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印記
孔氏家廟的孔子像和匾額 徐龍近 攝
孔氏家廟 徐龍近 攝
陳雪蘭
“北有山東曲阜,南有福建西昆”,。不說遠在山東的曲阜,,就連在“家門口”的西昆也是幾次過而不入,一直是個憾事。一個雨后的清晨,朋友誠邀,便欣然前往,。
西昆,因村東有三座山崗形象似獅,,得名獅崐,,后曾更名西坑。據(jù)《西昆孔氏家譜》記載,,孔子第六十四世孫孔尚榮,、孔尚志兄弟二人為躲避戰(zhàn)亂,從山東輾轉(zhuǎn)遷居福鼎西昆,,發(fā)展成當(dāng)?shù)赝?。村中現(xiàn)有孔、張,、陶,、蘭、雷等22姓,,但仍以孔姓為主,,是閩東典型的宗族型聚居村落,,號稱“江南孔裔第一村”。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初見西昆,頗有孟浩然筆下故人莊的味道,。綠樹婆娑,,青山環(huán)抱,晏溪淙淙,,西昆猶如一朵蓮花盛開在巨大的叢山峻嶺之中,,確是個“山環(huán)水包,負陰抱陽”的風(fēng)水勝境,!
許是剛下過雨的緣故,村莊更顯清麗淡雅,,開闊空曠,,極目遠望無半點塵埃浸染。白墻灰瓦,,仿古馬頭墻,,仿古木窗,幕墻彩繪清新復(fù)古,,給你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每座民居安于一隅,村人謙和,,安然不顯孤僻,。鵝卵石鋪就的小道,阡陌縱橫的田間地里,,行走其中,,山風(fēng)撫臉,在綠樹,、青山,、村舍的顧盼中,頓然生起“心遠地自偏”的心境,。
西昆有著濃厚的歷史色彩,,這里保留著清朝時期別具匠心的古代建筑,村中有宗祠,、古樹,、古厝、古墓,、古井等,,經(jīng)受千百年風(fēng)雨洗禮,,依然向人們展示了孔氏家族輝煌的文化魅力。那圓融的圍墻,,高聳的門楣,,斑駁的牌匾還有依稀可辨的楹聯(lián)字畫,即使是山間地頭的殘碑?dāng)鄩?,都深深烙上了孔家的胎記,,一扇扇古老的木門后面深藏著的是厚重的家族記憶和幾百年的故事傳奇。
乾隆年間,,西昆就建有4座孔氏古宅,,“孔氏家廟”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據(jù)說,,這孔氏祠堂的風(fēng)格和山東曲阜的家廟是一樣的,。天底下能享受“天子”規(guī)格的家廟,恐怕只有孔氏家族有這等榮耀了,。
孔氏家廟始建于清順治十年(1653年),,祠堂前方對著三座小山,左像公獅,,右像母獅,,中間一小獅,所謂“三獅朝一祠”了,?;鹧媸降拈T樓,御賜的紅色旗桿,,象鼻檐角,,精美絕倫的龍頭橫梁無不彰顯著“天縱之圣”的尊貴??邕M大門,,仰首便看見一塊乾隆欽賜的“至圣裔”金字牌匾,廳內(nèi)還有“文魁”“茲益恭”等牌匾,??鬃铀芟窬投俗诳讖R正廳中,長須及胸,,手持竹簡,,眼神謙仁,接受著后人的景仰,。每年的9月28日,,孔氏族人都要在家廟中舉行祭孔大典儀式,還有“圣人殯”等古老習(xí)俗也延續(xù)至今。這座家廟有著宗教般的莊嚴(yán),,它融入了孔氏族人幾百年的鄉(xiāng)愁和悲歡,。只可惜的是,家廟里的金匾已不是真跡,,廳堂內(nèi)柱子上的古老楹聯(lián)也早被鏟除,。
如果說孔氏家廟是孔氏千年脈絡(luò)的延續(xù),那孔氏總廳則是承載了一個家族的興衰的心路歷程,??资峡倧d門樓上“紫氣東來”刻字尚在,古厝的格局未變,,但殘缺的門墻和空落落的大堂滿是失落的痕跡,,那精致的隔扇門窗已是昨日黃花,庭院寂寞萋萋,,不知還能撐過幾度風(fēng)雨,。
“桑麻繡錯,甲弟云連,,戶曉弦歌,,恍聽魯堂之絲竹。俗敦禮讓,,猶瞻闕里,衣冠彬彬乎鄔魯之遺風(fēng),。”這是《西昆孔氏族譜》里對孔氏后裔遷入西昆后的描述,,看到今日之古厝在煙塵中香消玉殞,先人也只能空留一聲嘆息了,。想來世間萬物似乎都躲不過歲月的洗禮,!
西昆的古厝于無聲處訴說著孔氏的歷史,“走必循墻”“世篤二南”等院門上的楹聯(lián)字畫則處處閃耀著孔子的生活哲學(xué)和中庸思想,,每每讀此都能琢磨出一二為人處世之道,,在不顯山不露水間,讓你尋找到生活的智慧和本真的內(nèi)心,。
在西昆,,孔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建孔廟,、辦學(xué)堂,,繼承祖宗傳統(tǒng)。為傳家立世,,孔家世代提倡“崇儒重道,,好禮尚德,讀書明理,出孝入悌,,克己奉公”的家風(fēng),。早年,西昆的孔氏先祖創(chuàng)辦了福鼎最早的儒家書院,,分別是孔興圭創(chuàng)辦的大成書院和孔廣敷創(chuàng)辦的建平書院,,廣收四鄰八鄉(xiāng)的童子,傳承儒家風(fēng)范,??资系诹鷮O孔毓暉還在建平村里辟出一方水田,名曰“書燈田”,,收入專供老師和學(xué)生書籍和燈油用,。一方水田,兩座書院,,“旗桿里”這個“鄉(xiāng)環(huán)福地”先后三代陸續(xù)走出了五位歷史文化名人,,是享譽閩浙的秀才村。
如今,,“旗桿里”還留有一方水田,,至于是不是當(dāng)年的“書燈田”已經(jīng)不重要了,古代的書院也已經(jīng)消失在塵世的長河中,。
記得《了凡四訓(xùn)》有言:“大抵最上治心,,當(dāng)下清靜。”心為根本,,凡事能從本心而出,,沒有有絲毫的做作與扭捏,到那時,,人才能真正的自在圓滿,。
知非之年,“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鐘情于山水,卻總是觀水嘆息,,看山感慨,,心有羈絆,掛礙重重,;留戀于城市的高貴奢華,,卻又羨慕鄉(xiāng)村的低調(diào)簡單,顛倒夢想,,也就失去了自由和快樂,。徜徉在西昆,,感受它的謙謙儒風(fēng),陶醉于它的恬靜秀美,,冥冥之中似是找到了心的皈依,,頓覺神清氣爽,心神曠達,,忽然有種“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的沖動和期盼,。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歲月滄桑了古村的容顏,,但儒家風(fēng)骨尚存,。回望西昆,,那株已經(jīng)六百歲的紅豆杉依然繁密虬勁,,氣宇軒昂,它直插云霄,,猶如那位圣人,,居高明之處達觀遠方,微笑著迎接著你的到來,,但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責(zé)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