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東湖
▲ 魅力東僑 謝書秋 攝
寧德網(wǎng)消息(莫沽)廿年前,,我從山城來到依山面海的寧德求學(xué),終于有緣識海,。
周末,,我常從學(xué)校所在的后崗出發(fā),,走進(jìn)古溪村,村中有一條精致的古石橋,,橋頭有一棵蔥蘢古樹,,樹蔭下的橋凳上坐滿嗑聊的老人。有時,,我會駐足聆聽老人們講攔海造田的故事,,說很久以前,過了這條小石橋就到了大海,,說有縣令親自揮鋤劈浪,、筑堤圍墾,使他們的村與周圍數(shù)個小魚村擁有賴以生存的土地,。
告別小石橋,,要穿過桔子園、甘蔗林和一大片油菜花地,。一路過來,,不是泥土小路,,就是狹窄田塍,走得相當(dāng)吃力,,但卻十分幽靜,,且溢滿蔬果香、花香,。最后,,我在汗流浹背中登上大堤,只為了能看看海,,看看湖,。大堤由位于金蛇山的金堤與位于馬山的馬堤組成,如此便有一個優(yōu)雅的名字叫金馬大堤,。
牽手兩堤的媒,,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叫二十五孔橋。潮起潮落,,海水和淡水就通過二十五個橋孔進(jìn)進(jìn)出出,,調(diào)和出一湖別樣水味,成為鱸魚,、鯔魚,、石鯛等廣鹽性魚類的樂園,吸引無數(shù)候鳥到此棲息,。
遠(yuǎn)望二十五孔橋,,橋欄、橋孔,、流水的組合,,清寧而寥落,靜默守望著身后的一座小城,。
不難想象,,在大堤沒有建成之前,東湖也只是一頁白紙,,一灣空蒙之地,。
堤外,大海浩瀚,,浮天無岸,;堤內(nèi),湖泊瀲滟,,山環(huán)水繞,。漫步大堤,一代代筑堤人,潑墨疾書的影子鮮活于東湖這一紙上,。
查閱史料,,早在千年前,便有陳,、林,、李、姚,、曾等眾多姓氏的先民,,在此筑堤造田。據(jù)《寧德縣志》記載,,宋淳祐九年(1249年),,在這一方百姓的提請下,知縣李澤民“鳩工筑堤百丈,,周九百七十五步”,,這應(yīng)該是官方參與筑堤圍墾最早的文字記載了。“水田毗連數(shù)十里,,湖堤環(huán)帶”“邑人德之,,號曰:‘李公堤’”“蟻運筧泥千掌鬧,虹牽堤勢兩山連,。”面對五百官民,,削山填海,從無到有,,人若眾蟻的宏大勞動場面,,以及如虹牽手金馬兩山的宏偉大堤,李澤民一首《東湖》詩成為千古絕唱,。
“歷宋而元,,居民富庶,。”亭臺樓榭,,詩歌伴酒,李公堤讓寧德繁榮了一百多年,。元末,,戰(zhàn)亂,失修,,堤潰,。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縣令徐兆麒再次率官民筑堤圍墾,。“筑堤四條,,計長八百一十六丈,設(shè)水閘二座。”重新恢復(fù)“百貨駢集,,兩岸帆檣如幟,,酒樓茶肆霧屬云連”的繁榮景象。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僅僅過了七年,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大堤毀于特大海潮,。
二十世紀(jì)五六十年代,東湖第三次大規(guī)模筑堤圍墾成功,,這便有了桔子園,、甘蔗林和油菜花地。讓我在他鄉(xiāng)求學(xué)生活中,,多了一份青澀記憶,。
廿年后,我有幸參與東僑采風(fēng),,與一群文藝作者重走東湖,。
湖中塔山、龜山,、大門山攜手林立高樓倒影,;湖邊蒹葭蒼蒼,鷗鷺紛飛,,有輕舟蕩漾,,有游客垂釣。我們沿著南北岸的環(huán)湖木棧道行走,,一路東瞧西望,,一大圈下來,竟沒有一個人喊累,。
組織這次活動的書法家李鵬松先生,,見我們尚未盡興,便將隊伍帶到東湖之畔恒大御景半島小區(qū)的觀景臺上賞景,。登上臺,,浩渺東湖盡收眼底??梢韵胂?,倘若隨便坐在哪一個客廳中,沏上一壺茶,。那么,,隨著茶香氤氳起來的就是一幅畫,。一幅看得見青山綠水,聽得到鳥語蟬鳴的靈動水墨畫,。
東僑采風(fēng)之行回來,,常在夜深時,想起二十五孔橋,,想起流動的水,,想起湖畔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我仿佛聽到一座新興城市成長的拔節(jié)聲音,看到一座樹立在東湖有緣人心中的無字碑。
責(zé)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