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它,,見證歷史變遷,,沉淀歲月風華
寧德網
大夢蕉城消息 這里的空氣迷漫著尚書故里文化的氣息,,每一個來到這里的旅人,與其說是為了觀賞景觀,,不如說是抱著對林聰事跡的好奇之心,,或是懷著對這位明代尚書的敬仰之情,。
冠英坊,這座為進士林聰所立的牌坊,,時隔數(shù)百年依然作為尚書故里的一張名片,,承載著歲月的洗禮,見證著尚書故里的滄海變化,。牌坊,,在古時是用作“里坊制”的里坊大門,多用木材建造,。到了元明時期“旌表建坊”成為制度,,牌坊的原始功能也發(fā)生變化,逐漸演變成為獨立式的紀念性建筑,,用材也由木向石過渡,。明代統(tǒng)治階級強化宗法意識,使紀念性牌坊得到很大的發(fā)展,,自明中葉起,,全國各地普遍興建功德坊等各種牌坊。至清朝,,立牌坊不但沒有廢止,反而更受尊崇,。
時過境遷,,而今牌坊舊跡絕多零落。在寥寥數(shù)座古牌坊中,,這座立于七都前林林氏祖廳門首的“冠英”石坊,,作為官位政績與科舉成就的“功德坊”(合用牌坊),可謂獨樹一幟,。
冠英坊,,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毀于倭亂,,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破四舊”而被拆卸,,1990年修復,,2011年12月重修。采用陽山石和青石造成,,二柱,,單間,三樓,,通面闊4.15米,,高5米,,坐西南向東北?;ㄨ视泻@顺柕耧?,定盤枋上中樓下正中立坊匾,匾上豎刻“冠英坊”三字,,坊匾下橫刻“翰林少保”四字正書,,“內閣門生王錫爵敬題”,背面橫刻“奕世解魁”四字正書,,“參政游樸書”,,三處題刻均為楷書。兩柱內側面陰刻有:“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的聯(lián)句,,落款“都御史郁題”。
所謂“冠英”,,取的是“以冠儒英”之意——林聰于明正統(tǒng)四年(公元1439年)會試中式二甲第十八名(殿試第十九名)進士,,世稱“會魁”,亦可用“冠英”稱之,。而“翰林少保”中“翰林”二字,,是為表彰翰林院庶吉士林文迪(林聰侄孫),而“少保”二字,,自然是彰顯生前被封“太子少保”的林聰了,,這是“宮保”之銜。所謂“奕世”,,即是一代接一代(一般指歷三世,,至少父子二代)之意,即從林觀至林文迪祖孫四代連續(xù)舉魁,??梢姡叭私⑦@類牌坊,,其目的就是榮耀宗祖,,也是為了掖導后學,鼓勵他們讀書仕進,。
冠英坊大梁上用浮雕雕刻“雙獅戲球”圖案,,生動細膩,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絳環(huán)板、正樓邊牌正背面,,乃至飛檐,、瓦當,、坐斗等均刻成“雙鹿有情”、“松鶴長青”高淺浮雕等圖案,,形象各自生動,、有趣。
整座雕琢得精細優(yōu)美的石牌坊,,為研究當?shù)毓糯ㄖ肮糯耖g石刻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座僅僅二柱三樓單開間的小牌樓,在風吹雨打中端看歷史近六百年,。作為保留十分完整的一處華瞻而美意的街頭裝飾建筑文物,,作為“科甲”與“名宦”合而為一而少有的“功德坊”遺存之一,冠英坊無疑十分寶貴,。而今,,“冠英”石牌坊、“都憲”木牌坊雙璧聯(lián)輝,,堪稱寧德的一道風景,。■大夢蕉城
■新聞鏈接>>>
重建后的“冠英坊”怎么變成了“合用坊”,?
原來明朝時,,卓浦村(即今七都所在地)僅東山——前林地不但有“冠英坊”,還有“特贈坊”(為林聰祖父,、特贈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光祖立),、“傳桂坊”(為林聰侄兒、舉人林著立),、“都憲坊”(木牌坊,為紀念林聰任都察院都御史立),、“亞魁方”(為林聰父,、亞魁林觀立)、“解元坊”(為林聰侄孫,、解元林文迪立)等等,,遺憾的是以上諸坊皆毀于嘉靖倭亂,早已不復存在,。
迄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前林林氏裔孫始重建“都憲”木坊;到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那時,,族人已無力全部重建上述各坊,故而只將有科甲的祖孫四代(即自林著至林文迪)合建一坊,,仍沿用“冠英”坊名并綴以字板題詞,,以涵蓋全部,,一坊多用。自此“冠英石坊”遂成“合用坊”,。它重新矗立于“都憲”木牌坊之前,,以此共同彰顯前林一族之甲第連蟬與其標示“宮保”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