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農民的不敢,、不能,、不愿 云南孟連土地這樣流轉
辛辛苦苦種玉米一年畝收入300元,啥也不干土地流轉一年收入400塊,,干還是不干,?云南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芒信大寨農民葉嫩3年前的選擇是不干。為啥,?“別的地方把地流轉出去種香蕉,,結果挖得溝溝坎坎,回頭地里種啥都不方便,。”
看似前景光明的土地流轉,,在不少地區(qū)卻推進緩慢,農民意愿是最大的羈絆,。葉嫩這樣淳樸的村民,,拒絕種植結構調整的原因簡單來說主要有三點:不敢、不能,、不愿,。
不少農民除了種傳統(tǒng)作物,,沒種過甚至沒見過經濟作物,所以“不敢”進行土地流轉,。葉嫩就說:“他們流轉土地要種的牛油果,,我以前連聽都沒聽過。”
“土地流轉頂多幾百塊,,但要是自己種經濟作物那可能賺好幾千,。”部分農民對未來有自己的盤算,但高效經濟作物往往投入大,、周期長,,加上部分作物從種苗到管理技術瓶頸高,資金和技能不足讓農民自己“不能”進行種植結構調整,。而土地流轉給企業(yè),,農民又只能賺土地流轉的錢,部分群眾覺得不如攢攢錢以后自己干,,所以“不愿”進行土地流轉,。
如今,,葉嫩和全村人都把土地流轉了出去,,除了土地流轉款,村民還可以就近打工,,一天平均能賺100元,,村民的日子一下子就好過了起來。
讓農民“敢”調整種植結構,,關鍵是讓農民穩(wěn)定拿到錢,。種植牛油果,流轉期幾十年,,土地流轉的錢一次性先付5年,,農民先拿到錢,見有賬可算自然就少了抵觸,;看到果樹成活,、結果、再換成了錢,,就容易轉化成行動派,。
讓農民“能”調整種植結構,就要讓產業(yè)順暢地發(fā)展,。牛油果種植,,一畝地前期投入就要1萬元,不管是企業(yè)還是農民一時半會拿不出這么多錢咋辦,?孟連縣的做法是,,農民出土地,,社會資本出錢,專業(yè)公司出技術,、抓管理,、負責銷售,從而破解規(guī)模種植的資金和技術難題,。
讓農民“愿”調整種植結構,,關鍵是讓農民持續(xù)增收。土地流轉收入,,短線看比種植糧食作物合算,,可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提高,如何讓農民持續(xù)不斷增收而不只是拿固定的土地流轉租金,?孟連縣在推廣牛油果產業(yè)的過程中探索農民以土地入股,,牛油果種得好、賣得好,,農民可以按比例分紅,,收入也就可以隨著牛油果產業(yè)的發(fā)展水漲船高。
產業(yè)發(fā)展,,尤其要高度重視科技,。“種植牛油果看似簡單,但背后學問多得很,。”負責牛油果項目的普洱綠銀公司總經理祁家柱介紹,,公司前期在西雙版納、玉溪,、紅河,、普洱都進行過試種,試驗了7年最后才選擇了孟連,。“低緯度,、中海拔,不能有強風,,既要降水多還不能積水,,孟連的喀斯特地貌最合適,以前的漏水地如今成了名副其實的流油地,。”
孟連縣縣長李建華表示,,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牛油果產業(yè)目前是孟連產業(yè)發(fā)展新路子,。“孟連縣將積極引導農民發(fā)展牛油果產業(yè),但不管是土地流轉還是土地入股,還是讓群眾自己決策,。”
責任編輯: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