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望 林耀琳|福安民間七夕供奉乞巧茶
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七夕節(jié),,又名“雙七節(jié)” “乞巧節(jié)”“少女節(jié)”“香橋會”和“七姐誕”,源起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傳說玉帝的第七個女兒織女,,心靈手巧,善織,,令人羨慕不已,。因此,人間女子拜祭她,,祈求智慧,、靈巧和幸福。千百年來,,我國各地的民眾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都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成為今日的七夕乞巧民間信仰,。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舊時過七巧節(jié)是非常熱鬧的,,唐宋詩詞中也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詠:“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jīng)久不衰,,代代延續(xù),。宋人劉克莊曾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浫酥厍上?,燈光到天明。”民間七夕很重乞巧,,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等,,但也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吃巧果,,喝巧茶。在福建,,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
福安民間有七月七炒豆,、七夕供奉乞巧茶習俗。七夕供奉乞巧茶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年夏天,,降了天火,地下水斷源,,畬族鄉(xiāng)親只好飲用濁水,,結果個個上吐下瀉,釀成一場病災,。有一個叫白丫頭的娘子,,為了救活病人,四處尋醫(yī)問藥,。有人對她說:“這種病除非向皇帝伯求救 ,,別無良方。”白丫頭聽了,,說:“山高皇帝遠,,到哪里去尋皇帝伯呢?天下這么闊,,難道就沒有一樣救人的藥嗎,?”她頭戴斗笠,腳穿草鞋,,出門尋方問藥去了,。來到一座山峰上,,忽然發(fā)現(xiàn)崖壁上有一棵綠蔥蔥的大樹,隨風刮來了陣陣的奇香,。她好奇地爬上崖去,,摘下一葉湊近鼻子嗅了一嗅,好清香啊!拿它銜到嘴里,,片刻生津回甘,。她心想:這樹葉說不定可以醫(yī)病呢。于是,,攀上樹去采了一斗笠窩葉子帶回家里,。她先拿幾片放到鍋里煮了,舀點汁嘗了嘗,,開頭覺得有些苦澀,,過了片刻,嘴里便慢慢轉(zhuǎn)甜,,香氣直透心脾,,心中的煩燥消失了。接著她又用它泡了一碗湯,,加上幾片生姜,,讓她正在生病的家人喝下。第二天,,她家人腹瀉就止住了,。大家都來向她求藥,她就把采回來的樹葉散發(fā)給大家,,眾人也用它治好了病,。畬家人覺得這樹是寶,就把它保護了下來,。后來知道它是茶樹,,就叫白丫頭茶。畬家人為了感謝白丫頭茶的救命之恩,,不讓它絕代,,就趕到原地折下茶樹的兩枝條插到自己的家門口。這兩支插條經(jīng)過高山云霧雨露百十年養(yǎng)育,,慢慢地長成二丈多高的大茶樹。人們說,,畬族的白丫頭茶,,就是現(xiàn)今福安大白茶的老祖宗。畬族高山村,,是白丫頭的娘家,,至今還留存著兩棵要用梯子才能采得到的茶樹,。
中國古代講究茶禮,訂情要有“下茶”禮,,結婚要有定茶禮,,洞房要同飲一杯茶,稱之為合茶,。男女共注一杯茶,,寓意將風雨同舟,同甘共苦,。七夕鵲橋,以茶為媒,,亦是純樸、溫柔與浪漫結合,,又是“拜織女”“拜茶女”的蘭夜,。女眷們約好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到主辦的家里來聚會舉行儀式,,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也會有鮮花幾朵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許多待嫁的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七夕茶語:愛情如茶,愛上才識茶滋味。隨著時間的演變,,七夕現(xiàn)已成為中國情人節(jié),。
責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