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者也|項麗霞:小橋流水 古樸鄉(xiāng)村
村頭古村 李安 攝
每一個古老的村莊,,都有一段鮮活的歷史,,和一個厚重的過去,。伴隨著春日的暖陽,,壽寧縣大安鄉(xiāng)村頭村走進我四月的行程,。
村頭村早名齡溪村,,又名龜浦村,,位于大安鄉(xiāng)東部,,是革命老區(qū)村,。村子距離大安鄉(xiāng)3.6公里,,海拔724米,總面積8.17平方公里,,共260多戶,,總計1400多人,轄底洋,、外洋,、山邊、張家山,、九斗確和野豬籠等6個自然村,。村中有金、葉,、陳,、李等姓,其中又以金為大姓,。據(jù)考證,,金姓始祖金璞,于宋淳熙(1174年—1189年)年間開村,,至今傳二十八世,。
“溪水潺潺喚清音,山邊泮月賽燈明,,外洋猛虎龜泊岸,,村底雙舟江中停”是村頭村的獨特景觀,。村頭村猶如一幅小橋流水人家意境的水墨畫卷,。兩座潑滿黑苔的石橋,一條清亮流淌的溪流,,錯落有致的黃墻黑瓦民房,,它的構(gòu)成這樣簡約、大方,,十分坦然,。沒有縱橫曲折的深巷,沒有神秘幽深的門楣,,800多年歷史的村落,,給人親切、熟稔,、寧靜的感覺,,帶著清新的鄉(xiāng)土氣息。它猶如矍鑠的老者,,一直在凝望時間的流逝,。
村中十分幽靜,偶遇村民,,站在路側(cè),,沖我們露出淳樸憨厚的笑容。他們臉上深深刻著的皺紋記錄了飽經(jīng)風霜的滄桑歲月,,和村莊的發(fā)展變遷,。在村中走動,四處是似曾相識的感覺,。放眼望去,,房屋、祠堂,、廟宇,、曬坪、小溪兼?zhèn)?,聚族而居,,布局協(xié)調(diào)。站在橫跨村口的石橋上,,看青山為屏,,翠竹掩映,他們猶如多年老友,,靜靜地守護著眼前這個小村莊,。順著橋下流淌不息的溪水,視線被引向遠處溪面上的另一座石橋,,橋旁房舍綽約錯落,,炊煙裊裊,隱約人影走動,,鄉(xiāng)間淳樸的氣息就這樣彌漫開來,。
村頭村最初的居所已無處可尋,現(xiàn)存的民房多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舊式民房,,保持著晚清時期風格,。兩進的房子,坐北朝南,,大門莊嚴肅穆,,小門攔聚風水,有東西廂房,、前后天井,,正堂前有正宮壁,屋脊上有吉祥雕刻,、屋檐下垂有懸魚,,外墻上鑿有簟坪搭孔,,盡顯南方民居特色。
高高的墻,、殘缺的瓦,、黑漆漆的洞口,這些古民房埋藏著一座村莊的傷痕,。民國年間,,匪患四起,土匪入村大肆搶掠財物,,并縱火將房屋燒毀,,火光沖天中,村頭村成了一片廢墟,,滿目瘡痍,。被洗劫一空的村民們沒有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他們以堅韌的信念,,幾番辛勞,,重建家園,修建炮樓,,抵御入侵者,,保衛(wèi)家園,使村莊得以幸存下來,,這就成了現(xiàn)在的村頭村,,村中至今還留存著的三座炮樓,見證著這段崢嶸歲月,。
村頭村雖地處山坳,,偏居一隅,卻開闊,、靈氣,,少有山野鄉(xiāng)村的逼仄和狹隘,這得益于石橋下那條清亮流淌的溪水——才溪,。據(jù)村民講,,它是由上游的齡溪和亭溪水穿山越澗交匯而成,沿村中而過,,流經(jīng)泮洋,,順山勢而下,最終流向西浦村,。村頭村學風濃厚,,古時走出過許多獲得功名利祿的才子,村中至今還留有他們的代代才名,,溪流由此被村人稱為才溪,。村頭村顯然沒有辜負祖先的期望——從古至今,,陸續(xù)有人才走出村子,走向廣闊的天地,。在古樹掩映的大王廟和臨水宮附近,,就遺留著兩塊爬滿黑苔的青石旗桿座,其中一塊上面還遺留有“附貢生金存匡立”的石刻字樣,。按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取得貢生資格的可在祠堂門外樹立一根石旗桿,,彰顯科舉的功名榮耀,,激勵后人讀書仕進??梢韵胂?,當年那根高高立起的旗桿,承接了村人對功名和榮耀多少景仰的眼神??!
離石旗桿不遠的龜山下還保存著清代同治年間(1662年—1874年)和光緒年間(1875年—1907年)古代建筑大王廟和臨水宮。才溪水在這里溫柔地打了個婉轉(zhuǎn),,在綠蔭遮蓋中又迤邐而去,,大王廟有匾“齡溪保障”“物阜民康”,廟內(nèi)發(fā)黃的八角幔天上繪有八仙過海,、牛郎織女,、三顧茅廬等古代傳說故事。臨水宮門前對聯(lián)云“碧波濟舟迎勝境,,龜山臨水跡著明”,,門內(nèi)存匾“圣性若慈”,抬頭可見八角壁板上還留存有清代工筆木畫秦娥望月,、喜上梅梢等,。長年的紙錢香燭已熏得幔天昏黃陳舊,圖案洇糊,。一百多年來,,無數(shù)善男信女就在一次次的紙煙香霧、氤氳裊騰中向冥冥的神靈虔誠禱告,,求取功名,、平安、收成,、幸?!?/p>
一路前行穿過仙宮橋,是“元帥書府”,。府前楹聯(lián)書 “元帥福佑學子題名金榜奪英魁,,書府惠澤賢士及第翰林展宏圖”,。當初建造者對于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之期盼,及期待家鄉(xiāng)人才輩出之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沿村中水頭北向二里,有一村頭庵(原名“真如實磜庵”,,又名“石磜庵”),,原是南宋時期大安金氏家族家廟,太祖覺葦,、覺魁,、覺和、覺慧于明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始建,,清康熙(1662年—1722年),、咸豐(1851年—1861年)年間二次重修,1989年再次重修,。庵內(nèi)天花板上滿是精致的彩繪,,畫滿了人間天上的傳說。庵內(nèi)有一洞,,曾為革命領導人養(yǎng)傷藏糧的地方,,村民流傳,“村頭棋穴在洋坑,,巍巍石祭百丈高,,更喜兆龍生塞湖,民國癸西藏救星”,。鄉(xiāng)民們至今仍親切地喚它為“紅軍洞”,。庵旁有落差達高50多米的石祭瀑布,飛流直下,,響聲震耳,。
不知不覺夕陽西下,帶著滿滿的收獲,,我踏上歸家的道路,。睡夢中,我仿佛看見炮樓前那塊空地上,,稚童在人群中玩鬧穿梭,,村里的“舞獅隊”正搖頭晃腦地進行獅舞表演,演繹著村頭村的年年歲歲,。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通訊員 項麗霞
編輯:陳娥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