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備年】 福安特色春節(jié)習(xí)俗大覽
春節(jié),,福安俗稱“做年”,。 福安“過年”,,除了有大掃除、貼春聯(lián),、守歲,、拜年、人日等與全國大同小異的習(xí)俗外,,也沿襲一些地方民俗又有自己的特色,。
除夕“完滿福”
福安聚集了6.8萬畬族人口,是全國最大的畬族聚居縣(市),。大年三十晚上做大年,,是“過畬年”最莊重的儀式。各家廳堂中庭柱上都亮出“功建前朝帝嚳高辛親敕賜,,名傳后裔皇子王孫免差徭”的對聯(lián),,在中庭橫眉上貼上“鳳凰到此”或“麒麟到此”四個大字,,在神壇里也貼上“汝南藍氏(或馮翌雷氏或穎川鐘氏)歷代遠近一派宗親之香位”的字樣,。
做大年又稱做“完滿福”,或“余滿福”,、“年滿福”,,是畬族農(nóng)民向當(dāng)境土主里域正神(地方神)表明辛勤勞動一年得來的余慶幸福。除夕,按戶募捐一定數(shù)量的錢,、米,,由值祭者購買三牲(豬肉、雞\魚),、福禮(海藻,、豆腐、粉絲,、黃花菜等),、茶酒、香燭,、紙錢及糍粑等,,送到村里神宮進行供祭。做完滿福,,家家貼春聯(lián),,以紅紙條封壇壇罐罐及倉庫,表示倉盈庫滿,。當(dāng)晚,,戶戶分回從神宮里所得的食物,煮酒吃大年飯(團圓飯),。飯后,,大家環(huán)坐在篝火旁“守歲”,準(zhǔn)備迎接新的一年來到,。這里,,老年人就來說古談今,傳唱祖歌,,漫談家常,,回憶全年生產(chǎn)情況,安排來年農(nóng)事,。家庭主婦就在家炒豆炒花生,,煮雞煮鴨,準(zhǔn)備新年食物,。家家戶戶都要蒸糯米飯,,做又油又嫩又香又圓的糍粑,大人細仔圍起來吃去一部分,,剩下部分藏入倉里,,來年取出,謂之曰:“有吃有余”,。
除夕火種——莫斷豬
除夕之夜,,家家要挑一根碗口粗的耐燒的楮木棍或硬柴頭,,放在灶里燒著,留在灶膛里用火掩著,,做為大年初一的火種,。這個火種一定不能在明日煮早飯前熄滅;要是熄滅了,,就認為是無衣食,。
其含意有三:一曰:“窮來莫斷豬,富來莫斷書”,,他們稱這火種為“隔年豬,。養(yǎng)豬可以積肥,年終賣出得錢又能幫助家庭還債,,添制衣被,,增加過年肉食。第二,,給后代留下“燧木取火”的痕跡,,到了磷燭火柴問世,畬族還是不忘過去,,以求節(jié)約每一根火柴,,每一厘錢,弘揚畬族勞動人民勤儉持家的本色,。第三,,大年初一,畬民打開灶膛,,就能看見灶里余火通紅,,意為開門紅,添上一把禾柴,,灶里熊熊烈火在燃燒,,象征著畬家的日子愈來愈紅火。
除夕,,過了亥時(為二十四時)意為年到,,家家戶主手點香,到大門外放炮竹“接年”,。而后把香分別插到大門兩邊,,神堂和灶上,頓首叩拜,,并在神壇和灶上點起油燈,。
初一討彩頭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大年初一零點一過,各家焚香鳴炮,,喜迎新年,。凌晨,還要去搶挑第一擔(dān)“龍頭水”回家,,以示納財,。初一年頭,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fā)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yīng)的好話,圖個吉利,。
做年茶
大年初一,,一早起來,大人小孩先喝一杯花蜜茶或糖水,,謂之“做年茶”,寓意"嘗甜頭”,。做年茶,由輩份最小的媳婦泡冰糖茶水依次敬奉,,還要多出一盞,,稱“添丁茶”。
紅頭菜面
春節(jié)第一餐,,福安人不可或缺的“彩頭”食品是“紅頭菜面”,寓意"鴻(紅)運當(dāng)頭” ,。
食用方法:即把線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鐘撈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紅頭菜(波菜),再調(diào)以湯汁和福安紅酒,、蔥花等,,芬香味美。有的還在線面里加“長年菜”(一種長莖葉的芥萊),,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加蘿卜菜頭——即彩頭之意(“菜頭”與“彩頭”諧音),;加韭菜(“菜”與“財”諧音)——即久財之意,;加香菇——即鼓財之意;加大蒜——即諸事合算之意……線面佐以芹菜(勤財),、豆腐(到福)等吉利名稱菜肴,,寓意一年中勤勞、富足,。由于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因此又叫“長面”。福安話“長面”和“長命”諧音,,故福安人又叫它“長命”,。
按照數(shù)百年沿襲的習(xí)俗,初一早餐,,家家戶戶都會給長輩老人煮壽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小小的一碗壽面蘊含著多少代相傳的孝道傳統(tǒng)美德,!
新春出行有講究
新春第一次出門叫“出行”,,要取吉利方向,象征做事“好彩頭”之祝愿,?;丶液螅贼贉煌?,叫“行時”,,取“時運亨通”之意。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初二不拜年
福安大年初二“祭日”,俗稱 “做白年”,,忌諱造訪拜年,。據(jù)說, “初二不拜年”的特異習(xí)俗,,居然還是全國迄今為止唯一的倭寇侵華民俗紀念日,。
“做白年”民俗由來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作亂,,屢犯閩浙海疆,。有一年年關(guān),福安官兵忙于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大肆燒殺搶掠,,死傷慘重,。
清朝版福安縣志真實地記錄了當(dāng)年那段歷史,公元1559年初,,一萬多倭寇取道化蛟,,兵臨福安城下,而當(dāng)時福安城內(nèi)的人口只有七千多人,,福安城上演了福安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幕,!面對實力幾倍于自己的倭寇,與福安城同存亡的福安民眾以自己的熱血英勇書寫了抗倭氣節(jié),。教官程箕,、訓(xùn)導(dǎo)謝君鈞不幸陣亡,陳塤陳魁梧戰(zhàn)死于北門,,陳國初大罵倭寇,,被肢解而死!有的書生不受倭寇侮辱,,撞文廟立柱而死,,更有多名不從倭寇捆綁而被剮死。福安城淪陷后,,倭寇屠城四天,,死者四千人。這種慘絕人寰的屠殺絕對給福安百姓以莫大的震撼,。直至當(dāng)朝總兵戚繼光率部從浙江趕來,,打敗倭寇,光復(fù)縣城,。進山避難的百姓陸續(xù)返回家園,,但見倭寇鐵蹄過處,尸骨相枕,,滿目瘡痍,。
初二日,親友鄉(xiāng)鄰互相探詢有無陣亡和未歸者,,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探亡日(看別家死人的一天),,并決定這一天做為對為國捐軀的志士和與世長辭的親友悼念日,。百姓因懷念親人年年作忌,而將先前的“探亡日”拓展形成初二“白年日”(祭奠家中過世人的日子)的特異民俗,。
從此,,福安的正月初二便銘刻著慘痛的歷史記憶與濃郁悲情。凡在過去一年有人病故者,,廳堂都要貼白紙,、備豬首、酒菜,、擺香案,、燒紙錢、祭奠死去的親人,。反正類似于古代“國喪”的一切禮儀,,就這樣沉浸在福安人的生活細節(jié)中,在每年大年初二日得到了完整的體現(xiàn),。
舊時,,“做白年”貼聯(lián)是有講究的。白聯(lián),,表示這家有人去世不出一年,;綠聯(lián),表示這家有人去世兩年,;黃聯(lián),,表示有人去世三年。三年后,,就又可以貼紅春聯(lián)了?,F(xiàn)今,“做白年”人家有意在紅春聯(lián)頂上鑲上一道兩寸長的白邊,,以示心有余哀,。這紅白相間的“白額春聯(lián)”格外醒目,提示家中“做白年”,。
福安正月初二“祭年”的習(xí)俗,,既祭奠先靈和緬懷歷史,又賦予寄托勿忘國恥,。年俗的背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成了人們世代延續(xù)的傳統(tǒng),。
初五“開年駕”
正月初五,,畬家“開年駕”。這一天,由家主領(lǐng)著子孫,,各自操起鋤頭,、掃帚、畚箕,,從大門口一直掃到臥室,。連廚房、雞舍,、鴨圈,、豬欄、牛欄,、羊欄也要清理,。大伙一邊掃一邊打招呼道:“各物祖公,年駕已去,!快去,!”
大掃除完畢,,全家團聚食糖茶,。小孩喝了糖茶說“甜格來!田割來”(甜格來與田割來是畬語諧音),。甜言蜜語預(yù)兆著這一年稻谷的豐收,。接著大男細女便高高興興地開始下地勞動。是日,,據(jù)說是神下降,,畬村要備福禮去當(dāng)?shù)厣駥m里做“下神福”。
初八走八寺
春節(jié),,“到廟里拜拜,,祈求一年平安好運”的拜廟文化已經(jīng)滲入民眾生活深處。初八日,,福安許多虔誠的婦女有“游八寺”習(xí)俗,,食飲8個寺廟的“佛茶”,祈求全年安康,。寺廟人潮涌動,,前來上香的人絡(luò)繹不絕。寺廟文化的發(fā)達也帶動了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春節(jié)期間,,民間的寺廟與慈善的結(jié)合,融合著信仰,、傳統(tǒng),、民俗與文化的傳承,發(fā)揮樂善好施的功能。
十三請林公
在福安,,林公是百姓心中的平安保護神,,與媽祖、陳靖姑同為民間三大信俗文化,。據(jù)記載,,林公原名林亙,生于宋慶元年間,。曾在當(dāng)?shù)孬F害紛起時驅(qū)趕野獸,,瘟疫橫生時救助鄉(xiāng)民。后人因此奉之為神明,。
每年正月十三,,民間至林公祖殿請林公的信眾們,神銃開路,、胸掛文明簽,、高舉神旗、邀龍迎架等,。林公香火節(jié)民俗活動,,常常吸引許多游客。
十四奶娘節(jié)
福安一帶畬族將農(nóng)歷正月十四日定為奶娘節(jié),。這一天家家必備兩斤重以上的喜燭一支,,獻給“奶娘宮”,點后余下半截,,次日清晨,,在本宮奶娘塑像前,點燃茗香一把,,連同半截喜燭提回家里,,以示奉祀奶娘香火,能保男女老幼平安,。
“九字寫來腳來變,,奶娘學(xué)法過閭山,治盡九多邪妖怪,,斬了南蛇飛半天,。”凡設(shè)有“奶娘宮”的村莊,每隔二,、三年的正月,,要請巫師,組織人馬去古田縣臨水殿“請正身”一次,。請“正身”時,,一路旗幡飛舞,鼓角齊鳴,香煙裊裊,,炮竹聲聲,。炮手、旗手,、香亭,、巫師、福首,、樂隊依次而行,。途中經(jīng)過的橋亭廟觀和村莊都要張燈結(jié)彩迎送。“正身”到宮后,,宮里擺起“三張案”(三張八仙桌疊起)巫師喬裝奶娘,,行“妝樓變殿”、“穿山打傷”,、“水面催罡”術(shù),,做“清醮”一天一夜。整個節(jié)日持續(xù)三天,,熱鬧非凡,。
畬歌云:奶娘廿四歸陰府,鼓角收回臨水宮,,三斗芝麻供香火,,家家奉禮陳夫人,。奶娘姓陳名靖姑,,正月十四日生,號十四娘,,是神州下渡人,。傳說她幼年學(xué)過閭山法術(shù),能調(diào)天下神明,,穿山破洞捉拿妖精,;能呼風(fēng)喚雨,救濟天下良民,;能保胎催生,,保護婦女兒童健康成長;特別是能斬邪驅(qū)鬼,,救護萬民,。
十五鳳凰節(jié)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俗稱上元節(jié),,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jié)日,。上元夜,是畬族禮祭鳳凰的夜晚。當(dāng)晚,,畬家由各戶代表隨帶米酒一瓶,,到值祭者家中聚餐。酒罷,,燃起篝火,,大家仿著鳳凰的模樣,自歌自舞,,談笑風(fēng)生盡情歡娛,,到深夜方散。
相傳鳳凰是神鳥,,能載風(fēng)神,、雨神四處消滅旱魔,帶給畬鄉(xiāng)風(fēng)調(diào)雨順,。又說,,只要鳳凰神鳥出現(xiàn)在世間,天下就會平安無事,。福安畬族,,每隔三年的正月十五日就要舉行一次鳳凰節(jié)。是日,,按戶募捐錢,、米,由值祭者下市購買公雞一只,,豬肉一塊,,帶魚一尾和酒菜、元寶(紙制的),、香,、燭等。同時,,以糯米糍塑造鳳凰模型一個,,連同福禮擺到當(dāng)?shù)氐纳駥m里進行公祭,禱告鳳凰帶給村閭吉祥,,戶戶添丁發(fā)財,。
現(xiàn)今,鳳凰燈謎活動已成為福安畬鄉(xiāng)一項傳統(tǒng)文化活動,。每屆元宵燈謎節(jié),,福安100多家單位出謎題數(shù)萬條,吸引眾多燈謎愛好者猜謎游樂?,F(xiàn)在的燈是愈發(fā)精細,,聲,、光、電集合出耀眼的絢麗來,。“百鳥爭春” ,、“三星賜福”等花燈,寄托著人們新春的美好祝愿,。漫步在流光溢彩的場景,,除了興致勃勃觀賞花燈,還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輪番上場,。畬民舞龍舞得活靈活現(xiàn),,抖擻了龍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