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y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下)
任仲平
(一)1978—2018,。
40年波瀾壯闊的變革,在大時代的轉折中書寫了雄渾的樂章,,也在億萬人的生活里積淀下深沉的記憶,。
北京,,三里屯“時光博物館”。人們冒著寒風排上三四個小時的長隊等待參觀,,甚至專程從海南北上,、從異國歸鄉(xiāng),只為與過去的生活再次相遇,,穿越記憶的隧道,、擁抱曾經的夢想,。
老照相館里拍一張立等可取的照片,舊客廳里尋找“新三件”的身影,,看看小賣部里那些帶著歲月印記的“時尚食品”,,聽聽卡式錄音帶里的胡同叫賣和懷舊金曲……宛如一架時光機,人們重溫滄桑巨變的40年,,發(fā)現時代前行的軌跡,。
“改革開放改寫了我的人生軌跡”“生在改革年代何其幸運”“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一家的幸福生活”“城市因它煥然一新,,國家因它文明富強”……“時光博物館”的留言墻上,,觀眾寫下一個時代的共鳴。
歷史長河中,,40年也許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對于近14億中國人而言,,這是一段我們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歲月,,大時代的宏大敘事背后,是無數個體命運的巨變,,而無數中國人向著未來充滿激情的進發(fā),,也如涓滴入海匯聚成改革開放的時代巨浪。
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y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huán)節(jié)經驗的創(chuàng)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今天,,我們審視改革開放40年,,最具活力的,是人,;今天,,我們紀念改革開放40年,最該致敬的,,也是人,。
(二)時間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尺度,。人們常因時間而感懷,,不僅因為時光是忠實的見證者,,更因它是偉大的書寫者。
1983年,,花好幾個月工資買了輛自行車,;1989年,為買電冰箱幾乎用掉所有積蓄,;1995年,,全家存款是3萬元;2007年,,搬進了94平方米的商品房,;2018年,購買了一輛總價23萬元的小汽車……
山東青島的馬連發(fā)一家,,1978年開始記賬,。從當年36元的月工資,到如今6649元的月退休金,,從柴米油鹽到自行車,、小汽車,大小收支幾乎一筆不落,,留下了40年時代記憶,。
從一家人的賬本到千家萬戶的冷暖,40年時光變換,,改革開放的指針劃過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時間的征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為億萬人民帶去改變。
數據變化的背后,,是個體在大歷史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你一間,,我一間,筒子樓里冒黑煙”,,到“小高層,,電梯房,城鄉(xiāng)廣廈千萬間”,;從糧票,、布票承載一個家庭的苦辣酸甜,到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琳瑯滿目的展品、“雙十一”18.82億件快遞,,向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夢想,,人們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觸摸改革開放的果實。被稱為“聯(lián)想之父”的柳傳志感慨:40年前不管你怎么努力做夢,,也絕對夢想不到40年后的中國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咱們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
“什么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里,?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嗎?”“什么叫優(yōu)越性,?不勞動,、不讀書叫優(yōu)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優(yōu)越性嗎,?”1978年,,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氣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最直接的動力就是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之后,,上任伊始的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一口氣用了10個“更”字來描述人民的期盼,。“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fā),,讓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新時代的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背后,,“人民”是歷史性成就的邏輯起點,,也是歷史性變革的價值起點。
“中國共產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貢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中國的發(fā)展始終將民生問題擺在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專注于為人民謀利益”……推動人的發(fā)展,,激發(fā)人的力量,,尊重人的價值,,40年后,即便是最苛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共產黨人用改革開放書寫的壯麗時代樂章,,最感天動地的,是十幾億“人”的命運交響,。談起改革,一位多次參與黨的改革決議起草工作的學者伸出三個指頭:“我一輩子搞改革,,說來說去三句話: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享,。”
(三)“時光有我,,中國有我”。改革開放如同一聲驚雷,,匯聚起改變中國的力量,,催生億萬中國人民大踏步追上時代的激情,“我們憋著一肚子勁,,要打翻身仗的勁,,像火山一樣迸發(fā)出來”,一個“萬物生輝”的時代迎面而來,。
改革開放,,讓許多不可能變?yōu)榭赡堋?978年冬,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堅定地按下紅手印,,實施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自此,,從廣袤的鄉(xiāng)村到忙碌的城鎮(zhèn),,改革成為時代主題,開放成為時代潮流,,條條框框被打破,,新的規(guī)則、新的事物紛紛涌現,?;謴透呖迹o多少渴望知識的年輕人帶來希望,;允許雇工,,點燃了多少“個體戶”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引進外資,,讓多少打工下海的弄潮兒累積了財富……無數人的命運柳暗花明,,無數人的夢想破土而出,,中國人用勤勞與智慧完成了一場場激動人心的精彩敘事,打開了人們對未來的想象空間,。
改革開放,,讓好日子夢想成真。人們的工作從只能去“單位”到可以選“外企民企創(chuàng)業(yè)”,,衣著從“黑藍灰”到“個性化”,,飲食從“解決溫飽”到“吃出健康”,住房從“狹窄蝸居”到“現代社區(qū)”,,出行方式從單一到“多元共享”,,生活用品從“三大件”到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指尖輕觸即可網購,,更不必說乘坐高鐵出行,、輕松出國旅游。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2.8倍,,就業(yè)人員翻了一番,城鄉(xiāng)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從短缺到結構性過剩、從貧困到就要實現的全面小康,,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億萬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40年,。
改革開放,,讓機會無限拓展?;窘洕贫冉?,調動起各類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使一切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從民企創(chuàng)業(yè)到國企改革,從設立沿海經濟特區(qū)到全方位對外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自貿區(qū)遍地開花,,從經濟轉型開啟“創(chuàng)時代”到“一帶一路”帶來新機遇……摸著石頭過河,迎著朝霞追趕,,整個中國都成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熱土,。在這樣的時代進程中,國家的前行成就著個人的夢想,,個人的腳步開掘著機遇的疆界,,最終激蕩起震撼人心的復興氣象,。今天,練攤,、萬元戶,、下海等詞匯已進入歷史,物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等新名詞不斷涌現,新產業(yè),、新模式,、新業(yè)態(tài)層出不窮,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chuàng)者、建設者,。
(四)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長遠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更讓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之一振,、為之一新,。
當年,回城的下鄉(xiāng)知青在路邊擺攤出售“大碗茶”,,內心十分忐忑,,只能偷偷摸摸干。一些農民把人民日報文章剪下來貼到扁擔上,,作為“合法”的依據,,挑著農副產品去趕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安徽個體戶年廣九炒賣的“傻子瓜子”受到市場追捧,,生意快速擴張。1981年9月,,年氏父子從雇用4個幫手開始,,短短兩年內便發(fā)展成一個年營業(yè)額720萬元、用工140人的私營企業(yè),。“傻子”當上了老板,,爭議也從蕪湖一路到了北京。
時與勢不斷把人們推到一個個十字路口,,要想大踏步趕上時代,,不打破舊的桎梏怎么“殺出一條血路來”?不解放思想怎么“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動上才能突圍,。猶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猶記《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南方談話如同改革開放的第二次宣言,,為加快改革開放廓清了思想迷霧,;猶記“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出京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深圳,,以宣示深化改革的壯志雄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chuàng)新,,開啟了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壯麗征程,。
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回望40年改革開放歷程,,解放思想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不斷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40年來,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可以說,,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人的精神世界被喚醒被激活的過程。
“這里有玫瑰花,,就在這里跳舞吧,!”改革開放之初,幾位經濟學者在一篇關于中國改革的論文中,,以馬克思引用過的這句名言作為結尾,,以彰顯時代命題與改革召喚。40年過去,,中國改革的玫瑰園已是百花爭艷,。催動萬千花樹的,正是人民的精神偉力,。
1984年,,美國《時代周刊》雜志封面上出現了一個站在長城上的中國年輕人,,標題叫做“中國的新面孔”。通過這種符號化的封面,,雜志提醒讀者,,一個有著嶄新面孔的中國,正出現在世界面前,。這一年,,一部《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風行全國,讓很多愛美的中國姑娘,,用紅色連衣裙扮靚了大街小巷,。也是這一年,聯(lián)想,、海爾等日后享有盛名的公司,,陸續(xù)誕生。
改革開放,,讓這片土地上的人煥發(fā)出巨大的活力,,他們的表情逐漸生動、活力開始涌現,、力量競相迸發(fā),。他們勇做改革弄潮兒,,在摸爬滾打中驅動著國企改革與經濟發(fā)展的滾滾車輪,;他們甘當城市發(fā)展的“腳手架”,以辛勤的汗水搭建城市的天際線,;他們獻身科技創(chuàng)新,,用無數個日夜的科研攻關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守護鄉(xiāng)村,,用勤勞的汗水澆灌了豐收的大地,;他們深耕文化沃土,用音樂,、繪畫,、舞蹈、攝影,,向世界講述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故事……無數個改革群體,,匯聚成時代的洪流,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航船不斷前行,,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深深足跡,。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在《變革中國》一書中得出結論: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二戰(zhàn)以后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經濟改革運動。如果說這一切都緣于改革開放,,那么我們究竟做對了什么,?
任何成功都絕非偶然,。改革開放何以成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根本就在于它推動了人的解放,,喚起了人的覺醒,。40年來,從風起小崗村到春雷動浦江,,從潮起海之南到雄安千年計,,正是由于激活了人民的精神偉力,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實現了改革開放的一次次跨越,,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之城”,引領新一輪高水平開放,,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中國人民永不止息的改革求索,成為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中的精神火炬,。
改革是沒有先例可循的,。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深深啟示著每一個奮斗者:惟改革者進,惟創(chuàng)新者強,,惟改革創(chuàng)新者勝,。40年不懈奮進,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滾石上山、艱苦奮斗,,形成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這種精神,,隨著時代發(fā)展沉淀升華,、歷久彌新,成為億萬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時代氣質,。
(五)在時間面前,,人類的想象力總是存在著邊界。一組數字的對比,,讓改革開放“光陰的故事”更富吸引力——
1978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僅占全球的1.8%;今天,,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球的15%左右。
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為385元人民幣,;今天,,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是名副其實的中等收入國家,。
1978年,,中國老百姓每賺100元錢,要拿出60元左右購買食品,;今天,,恩格爾系數已經下降到29.3%,人們將收入的大頭用來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
1978年,,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貧窮是大多數中國人共同面對的敵人,;今天,,中等收入群體已達3億多人,巨大的消費潛力正轉換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動力,。
1978年,,中國的民用汽車擁有量僅為135.84萬輛,“私家車”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今天,,汽車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私人汽車擁有量已超過1.8億輛,。
……
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在40年的時間里奮起追趕、擁抱現代化,,激發(fā)出令人難以預想的向上動力和發(fā)展活力,,走過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瓴抛咄甑牡缆?,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可說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之一,。
中國發(fā)展的密碼在哪里,?時至今日,這依然是很多國外觀察者苦苦求索的問題,。有學者認為,,誰能解釋中國經濟,誰就能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曾提出中國發(fā)展“沖擊-回應”模式的著名學者費正清,,在去世前否定了自己的這一提法,他說,,經過50年的閱歷和觀察,,他發(fā)現中國的現代化很可能不是“沖擊-回應”的結果,,而是自身內在基因變革和內在發(fā)展沖動的結果。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自身的內在性和動力源,。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已經找到了國家發(fā)展的力量之源,,那就是激發(fā)人的力量,。因為人,才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
1982年,鄭艷萍等幾百名年輕姑娘,,進入深圳最早的港商獨資企業(yè)凱達玩具廠,,成為中國第一代打工妹。“我要向你們鞠躬,!”2007年,,鄭艷萍和“凱達姐妹”們登門探望當年創(chuàng)辦蛇口工業(yè)區(qū)的袁庚,這位90歲的老人摘下帽子,,向她們深深鞠了一躬,。
無數鄭艷萍和“凱達姐妹”們這樣的普通勞動者,值得我們脫帽致敬,!是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智慧的頭腦、堅韌的付出,,闖出人生的新天地,,也推動社會大踏步向前。被譽為民企“不倒翁”,、商界“常青樹”的魯冠球,,創(chuàng)業(yè)之初只有4000元、6個人,,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帶領著企業(yè)一步步從田野走向世界。如日之升,,“個體戶”出現,,“企業(yè)家”興起,“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千帆競發(fā)……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原來的方寸之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嘗試換一種活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激發(fā)全社會創(chuàng)造力和發(fā)展活力”,。過去幾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用中國夢點燃奮斗的激情,,為人的發(fā)展搭建廣闊平臺。從簡政放權的便利到民生改善的托底,,從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激勵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億萬人民人生出彩的舞臺更加寬廣,奮斗成功的渠道更加通暢,。
“上海最高的樓里,,有我的名字”。在浦東新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上海中心,,632米高的摩天大樓高聳入云,。上海中心用一面長60米、琉璃材質的榮譽墻,,鐫刻下8年建設周期中4000多名建設者的名字,。新時代屬于奮斗者,成千上萬的改革者,、創(chuàng)業(yè)者,、實干者,正以孜孜不倦的探索,、銳意革新的行動,,推動中國現代化航船劈波斬浪、行穩(wěn)致遠,。
(六)“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認為,,人們的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凝聚成發(fā)展的共識,。1980年,浙江溫州的章華妹領到了改革開放后第一張個體工商戶營業(yè)執(zhí)照,。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形態(tài)被打破,,一大批“個體戶”如雨后春筍般拔節(jié)生長。人們可以光明正大地依靠自己的勞動賺取報酬,不必再擔憂因財產而造成麻煩,。致富光榮,,迅速成為一條人們認可的理念。
對個人利益的保障,,突出體現在明確產權并保護產權,。重新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迅速認識到,產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先后邁過“姓社姓資”的爭論、“姓公姓私”的迷茫,,國有企業(yè)改革大踏步向前邁進,,三資企業(yè)、外資企業(yè)紛紛設立,,民營企業(yè)成為經濟發(fā)展的生力軍,。公私分明、改革確權,,充分運用法治保護個人權益,、調處矛盾糾紛,極大調動了個人積極性,,以每個人的奮斗推動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奮斗。
只有少數人富起來,,當然也不是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一直是執(zhí)政黨一以貫之,、念茲在茲的政策基點,;走出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一直是億萬中國人的現實追求,。
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動員起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應對突如其來的各種災難。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山河破碎,、舉國悲慟。僅僅三年多時間,,從八方救援到對口援建,,災區(qū)生產生活迅速恢復,,整潔美麗現代的新家園巍然挺立,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令國外觀察家感嘆“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這樣做”,。中國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彰顯的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天地可鑒!
我們決勝全面小康,,矢志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一個也不能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guī)模接近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fā)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特別是過去6年多,脫貧攻堅的力度之大,、規(guī)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統(tǒng)計顯示,,2012年到2017年農村累計減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接近70%,,年均減貧1370萬人,;貧困發(fā)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末的3.1%。改革開放的中國,,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有外國媒體評價,“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是史無前例的成就”,。
新故相推舒畫卷,丹青妙手向翠峰,。今天,,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改革開放擘畫的歷史長卷里,,最大受益者是億萬人民,。承認個人利益,尊重個人利益,,保護個人利益,,發(fā)展個人利益。從歷史中來,,向著未來去,,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思考“利益”命題,,找到了一把啟動“騰飛引擎”的鑰匙,。
(七)有人說,,離開了人,一切發(fā)展都將失去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改革開放全面打開了人的自由發(fā)展空間,賦予了個體追求自身幸福的多元維度,,從而拓展了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空間,,實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偉大變革。
猶記1984年,,55位廠長《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書登上《福建日報》,,成就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段佳話。30年后,,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企業(yè)家回信提到此事,,強調“各級政府正在加快轉變職能、大力簡政放權,,目的之一就是讓市場更好發(fā)力,,讓企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源泉更加充分涌流,這是又一次重要的‘松綁’放權,,也是企業(yè)家更好發(fā)揮智慧力量的歷史新機遇”,。
40年改革開放,為人的自由流動架設起一座座“立交橋”,。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累計已有2.28億人報名參加高考。無數人通過這場改變命運的考試,,走入大學的知識殿堂,,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今年,,285萬人報考研究生入學考試,,比上年多出47萬人。調查顯示,,10年前,,中國每送出3人留學,只能迎回1人,;現在,,八成留學人員選擇回國。人才向上,、人才回流,,正因改革開放時代是重視人才的時代,,改革開放的中國是富有活力的熱土。在這里,,無論是辭職下海還是打工創(chuàng)業(yè),,人的價值越來越被尊重,人的潛能日益得到釋放,,人的未來蘊藏著無限可能,。
40年改革開放,為“體制內”工作者重新定義了價值,。今天坐在寫字樓里的央企員工很難想象,,改革開放之初,國有企業(yè)“打醬油的錢不能打醋”,。在重慶,,某鋼鐵企業(yè)使用的一套設備還是洋務運動時期的,能耗極大,;只要改進一下動力系統(tǒng),,兩年的能耗節(jié)約就能收回相關投資。1986年,,沈陽防爆器械廠宣告破產,,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產的國有企業(yè)。此后,,從注重利潤,、改善經營,到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再到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職工的創(chuàng)造力和實干潛力被激活,,不斷為中國經濟巨廈添磚加瓦。
40年改革開放,,為“企業(yè)家精神”打造了開闊的生長平臺,。我們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yè)座談會,,肯定民營經濟在創(chuàng)造中國經濟奇跡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強調支持民營企業(yè)發(fā)展并走向更加廣闊舞臺,。劉永好與新希望,,任正非與華為,,馬云與阿里巴巴,馬化騰與騰訊,,李書福與吉利……以改革開放為宏闊背景,,不勝枚舉的成功故事震撼心靈,激勵著年輕人朝著夢想勇敢進發(fā),。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家,;去年亞洲新增的18家獨角獸公司,,中國就占據了15家。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有位外國記者用一個詞來概括他眼里中國40年的變遷,那就是“選擇”,。改革開放,,給無數人帶來選擇的機會,可以見識更廣闊的天地,、成就更豐富的人生,、擁抱更美好的未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億萬中國人在更大的舞臺上,實現自己的夢想,。
2018年10月,,在深圳參觀“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從今天到未來,,我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將進一步打開每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成長空間,、發(fā)展空間、精神空間,、夢想空間,。
(八)“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1981年,,受到改革春風感染的詞作家陳曉光,一揮而就寫下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感受,。
歲月不老,初心不變,。今天,,我們推開新時代的大門,回望40年波瀾壯闊的歷程,,正是要為每個人開啟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歷史新起點上,這是一個政黨充滿自信的宣示和承諾,,也是一個民族面向未來的信心和決心,。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讓我們共同攜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用近14億人的激情,、夢想和奮斗點亮中華民族的歷史星空,,為中國鍛造新的輝煌,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改革開放天地寬,,改革四十正青春。
(載12月17日《人民日報》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