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記憶
□ 阮以敏
中國幾乎所有的節(jié)日都與吃有關,大概是因為幾千年來生活貧困、物資匱乏所致,。以往,,人們總在等待著一個又一個節(jié)日,能夠一飽口福,。除夕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吃湯圓,,立夏吃紅糟肉,端午吃粽子,。“七夕”比較浪漫,,吃點水果,仰望星空,,看牛郎織女相會,,偷聽他們竊竊私語。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吃月餅,,九九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喝菊花茶。即便是清明節(jié),,掃墓祭祀,,攜帶酒食果品等食物,叩頭行禮祭拜之后,,也是吃掉酒食才打道回府,。
小時候,鄰村亭下山有個乞食嫲(乞丐婆),,大概五六十歲樣子,,在當時而言,,算是比較老了,過去人到50歲,,都稱“上壽”了,,大家都叫她“嫩花姆”,經常到我們村乞討,。老人家雖然頭發(fā)有點蓬松雜亂,,縫補的衣服倒是干凈,提著個竹籃子,,走路很慢,,言語不多??吹叫『⒆?,她也會拿出籃子里討來的食物,微笑著給他們吃,,但小孩子們總是一哄而散,,嫌臟。她到我家時,,母親總會抓上兩把番薯米給她,,那時候大家都沒有錢,一分兩分都是金貴,,給的都是吃的,,有生的,也有熟的,。當然,,也有人遠遠看見她來,就把大門關上,,住大棟厝的,,就把廚房門關起來。但她不慍也不惱,,換一家上門,,富有同情心的人還是多。討滿一籃子糧食和蔬菜后,,她便返回,,一個人可以吃上三兩天,然后爬上山頭再沿漈下路下山來乞討,。
每年端午節(jié)的時候,,母親總會問:“嫩花姆來了嗎?”母親除了準備幾個粽子給她,,還準備好一大串粽子與她交換,。在農村老家,,有“七主(戶)米,千家粽”之說,,屬于舊時封建迷信產物,。認為吃了“七主(戶)米,千家粽”可以消災免難,,保佑平安。比如走在路上,,小鳥糞便恰好落到頭上身上,,預示著有災禍,趕緊要去討“七主(戶)米”,,就是到七戶人家各討一撮米,,回來煮粥吃,這樣就沒有災禍了,。至于“千家粽”,,也只是泛指這些粽子來自各家各戶。母親當面算好自家一串粽子數(shù)量,,又從嫩花姆籃子里拿出等量粽子交換,,寄望給我們兄弟姐妹們吃了運氣好,平平安安,。
最高興的是,,母親煮熟了鴨蛋,用紅紙泡水,,給鴨蛋上色,,裝在紅線編織的網狀蛋兜里,可以提著招搖,,也可以掛在脖子上顯擺,。家境好的,是編織兩個網兜連在一起,,裝上兩個鴨蛋,,讓我們好生羨慕。大家都舍不得吃了,,以至于玩了幾天鴨蛋都臭了,。有時候不小心,壓扁了,,會心疼不已,,只好等明年端午節(jié)了。
作為山村教師的父親,,每年端午節(jié)都會收到很多村民,、家長送的粽子,、紅蛋,吃不完要用擔子挑回來,,我們又可以大飽口福,。但他又會買很多的本子和鉛筆帶到學校,回送給學生,。
在我們山村,,沒有大而長的河流,從來沒有見過端午節(jié)現(xiàn)場龍舟賽,,以至于一直對此念念不忘,。后來特意去水口、平湖看龍舟賽,,但已經沒有了兒時想象中的那種感覺,,雖然場面熱烈,選手們奮勇爭先,,觀眾們搖旗吶喊,。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