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丨鐘榮富:西山“枕流”憶世召

“枕流”石刻
公元1636年,,即明末崇禎九年,,古稀之年的崔世召從廣東連州知州任上致仕歸鄉(xiāng),,回到寧德,歸隱于前些年已經(jīng)營造好的“秋谷別業(yè)”中,。同年七月,,在“秋谷別業(yè)”溪谷邊的一塊石頭上勒石“枕流”二字,距今已389年,。石刻的具體地點在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北街道繼光社區(qū)經(jīng)靈寺大雄寶殿西北側(cè)約200米處,。保存基本完整,整體字幅寬150厘米,,高60厘米,。

崔世召像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崔世召為何要在此勒石“枕流”二字?這得從其身世說起,。崔世召(1567-1639),,字征仲,,號霍霞,別號西叟,寧德一都(今蕉城區(qū)蕉北街道)人,。出身詩禮世家,,自幼好學(xué)聰慧,學(xué)問淵博,,詩名震一時,。萬歷三十七年(1609),崔世召43歲時高中舉人,,至天啟五年(1625)授江西崇仁知縣,,此時崔世召已經(jīng)59歲,59歲換成今天都是即將退休的年齡了,,而他的仕途卻才剛起步,。任上為官清正得民心,縣志載:“滌煩苛,,剔奸蠹,邑人德之,?!比欢痪檬送揪驮馐艽煺?,天啟七年(1627),,因不與魏忠賢“閹黨”同流合污,得罪其黨羽,,遭到總督漕運兼管河道太監(jiān)崔文升,,以“充運遼糧不饜”的罪名逮捕入獄。至崇禎元年(1628),,“閹黨”倒臺,,得以生還。崇禎二年(1629),,朝廷重新啟用崔世召,,補授湖廣桂東知縣,崇禎四年(1631)轉(zhuǎn)任浙江鹽運副使,,崇禎六年(1633)升授廣東連州知州,。
可就在江西崇仁知縣的任上,崔世召就有了歸隱山水田園的想法,,寫信告示他兒子,,要買下城西他自己看中的一塊山地(即今天寧德繼光公園北側(cè)一片山地),為自己營造一處終老歸隱之所,。不久,,當(dāng)?shù)弥降匾呀?jīng)買下,,聞訊欣喜萬分,特賦詩一首《聞買西山喜賦》,,其中有“聞道西坰已買山,,……好種桃花待我還”兩句。之后由其兒子營建,,漸成規(guī)模,,取名“秋谷”,亦名“西山”,。崔世召謂其處是“地亦有緣知己遇”,,說此地與自己有緣分,憧憬著卸任后將實現(xiàn)“天將留意放人閑”的愜意生活,。這一切美好的愿景,,在其卸任后均得到實現(xiàn),晚年崔世召在“秋谷別業(yè)”賦詩品茗,,歌詩自娛,,享受悠閑自在的日子。這就是他為何選擇在此勒石“枕流”二字的原因,。
唐代詩人韓偓寫過《新秋》一詩(一說朱淑真):“一夜清風(fēng)動扇愁,,背時容色入新秋。桃花臉里汪汪淚,,忍到更深枕上流,。”詩的題目為《新秋》,,石刻落款為:“崇禎丙子新秋西叟勒石”,,亦用“新秋”二字。新秋指的是農(nóng)歷七月,,其實農(nóng)歷七月的別稱還有:早秋,、首秋、初秋,、孟秋等等,。雖然詩的內(nèi)容與勒石“枕流”二字并無關(guān)聯(lián),但是落款選用“新秋”二字,,似乎要吻合韓偓這首詩所表達的傷感意境,。其二,崔世召特意選擇在秋季勒石,,可能是主人公對秋季有一種特別的情懷,,因為此前將隱居處取名為“秋谷”,隱約之中似乎有某些關(guān)聯(lián),。的確,,秋天也契合了主人公當(dāng)時的心境,,崔世召勒石“枕流”二字,時年70歲,,屬古稀之年,,也算是人生的“秋天”了。其次,,崔世召的宦途與韓偓極其相似,,在官場上都歷經(jīng)挫折與磨難,也曾驚險跌宕,,一波三折,,雖都化險為夷,但卻飽經(jīng)坎坷磨難,。韓偓因感“宦途險惡終難測”,,無謂功名,晚年落葉不歸根,,沒有回到長安(現(xiàn)西安市)安度晚年,,選擇棲止福建泉州市南安葵山,過著退隱生活,。兩人出生的時代,,雖相隔700多年,崔世召對韓偓似乎還惺惺相惜,。
“枕流”石刻的后側(cè)(北側(cè))即為溪流,常年溪水流淌,,溪水與石刻靠的很近,,此情此景非常貼合字面的意思,那塊獨立的石頭仿佛就是一個自然造化的“枕頭”,,天生就是為“枕流”二字所出,。只有身處其中才能體會到“枕流”二字與現(xiàn)實場景的融合,這種現(xiàn)實場景的融合也是主人公把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的體現(xiàn),,從而達到景中有情,,情以景顯,實現(xiàn)情景交融的效果,。
然而這還不算是主人公內(nèi)心最高境界的一種表達,,“枕流”二字出自成語“漱石枕流”。成語出自《晉書·孫楚傳》,,說的是晉代有個叫孫楚的人,,想要隱退山水之間,就告訴他的朋友王濟,,說自己將“漱流枕石”,,但在表達時誤說成“漱石枕流”,。王濟聽后,問:“水流可以枕著,,石頭可以用來漱口嗎,?”孫楚解釋說:“我之所以枕流水是想要洗凈自己的耳朵,之所以漱石頭是想要磨練自己的牙齒,?!币淮慰谡`卻成千古佳話。用石頭做枕頭也好,,用石頭磨牙齒也罷,;以流水漱口也好,以流水洗耳朵也罷,,最終都是表達一個隱逸者回歸自然的心態(tài),。這才是主人公用“枕流”二字來表達“寄跡江湖,隱居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也是主人公勒石“枕流”二字的真實意圖,,契合了主人公晚年歸隱寧德西山“秋谷別業(yè)”的生活寫照。所以石刻的位置絕對是經(jīng)過主人公精心挑選的結(jié)果,,足以說明其用心良苦,。同時也深刻體現(xiàn)了主人公的文化內(nèi)涵與獨到的眼界,不禁令人敬佩與折服,。

“秋谷別業(yè)”一角

“鐵崖”石刻

“蟾蜍”石刻

“虎跡巖”石刻

“虎跡巖”頂上的虎爪印痕

崔世召墓,,2016年9月被寧德市蕉城區(qū)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寧德市蕉城區(qū)文化館
編輯:林宇煌
審核:林翠慧 林珺
責(zé)任編輯: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