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嶼六絕/唐 頤
竹江島鳥瞰 張恒鋒 攝
竹江俗稱竹嶼,。我更喜歡它的俗稱,聞其名便知是一座島嶼,。稱竹江,,名不符實,,分明是一座島嶼,四面環(huán)海,,何江之有?
戊戌清明季節(jié),,初訪慕名已久小島,所見所聞,,驚艷竹嶼六絕,,頓覺相見恨晚,。
一絕虎島與浮島
一座島嶼,生長在東吾洋西北海面,,不足0.2平方公里,,形狀如一只臥虎。從一張航拍圖上看,,高昂的虎頭,、敦實的虎背、渾圓的虎臀皆可尋覓,,退潮后的弧形沙堤便是一條孔武有力的虎尾,。據(jù)說從東吾洋西岸目蓮寺的山上觀看,竹嶼島酷似一只猛虎,,忠誠值守著煙波浩渺的東吾洋,。
虎頭崗海拔最高,48米,,如今成了攝影愛好者的一處黃金寶地,。東方日出,西方落日,,朝霞晚霞,,潮漲潮落,潮漲舟楫,,潮落灘涂,,耕海耘灘,彩色家園,,皆可一覽無遺,,沁人心脾。
臥在海面的虎島,,任憑颶風狂浪,,總是巋然不動,沉浮自如,,即使海邊頂風沐浪的石厝,、街道、碼頭,,也從未受損,,堪稱奇絕,于是又有“浮島”之稱,。當?shù)嘏笥言?,浮島的島基是由貝類海洋生物殘軀沉積而成的,碳化了的海生物,,既堅硬,,又有縫隙,,像是一塊大海綿,自然是遇大水膨脹,,水退則壓縮,,這聽起來似乎也很有科學依據(jù)。
汐路橋 徐龍近 攝
海上田園 王龍華 攝
二絕天下海埕第一橋
每當退潮時,,在竹嶼蒼茫的灘涂上,,就會出現(xiàn)一條路橋;漲潮后,,路橋淹沒于浩蕩海水之下,。于是,這條長達3651米,,中國獨一無二的路橋,,被命名為“汐路橋”,名副其實也,。從此,,大自然準時的潮汐,每天總有兩個時段讓虎島變成半島,。
200多年前的竹嶼人,,究竟誰是創(chuàng)意者、設(shè)計師,、出資人,,又有多少能工巧匠,一起完成了這項國寶級的工程,。如今,查閱地方史料,,只知是清乾隆年間由鄉(xiāng)紳鄭繡軒倡建,,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鄭啟昂耗巨資建三年而成,。至于那些堪稱大國工匠的功臣們,,已成為無名英雄。
據(jù)說,,龐大工程施工,,先往淤泥中打下密集的松木樁,再橫鋪松木條,,松木條之上用條石壘砌,,必須橫豎三層,最后用一米長的條石一塊緊挨一塊鋪設(shè)路面,,路面也就1米寬,,但有些路段寬達1.8米,,便于挑重擔者迎面相過。途中6座橋,,則采用石拱橋工藝建造,,橋孔可行舟。汐路橋所用條石,,為花崗巖,,皆采自當年寧德一座石礦。
不走汐路橋,,不算到竹嶼,。那日午后,水落石(橋)出,,我們一行文友10余人,,魚貫而行,踏上汐路橋,。
這是一趟絕無僅有的徒步體驗,。
春雨欲來,烏云壓海,,海天一色,,涼風拂面,放眼而望,,灰濛濛的灘涂遼闊無涯,,近觀灘涂表面油亮光滑,似乎新抹上一層油,。汐路橋蜿蜒至天邊,,剛剛露出海面的條石粘附著一層薄薄淤泥,管護人員還來不及沖洗,,我們太性急了,。
踏石而行,忽然感覺有點像行走在林區(qū)小鐵路的枕木上,,只是條石枕木貌似平整,,其實崎嶇不平。附生著貝殼和藻類的條石,,斑駁滄桑,,尚且滑膩,行走必須小心翼翼,,把握重心,,步步為營,否則,,一失足跌入灘涂,,成泥猴也,。
汐路橋忽然鉆入“竹林”中,普普通通的毛竹林立海上,,間距相等,,便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陣勢,猶如列隊齊整,、集結(jié)待命的集團軍,。原來竹林是竹嶼人耕耘灘涂工具,上端相系繩索,,將新采摘的海帶逐條掛上,,便是一個大曬場。到那時節(jié),,迎風飄揚的海帶,,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在油光發(fā)亮的灘涂上,,成了一道道攝影愛好者的新風景,。
汐路橋盡頭是小馬村,登上海堤,,遠眺竹嶼,,茫茫灘涂與小島連成一片。忽然想起一個故事,,不禁笑出聲來:相傳許多年前,,長江三峽有一批移民安置閩東沿海,當晚來到新居,,只見門口一片汪洋大海,,風光如畫,移民甚感欣慰,。不料次日清晨,,移民奔走相告,大呼:我們上當了!昨晚一湖好水,,全無蹤影,只剩下一片爛泥灘……
又說這個故事是三峽人調(diào)侃自己而杜撰的,。
阿婆走水 柳明格 攝
三絕阿婆走水
約1000戶,、4000人口的竹嶼島,人均島嶼國土面積不足一分地,,島上無田可耕,,無山可墾。但他們又是富有的,,有著海域面積24500多畝,,人均6畝多,。一個純粹的耕海牧灘的島嶼。
因此,,這里媽祖信仰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十分自然,因為神明一喜,,海產(chǎn)豐盈,;媽祖巡安,百姓平安,。島上有兩座天后宮,,前澳天后宮始建于南宋慶元年間,屬省級文保單位,。每年農(nóng)歷三月,,祭祀媽祖活動是竹嶼最為熱鬧的民俗節(jié)日,清朝就有詩人歌詠:“一年繁華景,,盡在三月天,。”
“阿婆走水”儀式獨具特色。竹嶼人稱媽祖為“阿婆”,,多了幾分親近感,。到了農(nóng)歷三月廿五、廿六兩天,,待潮水初漲,,16名壯丁抬著媽祖神輿沿街巡行,前有銅鑼,、令旗,、龍傘、銜牌,,鼓樂齊鳴,,后隨信眾香客,熱鬧非凡,。行至海灘上,,只聽三聲銃響,壯丁們口喊號子,,抬著神輿疾步如飛,,向海灘淺水處奔去,濺起層層浪花,。此時,,岸上觀眾齊聲喝彩,喝彩聲愈高,轎夫們踩水愈歡,,濺起的浪花愈高,。而后,將神輿抬高又放下,,放下又抬高,,如此反復(fù),蘸水36次,,也可12次,,謂之“安瀾”,年年月月風平浪靜,。
“阿婆走水”民俗活動,,在竹嶼有600多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民俗活動越辦越紅火,,這是因為竹嶼人從脫貧到小康,又直奔富裕大道,,生活越過越紅火,。近10多年,竹嶼人在縣城購置商品房就達1000套,,95%以上的小島人在縣城有房產(chǎn),。
四絕竹蠣始祖地
海蠣是一道普遍受人歡迎的海鮮美味,“霞浦海蠣”聲名遠揚,,論首功應(yīng)歸于竹嶼,,因為竹嶼是竹蠣的始祖地。
先前,,海蠣的養(yǎng)殖是撈取深海牡蠣之殼,,布于灘涂之中,待蠣殼生蠣,,循環(huán)反復(fù),,但產(chǎn)量低,而且鮮美的海蠣往往成為魚蟹盤中餐,。島民便用石塊圈圍和竹子圍插養(yǎng)殖區(qū)域,,以期防護之用。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竹子附生出成串海蠣,,比蠣殼生蠣更好,幾番試驗,,逐步總結(jié)出用三尺竹竿插入灘涂的養(yǎng)殖方法,故名“竹蠣”。
實踐出真知,,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動力,,但往往離不開專家和有識之士的推動。插竹養(yǎng)蠣技藝能載入史冊,,代代相傳,,得益于竹嶼鄭氏子孫。明嘉靖年間,,辛卯舉人,、江西都昌縣令、誥贈奉直大夫鄭洪圖,,總結(jié)撰寫了《蠣蜅考》,,對插竹養(yǎng)蠣發(fā)明過程與養(yǎng)殖技藝,進行了詳細記述與論證,?!断犕椏肌烦蔀橹袊谝槐局裣狆B(yǎng)殖專著。
相傳竹嶼的得名,,最早是因為島嶼盛產(chǎn)竹子,,現(xiàn)在看來,插竹養(yǎng)蠣是竹嶼的專利,,竹嶼是竹蠣的始祖之地,,同樣一個“竹”字,不僅標志著竹嶼名稱的自然生態(tài)含義,,還賦予中國海洋養(yǎng)殖史上的厚重文化,,內(nèi)容何其豐富。
直到今天,,竹嶼村的海蠣養(yǎng)殖面積之大和產(chǎn)量之高,,還是保持著霞浦沿海所有漁村中的兩個之最。每家每戶,,僅此一項年收入,,少的幾萬元,多的10多萬元,。
竹嶼現(xiàn)在還保存著清明海蠣祭祖和海蠣宴的傳統(tǒng)習俗與飲食文化,。那天午餐,主人安排我們在前澳天后宮,,與參加祭祀媽祖的群眾一道,,品嘗了當?shù)夭簧俸ur,文友們對海蠣煎尤是贊不絕口,。
寫到海蠣,,我想起一位小時候生活在竹嶼的文友,,她回憶“時光深處海腥味芬芳縈繞”,描述的兩處細節(jié)好生讓人羨慕嫉妒,,一處寫她小時候,,外婆家老是炸“蒲蠣包”,一塊塊比碗還大,,切成4份,,一頓吃不完,下頓再吃,,讓她一上飯桌,,看到“蒲蠣包”就想哭,實在吃膩了,。還有一處寫到,,外婆經(jīng)常幫工開海蠣,肥胖的海蠣肉里偶有寄生的小小螃蟹,,只有黃豆般大小,,生吃清甜美味,外婆總是用小酒盅裝著留她享用,,那是兒時最甘美的零食,。
“蒲蠣包”又讓我聯(lián)想起平潭島一位同學,前幾年他在平潭與我一起享用一道美食,、價格不菲的爆炒海螺肉,,他不吃,說上世紀60年代初經(jīng)濟困難,,家中早餐連地瓜粥都喝不上,,只能以海螺肉充饑,清水煮熟蘸著粗鹽巴吃,,那東西海腥味特大,,留在嘴里久久難以消除,到了學校同學們嫌棄,,都不愿意和他講話,,令他十分自卑。
原來局外人羨慕嫉妒就像海腥味一樣難以消除,,因為總是體會不到“各有各的難處”哲理深刻,。至于蠣肉中小小螃蟹的美味,確實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令人想起一句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嘗一嘗。
海蠣養(yǎng)殖 徐龍近 攝
五絕鑼鼓二井
島中有二井,,位于學堂宮附近,,兩井并排,,相距才1.5米,久旱不涸,,分別稱上井,、下井。奇特的是,,扔一塊石頭進去,上井響鑼聲,,下井響鼓聲,。
相傳早年間,鄭氏家族建了新屋,,花重金請來師傅勘探水源,,選準方位鑿井。鑿到10米左右,,仍不見水源,,大家都很失望,探井師傅于心不甘,,夜宿井底,,忽聞水聲,一面響“哐”,,另一面響“咚”,,大喜,次日接著鑿,,終于出水,。師傅干脆在相距1.5米處再鑿一井。兩井出水后,,只要往井里扔一塊石頭,,或者遇到下雨天,便會分別發(fā)出“哐”聲與“咚”聲,,從此鑼鼓井遠近聞名,。
兩井之水雖清澈,但含堿量高,,有苦澀味,,不宜長期飲用與洗漱。霞浦民間形容人脾氣臭就拿竹嶼人說事,,即“竹嶼人,,咸水洗臉。”寓意咸水洗臉,,脾性臭硬,。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從大陸引水上島,竹嶼人才充分享用了淡水帶來的便利與歡樂,。之后,,鑼鼓兩井成了純粹的文物,加上井蓋予以保護,。
六絕海捕馬鮫魚
福建有俗語:“山上麂鹿麞,,海里馬鮫鯧。”說的是山珍與海珍,。上世紀70年代,,我在福安一家工廠當工人,廠領(lǐng)導(dǎo)英明,,竟用金工車間的下腳料鐵屑,,向霞浦一家“社辦”企業(yè)換來一卡車馬鮫魚,職工人手一份,。也是霞浦工友,,教大家做馬鮫魚燜米湯飯,那獨特的海腥味芬芳縈繞,,也在我的時光深處,。
據(jù)說福建沿海能掌握捕馬鮫魚獨門絕活的只有竹嶼人,這門技藝自南宋起傳承了800年,。直至上世紀70年代,,每年小滿季節(jié),馬鮫魚還是成群結(jié)隊游入官井洋產(chǎn)卵,,至小暑返回大洋,。這期間,竹嶼有50多艘海捕船,,帶著自制的馬鮫流刺網(wǎng),,每船用網(wǎng)約50張。船隊與每船有總指揮和黨年(船長),,管理嚴格,,分工明確。出海前必須舉行隆重儀式,,充滿神秘色彩,。那時節(jié),沙江人捕金光燦燦黃瓜魚,,竹嶼人捕銀光閃閃馬鮫魚,,各有所長,沿海一帶就有了“金沙江,、銀竹嶼”的俗稱,。
漁汛初至,,先在靠近官井洋的洋頭里(屬東吾洋海域)試捕三五日。每日夜出晨歸,,歸來泊船碼頭,,邀請男童上船共享“洋頭里馬鮫飯”,以慶初戰(zhàn)告捷,,以祈大獲豐收,。這項習俗明顯歧視女性,所以那位文友至今耿耿于懷,,但她承認人生值得記憶的一個收獲:自己最初的性別意識,,始于沒吃上“洋頭里馬鮫飯”。
因為有的馬鮫魚還沒來得及產(chǎn)卵就被捕,,那一串串大得出奇的卵,便被取出壓扁腌制風干,,成了獨特的一道咸菜,。我當年在工廠回家探親,帶回馬鮫魚卵和蟹腳(腌制的梭子蟹大腳,,比整只腌蟹便宜),,父母親大為贊賞,說這是當家的旱菜(可保存久),。只是魚卵不宜給孩童吃,,因為民間有個說法,孩童吃魚卵須一粒粒數(shù)著吃,,若囫圇吞棗,,日后上學,算術(shù)課讀不好,。
上世紀80年代之后,,官井洋馬鮫魚漸少,竹嶼的海捕馬鮫魚技藝,,也成為絕響,。
此番竹嶼之行,當?shù)嘏笥迅嬖V我,,隨著竹嶼旅游設(shè)施的完善,,得天獨厚的灘涂攝影基地,將成為新一絕,。
責任編輯: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