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丨柯婉萍:南門有座外婆厝
南門兜的“兜”字用得真好,它像一張網(wǎng),,兜住了我對外婆家的所有記憶,。
走過立于蕉城區(qū)南環(huán)路的永寧門,沿著“德化橋”向南門深處走去,,南門街的繁華可見一斑,。街道不寬,更像是一條巷子,,逼仄的空間,充盈著日常的喧鬧:香火繚繞的宮廟,、民間手工作坊,、老式的理發(fā)店、喜餅糕點制作坊,、中藥鋪……一家緊挨著一家,,寫滿市井的忙碌與尋常。每走幾步就可以拐進左右兩邊的小巷子,,再從小巷子延伸到更深的地方,。南門兜像是被無數(shù)個“豐”字串聯(lián)起來,布局嚴(yán)謹(jǐn),,鄰里和諧,,雞犬相聞。
在戰(zhàn)橋頭邊上,,有座老宅很有名氣,,人們叫它“林厝里”,。這是清光緒拔貢林圭甫先生的故居,雅稱“南廬”,。當(dāng)年我外公用幾擔(dān)稻谷典了林厝里的兩間房間,,得以在此生活二十年,也讓我有機會進出這座漂亮的院落,。此后母親說起往事總離不開林厝里,,她說外公在戰(zhàn)橋頭乘涼的時候,小場村的朋友跟他打趣,,說“吃了林厝里的井水,,從此再也不用光腳了”。言下之意,,喝過有文化人家的井水之后,,外公再也不是光腳的農(nóng)民了。
林厝里的布局很有特點,,與我在下井堂住的房子有所不同,。跨過高高的門檻,,從大門口走進來,,右邊的房子先是洋樓,緊挨著的是寧德老街區(qū)常見的清晚期建筑,,兩座建筑各有大門,,內(nèi)里又有巷道相連。而左邊是一大片空坪,,種有樹木和花草,,墻外頭古榕樹的樹枝探到院子里來,里外呼應(yīng),,郁郁蔥蔥,。每到夏季,那里十分陰涼,,我常常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能花掉小半天時間。
外婆住的是林厝里最偏僻的廂房,,那里到洋樓要經(jīng)過長長的巷道,,巷道光線不好,幽暗陰森,,而且母親特意交代不要去洋樓叨擾人家,,那里住著讀書人。因此,對于洋樓,,對于讀書人,,我是既好奇又敬畏。有一回夏天,,陽光斜斜地照在巷道的一角,,趁著有光線,我沿著巷道走進了洋樓,。洋樓里面的布局和陳設(shè)我已記不清了,,只記得有個老人在樓梯口的搖椅上,搖著蒲扇,,安安靜靜地看書,。老人樣貌慈祥,溫文爾雅,,回頭瞧了我一眼,,輕輕地點了一下頭,那一刻,,我屏住呼吸,,像是逃課的學(xué)生被老師逮著,轉(zhuǎn)頭便跑,。
當(dāng)時少不更事,,哪里知道林厝里的淵源,只知道這是外婆家所在地,。此后隨著年齡漸長,,聽到與林厝里相關(guān)的故事總會特別留意。相傳當(dāng)年林家祖先為嶺頭村窮人打官司寫訴訟狀,,把“落竹傷人”一詞改為“竹落傷人”,,一字之差,定為無心之過,,免了窮苦人的牢獄之災(zāi),。在蕉城,與林圭甫先生有關(guān)的故事在口口相傳中,,演化成了一段又一段佳話。
外婆家距離戰(zhàn)橋頭那么近,,在我看來,,那橋、那溪以及那兩棵茂盛的榕樹都是外婆家所有,。那時的戰(zhàn)橋頭是一座很純粹的石橋,,全由青石砌成,橋下有一個巨大的橋墩,橋面兩邊都有石欄桿,,上面蹲守著神態(tài)各異的獅子,,最下面的那只小獅子頭頂上有三個小凹槽,每當(dāng)下過雨,,這只獅子頭上就蓄上了淺淺的水漬,,看它一臉無辜的樣子,真是憨態(tài)可掬,。
盛夏時節(jié),,戰(zhàn)橋頭最是清涼,也最為熱鬧,,遮天蔽日的百年老榕樹形成了天然的華蓋,,即便是在橋上睡一整夜,也不用擔(dān)心露水打在身上,。人們?nèi)粝朐跇蛏霞{涼,,得早早地去那里占位子。小石橋大舞臺,,在那里聊天,、講故事、吹牛,,每個人都可以是主角,。一代又一代的南門人在橋上相聚、分離?,F(xiàn)在偶然還能見到一些上了年紀(jì)的老人在橋上閑坐,。我想,只要橋還在,,他們不曾忘卻的人和事一定也都在,。
橋下那條戰(zhàn)橋溪留存著南門人太多的記憶,每個在南門生活過的人講起戰(zhàn)橋溪總是眉飛色舞,,溪里的小魚小蝦有多少,,帶給人們歡樂就有多少。男人們在溪里洗澡,、游泳,、打水戰(zhàn),女人們則在溪里洗菜,、洗衣服,。每到地瓜收獲季節(jié),人們在溪邊的空地上架開竹匾,,切出的地瓜米就攤在那里晾曬,。我現(xiàn)在偶爾走到鄉(xiāng)間,看到村里流淌的溪水,總是羨慕這小橋流水人家,,會掬一把清凌凌的溪水,,不為別的,只為了重新感受曾經(jīng)外婆家門前那條溪的溫度,。
如今戰(zhàn)橋頭加蓋了頂棚,,橫梁、藻井畫上了濃烈的彩繪,,也安裝了吊扇,,戰(zhàn)橋頭不再有往日的氣息,戰(zhàn)橋溪的水也變得若有若無,。橋的石柱上刻著楹聯(lián),,其中一副楹聯(lián)挺有氣韻:“曲水有情容我憩,老榕無語看人忙,?!笔堑模星?,容我的記憶休憩于此,;百年老榕無語,看過多少寒來暑往,、日出日落,。
此去經(jīng)年,我那位慈祥而美麗的外婆早已仙逝,,她那身著月白色斜襟汗衫,、手持搖扇的瘦小身影卻常常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在林厝里,,人們叫她“后門奶奶”,,她的櫥柜里總放著小孩子們愛吃的零食,有時是幾顆糖果,,有時是幾只蟹腳,。善良的外婆為人公正,林厝里有人遇到矛盾,,都找外婆裁斷,,外婆的解決方式總能讓人心服口服。外婆很有遠見,,也從不重男輕女,,她當(dāng)年把家里唯一一個農(nóng)轉(zhuǎn)非的名額給了母親,由此她的外甥,、外甥女才有了城鎮(zhèn)居民戶口,有了更多的讀書、就業(yè)機會,。
如今,,林厝里依舊是南門最氣派的古建筑之一,人們對它的研究不曾停歇,。里面的住家換了一撥又一撥,,房子也不可避免地有了老態(tài)。外婆家?guī)捉?jīng)搬遷,,離南門越來越遠,,也越來越好。但是我的童年在南門有過的那段經(jīng)歷,,卻隨著歲月流逝,,顯得愈發(fā)清晰。
直到現(xiàn)在,,我仍會很自豪地告訴人家:南門有座外婆厝,!
來源:柯婉萍
編輯:淑琴
責(zé)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