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增7處國家濕地公園
新華社西寧1月1日電(記者李琳海、史彧)記者從青海省林業(yè)和草原局了解到,近日經國家林草局驗收批復,,青海省提請驗收的互助南門峽,、都蘭阿拉克湖,、德令哈尕海,、瑪多冬格措納湖、祁連黑河源,、烏蘭都蘭湖,、玉樹巴塘河7處國家濕地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至此,,青海省獲得驗收批復的國家濕地公園數量已達10個,。
位于長江,、黃河,、瀾滄江發(fā)源地的青海省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居全國第一。截至目前,,國家在青海批準試點建設的19處國家濕地公園中,,10處已通過國家驗收,,濕地公園保護面積達到32.51萬公頃。另外,,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3處國際重要濕地,,保護面積為16.72萬公頃。
青海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處長王孝發(fā)說,,青海自2014年對互助南門峽等7處濕地公園立項審批試點以來,通過加強濕地公園基礎建設,、實施退化濕地恢復、開展科普宣教,、科研監(jiān)測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區(qū)域性濕地保護能力,在水源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成效顯著,在全省濕地保護中發(fā)揮了引領示范作用,。
王孝發(fā)說,,通過5年試點期建設,青海各濕地公園生態(tài)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濕地主體水質各項指標保持良好,,鳥類及各類水生動物數量顯著增加,退化濕地保護修復成效顯著,。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態(tài)地位重要。發(fā)展建設國家濕地公園,,既有利于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與可持續(xù)利用,,又有利于充分發(fā)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
責任編輯:劉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