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傳統(tǒng)村落古田羅峰村的不凡故事
寧德網(wǎng)消息(魏章官 程靈章 文/圖)羅峰,,福建省級傳統(tǒng)村落和重點老區(qū)基點村,地處古田縣五華山麓,,海拔650米,,村民大部分姓魏,。雖然外遷人口眾多,旅居香港,、臺灣等地區(qū)和外省者有1萬余人,,但他們對家鄉(xiāng)懷有深厚的感情。
不凡村史 長盛家族
羅峰村彎墩峽,,有3棵歷經(jīng)500多年的大樟樹,。據(jù)傳,魏氏開基祖婆鄧秀娘在戰(zhàn)亂中攜子逃難,,在羅峰無祠壇和彎墩峽種下樟樹,,數(shù)年后枝繁葉茂,遂定居此地,。如今,,彎墩峽的3棵老樟樹依然生機勃勃,最大一棵胸徑達2米余,。
鄉(xiāng)諺道:“什么樣的娘,,生什么樣的兒。”種植樟樹的鄧秀娘,,自然不是等閑之輩,。史料記載,明成化年間,,民不聊生,,魏族舅親即鄧秀娘的胞兄鄧茂七,在沙縣揭竿而起,,發(fā)動農民起義,,攻克了沙縣、建甌,、建陽,、尤溪,、古田等閩北和閩東北10多個縣,朝廷派官軍圍剿,,鄧秀娘和丈夫魏振興跟隨鄧茂七的義軍與官軍血戰(zhàn),,魏振興戰(zhàn)死沙場。
鄧秀娘攜帶年僅12歲的兒子魏法旺和堂叔魏江五,、魏海山等7人,,在田元帥率領一支義軍的護衛(wèi)下,殺出重圍,,乘船逃到古田縣黃田村隱居,。數(shù)月后,他們翻山越嶺,,移居距黃田村約15公里的后坪村,。數(shù)年后,即明成化七年(1471年),,鄧秀娘帶著兒子,,定居五華山下“羅厝前”,即羅峰村,。羅峰范姓財主收留了他們,,兒子魏法旺為范家放牛,母子倆勉強可以糊口度日,。
魏法旺成年后,,范姓財主將女兒許配給他,并把田園財產(chǎn)悉數(shù)交其管理,,自己則搬到附近四保村生活,。
魏法旺不負老丈人的信賴與重托,精心經(jīng)營范家留給他的這份家業(yè),,魏氏家族也因此風生水起,枝繁葉茂,。直到改朝換代,,羅峰魏氏才敢說出家族這一隱秘。為了感念田元帥當年的救助之恩,,鄧秀娘在羅峰建起“橋頭殿”,,供奉田元帥等。
羅峰魏氏以振興公為始祖繁衍發(fā)族到如今的“鶴”字輩,,已歷22世,、547年。
紅色基因 傳承光大
羅峰地僻山高,、林深水秀,、民風純樸,,是當年中共地下黨及其游擊隊活動之處。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風云激蕩,,許多在外求學的羅峰青年,積極追求真理,,參加革命,。1927年,福建早期黨的領導人黃孝敏等人受中共福州地委派遣創(chuàng)建中共古田特別支部,,并在家鄉(xiāng)羅峰創(chuàng)立黨小組,,開展農民運動,革命力量不斷壯大,。
羅峰附近的五華山,、黃連坡、大嶺頭等地也成為老區(qū)基點村和游擊隊的活動區(qū),。曾鏡冰,、黃扆禹、左豐美,、劉捷生,、江作宇、葉明根等,,經(jīng)常穿山越嶺來到羅峰,,開展革命活動。
從1942年到全國解放前夕,,羅峰村成了中共福建省委和后來改名為閩浙贛區(qū)黨委和閩東北特委的重要交通站,。老同志黃扆禹深情回憶說,1946年,,中共七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福建省委書記曾鏡冰從延安回到福州,就由他陪同,,先到羅峰魏氏宗親家小住,,再由他和妻子魏雪馨及楊蘭珍等護送,前往古田與南平交界處的黃連坡村參加省黨代會,。
在福建師范大學編輯的《永恒的星光》革命烈士紀念冊里共有60名烈士,,羅峰村的魏雪馨、魏品團名列其中,。魏雪馨1922年6月出生于羅峰村貧苦農民家庭,,兩歲喪父,留下寡母和她7個兄姐,,飽嘗人間饑寒困苦,。1938年,,她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附屬中學就讀,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1941年夏,,按組織指示她回到古田,先后在多個小學任教,,邊教學邊開展革命活動,。
1943年起,魏雪馨先后擔任中共福建省委政治交通員,、省委福州總聯(lián)絡站聯(lián)絡員,、中共閩北特委機要秘書,多次奔走于福州,、永泰,、長汀等地,不畏艱難困苦,,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展開斗爭,,出色地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1947年10月,,她化裝成闊太太到福州華南附中聯(lián)系工作,,經(jīng)安泰橋時被特務申莊認出被捕。在獄中,,她受盡酷刑,,堅貞不屈,表現(xiàn)出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氣節(jié),。1948年8月,,她被秘密處死,時年26歲,。
為了“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古田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羅峰人魏鑒串,,多方籌措資金,,與福建師大附中聯(lián)手創(chuàng)辦“羅峰紅色教育基地”,搜集文物,、照片進行布展,。2017年7月1日,,正式開展。
重教興學 人才輩出
“教子教孫須教德,,勤耕苦讀志更高”,。村志記載,從清康熙開始到光緒戊戌廢除科舉止,,羅峰魏氏族人年年都有人獲得功名,,其中秀才以上者共85人,出任知縣等官職者15人,。
民國時期,,羅峰學校推行六年制教育,教育經(jīng)費一部分由縣政府撥給,,一部分由“國教基金”供給,,不足部分由各村分攤籌集,其來源有祖先的墓租,、各房的公產(chǎn),、店租等,用稻谷支付,。教師月薪一般為120斤大米,,按月發(fā)給。
因為有好的起步,,從羅峰走出的學子,,不少人“小有成就”,有的曾任民國外交官和縣長,,有的當選為國大代表和省參議員,,有的是國民黨少將,有的擔任福州英華女子學院副校長兼教育長,,留美博士魏培修還是美國核物理界的權威人士,。在男尊女卑的舊時代,羅峰卻重視女子教育,,有12名女子畢業(yè)于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出了6位博士。在留美的5名博士中,,女博士就有2名,。解放后到“文革”前,羅峰村培養(yǎng)出大學本科畢業(yè)生97名,。改革開放以來,,羅峰村大量能人轉移到城鎮(zhèn)安居樂業(yè),培養(yǎng)的下一代大學生更是難以計數(shù)。
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羅峰村舉人魏建祥返鄉(xiāng)創(chuàng)辦全縣第一所近代新式小學。學校原辦在破舊祠堂里,,后在寨崗空地興建土木結構新校舍,。學校設立初等五年、高等四年共九年兩等學制,,開設經(jīng)文,、算學、寫字,、天文,、歷史、地理等課程,,兒童7歲即可入學,。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這所學校改稱縣立羅峰小學,,1943年更名為峰廷中心小學,,解放后由縣人民政府接收轉為公辦完全小學并設羅峰學區(qū)。1958年至1966年“文革”前夕,,羅峰村還興辦農業(yè)中學,,培養(yǎng)了一批農技人員。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羅峰這所百年老校畢業(yè)的學生近4000人,,其中經(jīng)過繼續(xù)深造,取得大中專以上學歷的有300多人,,獲得高級職稱和擔任過縣團級領導的有30多人,。
文蘊深厚 風光怡人
羅峰主村所在地,素有高山平原之稱,。五華山五峰屹立,,最高海拔1050米,晴好天氣,,霞光擁翠,,故有“華頂棲霞”之稱。名山貴有秀水,,良坑溪,、白令溪和羅洋溪等流經(jīng)羅峰等村莊,匯入閩江,。前縣令李堪曾有詩云:“何處棲真遠世紛,,五華亭頂絕塵氛,。仙翁自有餐霞法,,漫使人間望彩云,。”
羅峰村北1公里處一片巨大摩崖上,有20余處石刻,,掩映于竹原林海之中,。摩巖石刻集句多出《論語》《詩經(jīng)》等典藏,句佳字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chǎn),。它們記載了羅峰幾代魏氏文人及周邊墨客的山水情懷,可謂青石留韻,,壁上書史,。此外,還有10多座古墓群,,其墓志墓銘,,寄寓了時人對先輩的緬懷之情。
古井,、古亭,、古寨、古道驛站,、合掌古街及古樟等,,構成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存。現(xiàn)存的民居老厝,,有明代7座,、清代38座,還有清末到民國初年中西合璧的西洋教堂等數(shù)幢建筑物,。它們是羅峰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
這里還有多座標志性建筑:上回堂。寬28米,、進深60米,,占地2畝多。厝主魏健田建于清道光年間,,廳堂青磚鋪面,,廊沿為石板條,柱珠雕刻精美,,花窗花門,,廳堂上方匾額鐫有“種德鋤經(jīng)”字樣,多處遺存柱聯(lián),、對聯(lián)痕跡,。
蝴蝶厝。清道光五年至十五年(1825~1835年)所建。南北通長90米,、東西通長70米,,占地8.5畝。6棟大厝棟棟相連,,形如蝴蝶,,故稱“六棟厝”或“蝴蝶厝”,又叫“對門厝”,。
南平嶺厝,。大六扇結構,懸登45級石階,,石階盡頭磚鋪圓形的外門坪和三級石階,。大門內外門框由條石和青磚砌成。門楣石兩端有薄雕花卉圖案,,門罩的兩層挑檐枋和橫梁的雀替雕刻精美,。
怡云山館。位于村中心,,民國十七年(1928年)所建,。土木結構,占地約1000平方米,。房屋由下廊,、中座、后座及右偏舍組成,。左側建有小門樓造形的花壇及六角形小花壇,。大廳上下兩層,下層大廳的廊墘中間為框格玻璃的大門,,房間亦用玻璃隔扇,,通敞透亮。后廊外是后花園,。
此外,,還有雕梁畫棟的書端厝、風格獨特的梅竹山館以及長坪五棟厝,、健泰厝,、八扇厝、三棟厝等民居,。盡管隨時光流逝,,已經(jīng)老去,但它們留下了許多故事,,傳承著歷史文化之光,。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