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借”
寧德時評(姚麗娜)《弟子規(guī)》說,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裳巯陆桢X物不還者如麻如粟,,這些人便有了“老賴”的稱號。
《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曹操領(lǐng)17萬大軍攻打袁術(shù),,袁軍閉門不出,,相拒月余,糧食將盡,。負責(zé)軍糧的倉官問曹操:“兵多糧少,,當(dāng)如之何?”曹對曰:“可將小斛散之,權(quán)且求一時之急,。”倉官問:“兵士倘怨,,如何?”曹操說:“吾自有策。”
倉官即以小斛分散,,軍士無不嗟怨,,都說曹操欺眾。曹操密召倉官入帳,,說:“吾欲向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 倉官問:“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說:“欲借汝頭以示眾耳,。”哪容分說,呼刀斧手將倉官推出門外斬首,,眾怨始解,。
曹操借頭公案出自民間小說,,不足全信??v觀歷史,,古人大多是講信用的,因為先賢立身之本不在錢財多寡,,而注重自牧人品,,以誠信為正鵠,不誠之言事,,羞而不為,,借而不還的案例并不多見。你看老祖宗“信”字造的多好,,人言為信,,信用、信譽勝似金銀財富,,“季布無二諾,,候羸重一言”之類的故事俯拾皆是。
北宋末年,,汴梁人劉貢士曾經(jīng)向富人借錢五十金,,便赴廣文任職。后來金兵擾亂汴梁,,富人家破人亡,,妻子饑餓將死。劉貢士任滿歸來,,身上只剩下七十多兩金子,,全部還給了富人妻,而其夫在世時從未告訴她有這筆借款,。
舉世滔滔之際,,老賴輩出,且招數(shù)簡單粗暴,。云南德宏段培相從一名普通教師到到原州廣電局局長,、州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等職,,也算得上“成功人士”,。仕途風(fēng)光時,文章也精彩,,他在《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寫到:“與人為善,,增光補臺,成人之美,,應(yīng)該成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習(xí)慣和境界。”
兩面人,說一套,,行一套,。堂堂正處級領(lǐng)導(dǎo)干部,段培相卻經(jīng)常玩只借不還的游戲,。同事對這名“三無主任”的評價是這樣的:“我們辦公室的同志都不愿意跟他出差,,跟他出差就要掏錢幫他買東西。”“單位的同事都不敢代他送請柬,,誰送請柬誰幫掛禮,,他從不還錢。”“他經(jīng)常向單位職工借錢,,長期不還,,因他是領(lǐng)導(dǎo),大家也不好意思讓他還,。”
據(jù)了解,,有借不還幾乎成了大小貪官共同臉譜,因為他們手上掌握著財權(quán),、人事權(quán)以及生殺大權(quán),,在他們看來,向有求于他們的下屬或公司借些錢算是給面子了,。所以貪官開口借錢少則十萬八千,,多則是天文數(shù)字,其胃口之大,、貪心之巨,,讓人瞠目結(jié)舌。
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商人向銀行貸款,、跟私人借錢不還的已經(jīng)成了當(dāng)下社會的一大“奇觀”。從前,,債主是老爺,,借債的是孫子,而現(xiàn)如今,,欠錢的老賴反而成了老爺,,沒錢,不還;有錢,,也不還,。遇到討債上門,老賴們拍著胸脯:“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
同事,、朋友之間借錢借物原本是正常不過的,可就有一些人得了健忘癥,,借了忘記還,。筆者就有這方面的經(jīng)歷,一朋友跟我借了一本珍藏版的好書,,兩三個月沒還上,,后來又借了10元吃點心,也忘了還,。半年后,,他再次向我借那本書,我沉下臉說,,你還沒還呢?他居然大大咧咧地回答,,忘記放到哪兒了。到現(xiàn)在一年多也不吭一句,,像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似的,。
父債子還,借錢要還,,這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官員以借為由頭斂財,貪臟枉法,,遲早要敗露的;不法商人不勞而獲,,欠阿公和私人的債務(wù)也肯定沒什么好結(jié)果,隨著法律的健全,,他們終將難逃嚴懲;而那些個健忘的家伙,,建議跟他人借東西時,記住自己記記帳,,及時歸還,,否則因小失大丟了朋友,失了誠信,,劃不來,。
責(zé)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