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現象”探秘——屏南雙溪安泰藝術城“公益藝術教育中心”走訪記
雙溪“安泰藝術城”內的部分泥塑作品,。
林正碌老師在和學員們一起探討、欣賞油畫作品,。
寧德網消息(記者 林強 通訊員 張川閩 文/圖)這段時間來屏南縣雙溪古鎮(zhèn)可謂熱鬧異常,,因為每天都有好幾百個學油畫的男女老少吃住在這里,他們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是慕名雙溪這個山清水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是慕名這里有高水平專業(yè)油畫教學的老師?還是被這里不要學費,,也不要油彩,、畫筆、畫板等材料費的公益性教學方式所吸引,?因為來學油畫的,、自駕游的、旅游度假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最近有人把這里稱為“雙溪現象”,。
熱鬧的雙溪古鎮(zhèn)
有千年文化歷史的雙溪古鎮(zhèn),四面環(huán)山,、空氣清新,,交通便捷,從白水洋景區(qū)過來只有三四公里,。
8月6日上午,,記者專程來到雙溪古鎮(zhèn)走訪。只見鎮(zhèn)中心一條長長的街道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不少是操外地口音的,。街道兩旁都進行過立面裝修,旅社,、酒店的招牌林立,,而且都像過大年掛著燈籠和彩帶。還有賣當地土特產和旅游紀念品的商鋪也不少,,讓人仿佛感到附近就有一個大景區(qū),。
我們走到“安泰藝術城”前,,看到了一個竟然有足球場那么大的停車場,里面停著不少掛著全國各地車牌的小車,。這個“安泰藝術城”實際上是一個新建成的住宅小區(qū),,因大部分都沒有賣出去,去年雙溪鎮(zhèn)政府將其一二層(有2000多平方米)全部租下來,,作為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基地,。整個小區(qū)外部立面也重新裝修,清一色的流線型馬頭墻,,黛灰色線條,,古色古香。目前是免費提供給“公益藝術教育中心”作為油畫教學場所,。
上午9時許,,學畫的人陸陸續(xù)續(xù)進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年紀大的有七八十歲,小的只有五六歲,。他們中間有一家子的,,也有母子、父子或姐妹等一起來的,。不少人是游玩過白水洋,、鴛鴦溪后,又慕名到雙溪來學畫的,,少則幾天,,多則數月。
我們遇到了一位來自大慶油田的老人,,他在二樓油畫室找到了在這里教學的林正碌老師,。他說自己今年已經78歲了,走了兩天的路程昨晚才到雙溪,,早上進來向林老師報名學油畫,。他說他女兒已經在這里十幾天了,她把自己學畫的收獲和這里的一切告訴他后,,他也動心了……這里有很多很多這一類的故事,。
在“安泰藝術城”附近的旅館、飯店,,你可以聽到“來畫畫的嗎,?”“住多少天,畫友可以優(yōu)惠的”“我們感激林老師”之類的話語。
林正碌老師印象
記者在二樓一間畫室里見到正在忙碌的林正碌老師,。林老師莆田口音,偏瘦一點的身材,,還不到45歲的人感覺他已經歷過無數的生活履歷,。
據了解他的人生也是大起大落。從2002年開始進入工藝商品化市場后,,他是當時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領軍人物之一,。從毛頭小子到富商,到受騙破產,;再到爬起來,,又到再破產,他看淡了商賈,,他說:“人生磕磕絆絆,、修修補補才是真實的,只有這樣你的生命就飽滿了,。”
2008年開始他棄商從畫,,并進入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他說,,畫畫的歸宿是鍛煉人的平面歸納能力,。通過繪畫藝術,可實現個性獨立和人格的完善,,提升人文情懷和創(chuàng)造力,。他還潛心研究心理學和方法論,他撰寫的《數性宇宙論》一書,,開篇就是人的心理學,。他說,每個人都具備成為藝術家的能力,,所以他提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言論,,目前正在他的教學實踐中“驗證”著。
每天下午,,林老師都會在現場對學員進行教學評講(騰訊網也每天給他1個小時的現場直播),。他說:“我們不是練習畫畫,從拿起畫筆開始,,就要進入創(chuàng)造作品狀態(tài)中,,要問自己:我為什么畫它?我該如何去畫它,?怎么畫更能夠表達我的畫,?”他要求學員不要去臨摹,不對著照片畫,,不以像不像為標準,;要用眼睛,、用心去觀察,去理解,、去歸納這個世界,。
對小孩來學畫,林老師對家長們說:“小孩是不用教的,,備好材料,,讓他自由揮灑,一教就可能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孩子還沒有建立起獨立觀察習慣的時候,,他可以按自己的感覺去做,他在玩色彩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觀察思考中,。”
他說,,有一位來自香港的小朋友,他的畫作是彩虹,、花草,、樹木,像這類作品是一種我們缺乏對藝術教育的理解,,實際上這種畫法是千篇一律的,。但當你(普遍教學)一定要規(guī)定他樹要這么畫、天要那么畫時,,他不但沒有去理解這個世界,,而且這個時候他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去理解歸納了,更多是在看老師是不是給他鼓勵,、肯定,、鼓掌,老師說好他就開心,。因為他們對物質的生命體驗是蒼白的,,所以需要的是讓他們獨立的、自主的去理解和歸納,。
針對學員創(chuàng)作的每一幅作品,,他從來不是在指點和評判,而是在一起探討,、欣賞,。他要求學員要在自己的畫上簽上名,他說簽名是自我尊重的開始,,而且要掛起來,,因為這是在向世人宣示:“這是我的!我擔當!”的意思,。
他用“方法論”教學
在現場,,記者看林老師大多是用他的“方法論”在教學——
“在作品當中不是要你追求畫得多細多像,而是要讓它表達得是否摯誠,、是否有特殊的感受,,這是最重要的。作品的品質跟它某個地方畫得細不細沒有多大關系,。”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也一樣,沒有誰比誰更了不起,。不要因為一幅畫中它是花朵你多摳它幾筆,,它是綠葉你就匆匆?guī)坠P了事,因為它們是共同構成一個畫面的,。只要是我們選擇放在畫面里的東西,,哪怕是一粒塵埃,都要慎重地公平地去對待,,也因為這樣才會打動別人,。”
“當你對每一個顏色嘗試著去調的時候,你的視覺就開始飽滿了,。所以調色的過程從來不會是錯誤的過程,,不管你怎么調,你多調一次你的感受就多飽滿一次,。如果一個小孩這么投入地調色畫畫,,他永遠不存在浪費。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大人要記住,,維護一種投入地工作下的材料的供應,,它不叫浪費。
“在創(chuàng)作時,,你的心情不能游離于畫作之外,。畫畫跟用什么筆沒有關系,其實是跟人的理解有關,。當你想畫的時候,,盡管這個世界沒有筆,你也可以用手指頭畫,,沒有手指頭你用腳也可以畫出來,。人在沒有筆的時候都可以表達,所以我們不能被工具所束縛,。就像我們讀書一樣,,不是你買了多少書放在枕頭上你就可以長知識。工具也一樣,是我們人在駕馭工具,,不是工具在限制人,。”
他時不時會冒出一些頗有哲理的話來——
“你下的每一筆,都是你的選擇,。人生也一樣,,為什么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都不好好選擇呢?如果你將就了,,你就得到一個將就的人生,。”
“只要有明暗交替的地方,都有‘微弱偏亮’,。光學原理是畫畫最基本的原理,,是客觀原理,其他都是主觀的,。”
“藝術人生遠比藝術作品有價值,。作畫是感性與理性的關系。感性只有在大量的理性做基礎才能真正打動人,。更寶貴更無價的,,是對生命的自珍,是最直接,、最基礎的人文價值的體現,。勇敢地、獨立地去畫你的畫,,去實現你的夢想吧,!”
采訪手記
“雙溪現象”實際上就是林正碌公益性藝術教學引起的轟動效應。每天都有大幾百號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內外的“好奇者”,,主要是慕名林老師這種“神奇”的教學方式和成效而來,。于是“屏南縣雙溪鎮(zhèn)”這個山區(qū)小鎮(zhèn)的地址,在學畫者的微信里相互轉告著,,也轉告著這里還有“天下絕景,、宇宙之迷”的白水洋和鴛鴦溪景區(qū);轉告著雙溪這個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的芳容,。林正碌老師在雙溪一年多來,他說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確實在很多門外漢身上得到印證,。但愿有更多的人來雙溪學畫,;但愿“雙溪現象”還在繼續(xù)發(fā)酵著……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