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陽
□ 何奕敏
中秋之后,,時序進入農(nóng)歷九月,風物不似昔時,,憑添幾分冷寂,。窗外的植物尚還青碧,,卻也減了葳蕤之氣,,顯出一些老色來。想著在這花葉相遇的途中,,你我只是見證者,,就如發(fā)間悄然而至的白發(fā),是歲月中飽含的一縷辛苦淚滴,。其實,農(nóng)歷九月還有一個美好的名字,,叫作“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燦燦的菊花綻芬吐翠,,傲霜怒放,彰顯出生命的堅貞與高潔,。那昂首恣肆的姿態(tài),,讓大地變得分外迷人,。
寒露過后,,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就來了。古代中國對數(shù)字的稱謂頗為講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數(shù)稱陽數(shù),;二,、四,、六,、八,、十等偶數(shù)叫陰數(shù),。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為“重九”,。日月并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腦海中記憶最深的關于重陽節(jié)的詩句,,在看到秋菊盛開的瞬間被激活,。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已經(jīng)定格成了對遠方親人無盡思念的濃重縮影。分隔的離人,,那殷殷的牽掛和深深的思念似乎能夠憑借登高縮短了彼此之間時空上的距離,。
重陽節(jié)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登高望遠的習俗,所以又叫登高節(jié),。重陽登高究竟因何而起,?對此,,歷來說法不一,眾說紛紜,。不過“桓景避難”之說比較普遍: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你家中有大災,,必須馬上離家,,讓全家作絳囊盛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災禍可消除,。”桓景完全按照師父的話去做了,九月初九那天,,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傍晚回家,,卻見家里的雞犬牛羊都死了,。從此之后,人們每到九月初九就紛紛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呈祥,,代代相傳,逐成節(jié)日風俗,。
重陽節(jié)又叫老人節(jié),。由于古人對數(shù)字“九”很重視,把它當作“天長地久”的象征,。在這一天年輕人要給老人贈送糕點,,因“糕”“高”諧音,寓意家里老人高壽,,祝福他們活得更長久的意思,。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我國就有將重陽糕和菊花獻給老人的傳統(tǒng)習俗,。到了如今現(xiàn)代社會的重陽節(jié),,各級老年協(xié)會都會給老人發(fā)放慰問金,并組織他們參加歌詠,、舞蹈、書畫,、表演等有益身心的游園慶賀活動,,讓老人們老有所樂,真正分享和諧社會帶來的祥和與溫暖,。
門前,四季桂已開得紛紛揚揚,一陣風過,,滿城花香。四季桂是桂花中最普通的一種,,一年開好幾季,,金桂銀桂一年只開一季,,桂花還有丹桂,、紫桂等。四季更替,,總說日子似水,,無波無痕,卻原來每一個日子都是不同的,。丹桂飄香,,秋風蕭索,萬物自來都是相輔相成,,有得必有失。
習慣了花開花落,,四季輪回,習慣了云舒云卷,,日月交替。我感覺自己已經(jīng)能夠安然地看待那些淡去的故事,,只要還能為自己保留一份最初的感覺即可,。再也不怕歲月神偷掠走那些記憶的七彩寶石,再也不怕歲月急流沖淡那些甜蜜的回憶滋味,,只要留取最初的感覺就好。不知在哪里見過這種說法:“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七秒過后便完全忘卻。”難怪有那么一句典故:相忘于江湖,。七秒時間,,只是兩尾魚各自朝著不同方向擺尾的瞬間。難不成那樣容易就把自我淹沒在無盡的江湖中,,把一切恩怨過往轉(zhuǎn)瞬既忘?
我倒是覺得,,沒有回憶的日子挺可怕的。因此,,我不想做魚,,我害怕在沒有記憶的時光里重復著曾經(jīng)的過往,自己卻渾然不知,,浪費光陰,,浪費生命。也有人說,,快樂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我卻覺得這話有點像“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差異,。
這樣漫無目的想著,一回首,,案頭上那盆文竹似乎蒙了一層白灰,,正要吹彈,,卻發(fā)現(xiàn)原來那是一朵一朵小小的花,。那花甚是細致,淺淺淡淡,,不張揚,,也無花香,有些松針浮果的品相,。原來文竹開花是這樣的寂靜無聲、毫不起眼,,綠意朦朧又隱蔽文雅,,讓人心安,。
想來,,這世間,繁華散盡之后并不只有一地的荒涼,,總有那淡淡的回憶隨著記憶的暖風攜香而來,,如此刻鼻翼中聞到的淡淡桂花香,。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