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fēng)沉醉的古堡
玉塘古堡民居 白榮敏 攝
玉塘古堡東門 白榮敏 攝
有人說,,一座古堡就是一本厚重的書,。
這本厚重的古書,,把曾經(jīng)的風(fēng)雨煙云不動聲色地嵌入字里行間,,在臨風(fēng)開卷的時候,,讓身處其間的人們渾然置身在歷史的瞬間,,從時間的褶皺里品讀滄桑和必然,。我喜歡收藏古舊書籍,,也喜歡去古城古堡穿越和行走,。
擇一秋風(fēng)送爽的時節(jié),去探訪位于福鼎市郊的玉塘城堡,。站在古堡外,,望著高高的城墻,在現(xiàn)實與古樸的時光中交錯,,讓人不禁陡生神秘與敬畏,。而城墻上磚石被風(fēng)雨侵蝕得坑坑洼洼,見證著古堡歲月的滄桑,。朝霞傾泄在古城墻上,,同時也灑落在古堡的東門上。古老的房屋和巍峨的城樓交相輝映,,似乎在訴說著這座城堡昔日的繁華,。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冷兵器時代的城和堡對保一方平安起著巨大的作用,。清嘉慶版《福鼎縣志》載:“縣城,,屬營中地。舊未有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鄉(xiāng)人筑石堡以備倭,。”第二年,縣城桐山堡的南邊也建起了一個堡,,原名“塘底堡”也就是現(xiàn)在的“玉塘古堡”,。桐山堡今已不存,代以福鼎市區(qū),,要找尋一丁點的舊跡也很困難,,而與之咫尺的玉塘古堡還保存較為完好。它們就如一對曾經(jīng)的患難兄弟,,后來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位變革,一位固守,,一位歷經(jīng)世間繁華,,一位黯然百年孤獨。
步入東門,,沿著爬滿藤蔓,、蕓草萋萋的簡易石條臺階爬上城墻,憑欄遠(yuǎn)眺,,頓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四百年前的玉塘就是一塊寶地,。山隨溪水向東,,到這里遇到了海,地勢趨于平闊,。西北枕連綿蒼翠群山,,東南看寬闊蒼茫大海,一塊小平原浮在山海之間,。這里土地肥沃,,海涂遼闊,魚米豐足,,這里的秋最醉人,,因為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后來“玉塘秋色”成為著名的“桐城八景”之一,。正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寧知府李拔《登玉塘城堡》詩云:“塘映山光衛(wèi)斗城,,秋來秀色可怡青。無邊木葉垂垂舞,,不盡蟬聲嚦嚦鳴,。夾道稠桑留蔭遠(yuǎn),沿崖曲水瀉塵清,。閑情更上湖堤望,,百金田疇喜埠盈,。”
玉塘古堡自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為抗倭而筑以來,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城墻全系石構(gòu),,北依山、南面海,,城周長1600余米,,原設(shè)有東、西,、南,、北4門,因北門險峻,,筑城時已封閉?,F(xiàn)有東、西,、南三門,,西、南城門為拱形,,高3.5米,,寬3.1米,,厚2.6米,;東門為方形,高3米,,寬1.7米,,厚1.7米。北面環(huán)山城墻高6米余,,墻厚3米余,。“下自平原之麓川連高巔”“外以束海門之襟喉,內(nèi)以萃境中之淑氣,,負(fù)山崖而阻江潮,。當(dāng)其天涼風(fēng)急,洶涌澎湃作我濠塹,,蓋屹然一保障,。”城堡外有七個土墩,曰七星墩,,是當(dāng)年抗倭的軍事要地,,今只存棋盤墩,當(dāng)年愛國將領(lǐng)戚繼光曾駐兵于此,。
行走在厚重的城墻上,,我感覺腳下的青石承擔(dān)了太多太多,,那些看似孤寂落寞的炮眼,似乎在急切地向你證明著過去的光榮和頑強(qiáng),。爬滿青苔的鵝卵石古道在樹叢間蜿蜒穿梭,,癡癡地向遠(yuǎn)方伸展著,垛口上那些碧綠的繁復(fù)纏綿的藤蔓多少也讓人感受到堅韌和希望,。
不遠(yuǎn)處,,是一座矗立在山石上的城樓,這是按照舊城樓的形制新建的,,有三層樓高,,歇山式的斗拱飛檐,碧綠的琉璃瓦,,絳黃的琉璃寶頂,,使整個城樓在沉穩(wěn)中平添了幾分俏麗。城樓的邊上是一棵有數(shù)百年樹齡的樟榕合抱,,遮天蔽日,、郁郁蔥蔥。粗壯的樹干,,三個成人圍著也抱不攏,。樹下有一“義冢”,據(jù)說是1656年秋,,鄉(xiāng)民與倭寇的一次決戰(zhàn)中,,因寡不敵眾而戰(zhàn)敗,遍地橫尸,,收拾后一并入葬于此,。為紀(jì)念這些犧牲者,至今每年清明節(jié)鄉(xiāng)民都會以雞毛血祭奠,。
城墻邊一叢叢的菊花開得正燦爛,,幽幽的清香沁人肺腑。搖曳在秋風(fēng)中的菊花,,成了秋日古堡的笑容,,更成了秋日古堡的色彩。從城墻上下來,,沿著古堡內(nèi)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前行,,兩旁是明清時期的古民居。走在這些古民居中,,你時常會有一種穿梭在漫長時光隧道里的感覺,,一些被記憶剪碎的舊事,在一種古舊氣息包繞的氛圍里,,讓情緒陷入到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而不能自拔,。正午的陽光灑在布滿滄桑的屋脊和封火墻上,,一些斑駁的陰影忽明忽暗地映在我身上。我瞇著眼睛,,慵懶地行走,,用旁觀者的眼光打量著周遭的一切,在思緒中臆想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
古堡里有七條古巷道,,每一條都是有記憶的巷道,它收藏著古堡的歷史,,有些是敞開的,,有些是隱秘的。發(fā)生過的事情,,總有影跡保存在某個角落,,遍尋或可找出未曾湮泯的痕,終不為歲月的微塵所掩,。巷口的話語聲,、笑樂聲可減去幾分巷間的寂寞,就像荷塘里拽下一粒石子,,激起幾圈波漣式的,,古堡的價值被這尋常動靜證實著,且使巷邊的村民獲得精神的滿足,。游客從眼前走過,,年老的女人會瞟一下,又把舊衣服往懷里攏攏,,走幾下針線,。幾個年輕的女子,,在渠邊手持洗衣捶,,捶打著衣物,延續(xù)著古老的洗衣方式,。拄著拐棍從外面回家的老漢,,則會在家門口擺上竹凳,一坐,,在檐下講出不少外面聽不到的趣事,。談古之詞,娓娓可聽,,里面也有活潑潑的人生,!活到他們這個歲數(shù),能藏在心底的,,只有往事了,。
轉(zhuǎn)出巷口,,迎面是一座有著高高青石臺階的古宅,盡顯氣派,。大門朝街,,門上是青磚雕刻的飛檐,通過工匠們巧妙的組合,,動物,、花卉、藤蔓不僅活靈活現(xiàn),,且形意俱佳,,門樓上的題字被石灰涂抹過,已無法看清,。大門內(nèi)是二門,,繞過二門是一個由鵝卵石拼花的諾大天井,沿著廊廡是一個個廂房,,正中的廳堂氣宇軒昂,。古宅內(nèi)那些精美的雕梁畫棟、雀替,、石窗,、木花窗,不僅雕工精美,,刀法明快,,還融人物、山水,、花鳥,、故事為一體,意趣動人,,寓意深刻,,散發(fā)著濃郁的古文化幽香和獨特的鄉(xiāng)土氣息。
穿梭在古堡的古民居建筑群中,,雕梁畫棟的殘片停留在歲月深處,,布滿包漿的拙樸和凝重,滿覆時光的履痕,。每幅窗雕都在向我們訴說一個感人的故事,,每一道刻痕都向我們展示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靈巧。
在小巷的折角處,,隱藏著一口古井,,古堡里原有七口井,現(xiàn)在僅存一口。環(huán)狀的井圈是用整塊巨石雕鑿而成的,,井沿邊緣已被磨蝕得顯出不規(guī)則的鋸齒狀,,留下深淺不一的繩索印跡,記錄著悠悠歲月里,,多少代人使用的物證,。青磚壘成的井壁,磚縫里長出了青苔和花草,,淺淺的井水里飄浮著枯葉,,不知道井水是否還可飲用。井沿旁卵石鋪就的小路,,被來往擔(dān)水的人厚實的腳板磨得幽幽地發(fā)亮,,靜靜地沉淀出一種滄桑的質(zhì)感。
秋的日光從枝葉間灑落下來,,林子里有斑駁的日影,,伴隨著烏雀的清音,古堡里顯得靜謐而穩(wěn)重,。在農(nóng)村,,人們最為親切的永遠(yuǎn)是腳下裸呈的土地。如今,,許多人背井離鄉(xiāng),,拋棄土地,在外面的世界尋求更好的發(fā)展,。對旁觀者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道路的權(quán)利,無可厚非,,而這也僅僅是時代變遷中的一種過程,,凸顯文明和現(xiàn)代的劇烈碰撞。然而,,這古堡,、古宅烙著先人的影像,每當(dāng)倭寇入侵,,城堡里的居民就用青石板拴上鐵鏈放在鵝卵石鋪就的巷道里拖曳,,發(fā)出震耳欲聾的響聲,,這響聲如同千軍萬馬的咆哮,,傳出百里之遠(yuǎn),讓入侵者聞風(fēng)而逃,。這聲響入了心,,千百年回響。
一座古堡,總是背負(fù)著太多的往事,。歷史深處吹來的風(fēng),,還染著宣紙上暈開的淡淡黑色。從城門出來,,突然,,我覺得就像穿過了時空隧道一樣,從古代突然就變成了現(xiàn)代,。玉塘古堡,,雖表面破落,卻內(nèi)涵豐富,,它的文化內(nèi)涵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領(lǐng)悟通透,。它的氣質(zhì)從每一塊墻石上溢出,從每一條巷道流出,,從每一扇舊窗淌出,,從每一道雕紋滲出,從每一位從古堡里走出的人嘴里吟出……
歷史在這里濃縮,,認(rèn)知和延續(xù)我們的歷史與文化,,由此散發(fā)出的底蘊才最為醇厚。當(dāng)目光碰觸玉塘古堡,,心瞬間變得開闊,、寧靜、舒適,,聽任歲月悠悠,,芳草斜陽。
責(zé)任編輯:湯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