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民族教育點亮孩子未來
金秋十月,,福安市民族校園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在坂中畬族鄉(xiāng),,一座充滿童趣的民族實驗幼兒園拔地而起,,預計明年春季投用,。數百米外,,占地7.7萬平方米的寧德市民族中學新校區(qū)(高中部)主體工程基本完工,。
項目建設熱度映射福安民族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速度。作為全國畬族人口最多的縣(市),,福安市現(xiàn)有畬族學生1.12萬人,,近年來,當地積極探索民族教育“四個一”行動計劃,,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完善強校帶弱校,,增強師資力量,,目前,福安已建立起較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職業(yè)教育,。近日,筆者深入福安幾所民族學校,,探訪當地如何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少數民族學生從“有學上”邁向“上好學”,有力托舉孩子的讀書夢,。
完善基礎設施 學生“拎包上學”
金秋美景醉人,,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筆者來到坂中畬族鄉(xiāng)仙巖村,,走進被《人民日報》譽為“畬山教育明珠”的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
湛藍的天空下,教學樓,、宿舍樓紅頂黃墻,,與寬闊平坦的綠色操場相映成趣。明亮的教室里,,書聲瑯瑯,。來自新疆的雙胞胎姐弟穆妮熱·玉散,、阿卜杜拉·玉散正和同學們一起早讀,手中捧著的新課本散發(fā)出淡淡書香,。
書聲悠悠蕩山鄉(xiāng),,笑臉盈盈滿校園。師生們的幸福感是從自己心里長出來的,。“現(xiàn)在的學校和以前比,,好太多了。”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黨支部副書記雷奶進感慨道,,他在這里工作了30多年,,見證了學校的蛻變。
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的前身是坐落于半山腰的農村小學,,家離得遠的學生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經常天沒亮就得出門。從1980年起,,學校實行寄宿制,。
半山腰上的山區(qū)小學,硬件條件也不完善,。“‘一室三用’,,教室既是宿舍也是食堂,學生用稻稈當床墊,,上面鋪草席,,沒有熱水器,冬天只能用冷水,。”雷奶進回憶說,,學校爭取資金改造管網并加裝熱水器,同時裝設3臺飲水機,,從山上引來山泉水,,“這樣學生才能喝上熱水”。
教育發(fā)展有賴于諸多因素,,其中教育投入是關鍵一環(huán),。由于歷史原因,過去畬族群眾一般居住在偏遠山區(qū),,民族教育基礎設施等相對落后,。“為加強民族教育薄弱環(huán)節(jié),20世紀90年代初,,福安就在當地教育局設立了老區(qū)民族教育股,,負責全市老區(qū)民族教育工作,成為全省唯一設此機構的縣(市)。”福安市教育局副科級督導員薛少恭介紹,,在此基礎上,,福安堅持“擴量提質”,對民族校園建設,、辦學條件改善的投入力度有增無減,。
近3.6億元,這是福安市近三年在民族校園工程建設上的資金投入,。
投入近3億元,,建設寧德市民族中學新校區(qū);投入2900萬元,,在坂中中心小學建設藝術樓多功能室,、分校教學樓等;投入145萬元,,改造福安市民族實驗小學學校操場,、學生食堂等;投入3300萬元,,在穆云畬族鄉(xiāng)新建一所民族幼兒園……目前,,福安已構建起從幼兒園到職業(yè)教育的民族教育體系。
為讓每位學生上得起學,,近年,,福安推出農村義務教育寄宿生、寄午餐生地方補助——“368惠生工程”,。“3”是福安市政府按每名寄宿生、寄午餐生每年300元,,給予全市公辦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及寄午餐學校的管理補助,;“6”是每名寄宿新生一次性補助600元,由福安市教育局統(tǒng)一采購配置并發(fā)放寄宿設備和生活用品,;“8”是每名寄宿生每年在省級補助營養(yǎng)餐1000元的基礎上,,每生每天增加8元(現(xiàn)提至10元)。“除‘368惠生工程’外,,福安對畬族寄宿生按每年3000元標準做到全年免費就餐,,并開設‘民族特困生高中班’‘春蕾班’等,讓每一個少數民族學生都享有上學機會,。”薛少恭介紹,。
增強師資力量 課堂活力十足
大學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蘭少云如愿進入母校,,成為一名歷史教師,。第一次上課的場景她記憶猶新。“前期花了很多時間備課,但在課堂上講著講著就卡殼了,。”繆亞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記錄著她在課上的表現(xiàn),并在課后陪她一起分析癥結,、探討改進方法,。
“歷史課沒有標準答案,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培養(yǎng)發(fā)散性思維,。”繆亞華的這句話點醒了蘭少云,她不斷實踐,、磨煉,,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
“學校對年輕教師很重視,。日常工作中不僅有老教師引路,,還能外出參加各種教研、培訓,,和來自不同地方的老師溝通交流,、碰撞理念,教學思維開闊了不少,。”這些年,,蘭少云成長為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并在寧德市優(yōu)質課評比,、寧德市作業(yè)設計等比賽中斬獲佳績,。
師資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為補齊民族學校教學短板,,寧德市民族中學借助“青藍工程”,,打造青年教師培育機制。師資力量足,,教學質量好,,升學率也有了保障。這些年,,寧德市民族中學每年本科上線率都保持在85%以上,。
教師是辦好民族教育的第一資源,為了讓民族學校教師隊伍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福安在教師招聘,、人才培育、職稱評定等方面持續(xù)向民族學校傾斜,,下大力氣補足民族師資力量,,激活民族學校教學活力,。“這三年,我們共招聘少數民族教師40多名,,占招聘教師總數的9%,,著重為民族師資力量短缺的學科補齊教師,其中招聘畬歌畬語教師2人,。”薛少恭介紹,。
“前幾節(jié)課,我們分析了中國多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具體案例,,這節(jié)課課堂交給你們,,你們試著從中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規(guī)律……”寧德市民族中學高一(10)班的課堂上,歷史教師蘭少云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發(fā)散性思維”這個詞是蘭少云剛入職寧德市民族中學時,她的“傳幫帶”老師繆亞華傳授給她的,。
深化“手拉手”資源均衡配置
上課鈴聲響起,,福安市民族中學靜了下來。初一(3)班教室里,,來自寧德市民族中學的支教教師陳江陵帶領學生開始“有理數加減運算”的學習,。教室后排,4名老師認真記錄著,。
位于城鄉(xiāng)接合部,,學生流動率大——這是福安市民族中學的現(xiàn)狀。“學校離城區(qū)只有10多分鐘車程,,有條件的家庭大多把孩子送到城區(qū)學校上學,,70%學生來自農民工家庭,學習自主性不強,。”福安市民族中學教務處主任阮鈴恩說,。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辦好民族學校,,給當地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福安實施民族教育“手拉手”行動,,由師資條件好的民族學校“牽手”薄弱民族學校,,以教師跨校交流、校際交流,、下鄉(xiāng)支教等方式,,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優(yōu)質教師資源。
2019年,,寧德市民族中學教師陳媛來到福安市民族中學,。支教的第一節(jié)課,學生小鐘(化名)就引起了她的注意。“小鐘自制力差,,課堂上專注時間不超過10分鐘,,不是和同桌講話,就是趴著睡覺,。”了解情況后,,陳媛發(fā)現(xiàn),小鐘在課堂上搗蛋只是為了引起別人關注,。
陳媛決定讓小鐘擔任老師小助手,,每天收發(fā)作業(yè)。“他很樂意做這事,,而且做得很好,。”漸漸地,小鐘開始發(fā)生了變化,,他不僅主動完成作業(yè),,專注時間達到15分鐘以上,“課后還會主動來問問題,,和同學相處也更融洽了,。”
半學期過去,小鐘的成績有了穩(wěn)步提升,。在陳媛所支教的班級,,還有許多像小鐘這樣的學生。問及成功的秘訣,,陳媛告訴筆者,,她把重心放在學生學習習慣養(yǎng)成上,表揚學生的進步,,常常鼓勵他們,。漸漸地,學生學習自主性被激發(fā),,成績也就提高了,。
“教學不是單向知識灌輸,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激發(fā)求知欲,。”在與支教教師開展教研活動、集體備課等互動中,,福安市民族中學語文教師黃成芳對教學方式有了許多新思考,。
“‘手拉手’幫扶通過教師互動,為本校老師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還能享受結對學校的一些培訓資源,,真正為學校教學注入活力,。”阮鈴恩說,2019年結對幫扶以來,,福安市民族中學學生普高升學率保持在60%以上,。
來源:閩東日報通訊員 陳雅芳 文/圖
編輯:陳姜燕
審核:劉寧芬 林珺
責任編輯:陳姜燕
(原標題:福安:民族教育點亮孩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