設置第二道閘門,。此外,在東,、西門城內一側的兩邊還各有兩條臺階通往城墻頂上的跑馬道,。
除了高大的城墻、堅固的城門,,以及跑馬道等在其他城堡也很常見的防御設施外,,八堡城堡還擁有兩個特殊的“法寶”:其一是城壕,。在八堡城堡外圍有一條人工挖掘的寬約3米、深約2米的城壕,,引河水灌入,,環(huán)繞全城,至今壕內仍流水不斷,。其二是甕城,。在西城門外口加筑一個小城,高與大城相同,,平面為圓形,,口小底大,形似倒扣的陶甕,。
通常這兩個防御設施只在官方修建的城池或要塞可見,,例如同是位于霞浦縣的大金所城,但作為民間修建的村堡具備城壕和甕城,,八堡城堡在閩東沿海諸多城堡中應當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反映城堡設計者對于防御的重視,也再次印證了設計者深諳建城之道,,并非一般工匠可比,。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邱祖輝
審核:藍青 周邦在
責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題:福建日報|霞浦八堡城堡:民間也修城壕與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