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丨陳仕玲:唐伯虎與寧德

唐伯虎畫像
來過寧德縣的大名人,最為人所熟知,,也就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那種,,應屬南宋陸游,,明代唐伯虎,、戚繼光,清代紀曉嵐,,據(jù)地方文史學者研究,,陸放翁在這里待了大約一年時間,戚參將待了半個多月,,“紀大煙袋”只是匆匆路過,,而唐解元逗留了多久,去了哪些地方,,似乎沒人了解過,。
關于唐伯虎在寧德的文章,看過幾篇,,由于能夠找到的文獻資料極其稀少,,因此描述都很簡單,。為了進一步了解唐伯虎在寧德境內活動的蹤跡,筆者對這些資料進行了梳理研究,,盡可能還原那段真實的歷史,。
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屬江蘇)人。作為“江南第一才子”,,“唐解元一笑姻緣”(也就是“唐伯虎點秋香”)的風流韻事早已家喻戶曉,,因此對他的介紹,筆者就不多費筆墨了,。

明何大成刻本《唐伯虎先生外編》
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唐伯虎來寧德的具體時間,根據(jù)民國楊靜庵《唐寅年譜》,,以及蘇州大學楊繼輝碩士論文《唐寅年譜新編》,,是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這一年唐伯虎三十二歲,。對唐伯虎有過研究的人都會知道,,在此之前的弘治十二年(1499),發(fā)生的一起科場舞弊案,,唐伯虎被卷進風口,,與副主考官程敏政、舉人徐經鋃鐺入獄,。雖然事后被證明是冤案,,但唐伯虎還是被“謫為吏”,這意味著他的功名之路從此走到盡頭,。
唐伯虎以此為恥,,堅決不去就職,但內心的痛苦無法排解,,整個人陷入低谷,。從此“益放浪”,更加放飛自我,,他的第二任妻子出身官家大戶,,看他這副“爛泥糊不上墻”的樣子,感覺日子沒了盼頭,自愿以一紙休書結束了婚姻關系,。
唐家經歷了這場變故,,成了絕對的貧困戶,家中除了一些粗木家具,、破舊衣履之外,,沒有任何值錢東西,連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而唯一相伴的親人,,就是弟弟唐申。他在寫給好友文征明的信札中這樣寫道:“幸捐狗馬余食,,使不絕唐氏之祀,。”可見窘迫,。

仙游九鯉湖(圖取自“在湄之洲”)
為了排遣胸中苦悶,,于是就有了兩年后的這次出游,由于有著強大的朋友圈,,幾個好友慷慨資助,,解決了出行盤纏。唐伯虎將弟弟唐申托付給文征明,,就在弘治十四年(1501)春天,,買舟西下,經鄂,、贛,、浙、閩諸省,,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長的一次“自助游”,。他的這次游程,根據(jù)祝允明《唐子畏墓志并銘》,,是“放浪形跡,,翩翩遠游。扁舟獨邁祝融,、匡廬,、天臺、武夷,,觀海于東南,浮洞庭,、彭蠡,。”據(jù)說長達九個月時間,算起來這一年時間基本都在路上,。
流寓寧德,,也正是這一時間段。
這次旅行,,唐伯虎并沒有留下多少詩作,,進入福建之后,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乾隆版《寧德縣志》收錄的一首題菊花七絕,,筆者又查找了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民國徐鯉九《九鯉湖志》,,居然沒有留下任何作品,,《武夷山志》甚至在“尋勝”條目也沒能記上一筆,因此我們可以自豪而且堅定地說,,寧德留下的這首題菊花詩,,是唐伯虎福建之行留下的唯一作品!

唐伯虎繪《菊花圖》
很多人都認為唐伯虎經過寧德,,是在前往九鯉湖的途中,但也有人認為是在游玩九鯉湖后出境的路上,。筆者認同后一種觀點,,唐伯虎應該是在游玩廬山之后,由仙霞嶺入閩,,首先抵達武夷山,,而后坐船溯閩江而下,經省城,,再取道福清,,抵達九鯉湖。這與后來的徐霞客,,也就是唐伯虎科場案中的“難兄難弟”徐經之四世孫,,走的是同一條線路。祈夢之后,,轉經福寧州(寧德屬福寧州)出境,,前往天臺山,并“觀海于東南”,。

白鶴嶺古道
唐伯虎進入寧德,,走的應該是白鶴嶺官道,因為自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主簿丁大全開辟這條道路以來,,南路古道(包括飛鸞嶺段,、朱溪段)久已荒廢。唐伯虎離開寧德以后,過了三十多年,,至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才重新開辟南路,這已是后話,。
唐伯虎時代,,寧德縣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呢?這時候的寧德縣城,,還是景泰年間(1450~1457)留下的土城,,縣衙大堂自洪武十年(1377)重建之后,再也沒有翻修過,;城內彈丸之地,,又沒啥名勝古跡,好不到哪去,,這對于來自“人間天堂”的唐伯虎來說,不會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三十多年前,,蘇州才子陳震擔任寧德縣教委主任(教諭),狀元吳寬曾贈句“閩嶺岧嶤路幾層”,,可見在蘇州人眼里,,福建算是“窮山惡水”了,而這兩位恰恰都是唐伯虎的舊相識,,唐解元從他們嘴里多少應該了解一些情況,。

乾隆版《寧德縣志?寓賢》中有關唐伯虎的記載
除了這區(qū)區(qū)二十八個字的菊花詩,唐伯虎在寧德沒有留下更多的東西,,因此筆者只能從這首詩中尋找更多線索。這首詩見于萬歷二十年(1592)刻本《唐伯虎先生外編續(xù)刻》卷一,,題目為《過閩寧(德)信宿旅邸館人懸畫菊愀然有感因題》:
黃花無主為誰容,,冷落疏籬曲徑中。
盡把金錢買脂粉,,一生顏色付西風,。
從詩題來看,“寧德”漏了“德”字,,可見小縣城真沒給唐伯虎留下印象,;“信宿”指連宿兩夜,不知何因,,只是路過的唐伯虎居然逗留了兩個晚上,;旅館懸掛菊花圖,,時間應該是深秋季節(jié),,也許有人會問,,誰家沒有懸掛幾幅花鳥山水,就憑著一副菊花圖來判斷(季節(jié)),,似乎有些牽強,。需要注意的是,“館人懸畫菊”有個“懸”字,,說明是剛剛掛起來,,這說明“館人”不是普通生意人,粗通文墨,,借此以應景,。
“館人”,指掌管旅舍的人,,大多數(shù)是指公家的館舍,。《左傳.昭公元年》:“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其敢愛豐氏 之祧,?” 杜預 注:“館人,,守舍人也,。”從這里可以看出,,唐伯虎可能是住在縣城官辦的公館,,也只有官辦旅館,房間內才有書畫布設,,而且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替換。
按照明初制度,,只有朝廷正式的官員才能夠享受地方免費的住宿,,但是自明代中后期以后,政策逐漸放松,,例如前面提到的徐霞客,,不過一介布衣,憑借自己的關系,,就能夠在驛站蹭吃蹭喝,,甚至可以讓他們免費供應車馬,。 唐伯虎十六歲應蘇州府試第一,二十八歲應南直隸鄉(xiāng)試第一,,早已名滿天下,,按照這個知名度,在驛站公館住幾個晚上不是難事,。

寧德南門兜
寧德縣城的公家驛站稱為“公館”,。公館在南門外,也就是現(xiàn)在南大路奶娘宮一帶,,這里原先是布政分司衙門,,在唐伯虎此行二十六年前的成化十年(1474),知縣江偉將它改為公館,,布政分司則遷到了城內學前街(今南門關帝廟一帶),,規(guī)模很大。
從這首詩不難看出,,唐伯虎的自駕游,,并沒有讓自己走出困惑,科舉案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內心深處,。難怪今天有人會說,,這首絕句,是他“借對秋菊無人賞識的嘆惋,,抒發(fā)了遭逢不偶,、有志難騁的悲憤?!?/p>
古人對這首菊花詩也有評價,,明代曾任寧德訓導的江西浮梁人閔文振在《駒陰冗記》中最早提到了這段故事,他認為這首詩是作者“自況”遭遇,,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更認為“寄托生平盡矣”,,而且是“明詩所少”,評價頗高,。
要不是“館人”懸掛了這張圖畫,,就不會有唐伯虎的這段故事,因此我們要萬分感謝這位連姓名都沒留下的“館人”,。
唐伯虎在寧德的兩天時間,,據(jù)說還“實地觀察了素有中國三十六洞天之一(稱號)的寧德霍童山,和富有名勝古跡的支提寺”(劉湘如《唐伯虎及其在福建》,,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榕蔭漫話》),。這一說法,筆者不大認同,,因為唐伯虎在自己的作品中沒有說過,,清人崔嵸《寧德支提寺圖志》更沒有記載,。

蘇州市郊橫塘鄉(xiāng)唐伯虎墓(圖取自網絡)
唐伯虎回到蘇州的時間,估計是在這一年的冬天,,按照常理,,他肯定會在春節(jié)之前趕回家,與唯一的親人(唐申)過一個團圓年,。徐禎卿有一首七律《有懷唐伯虎》(見范志新編年校注《徐禎卿全集》卷一),,是弘治十四年(1502)十二月,,在南京參加會試時寄給唐伯虎的,,這時候立春未至,“滄江梅柳春將變”,,“聞子初從遠道回”,,這也印證了筆者分析的準確性。
唐伯虎到家后不久,,就得了一場大病,,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稍稍恢復。由于長期郁郁不得志,,性情更加放誕,,晚年為了拒絕寧王朱宸濠聘請,佯裝瘋癲,,身心遭受重大打擊,。嘉靖二年(1523)冬,五十四歲的的唐伯虎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一生顏色付西風”,,也成了他懷才不遇、凄涼坎坷的真實寫照,。
來源:老福寧
文字:陳仕玲
編輯:林宇煌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宇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