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府的轉身
□ 張賢泉
進入雙溪古城承柱門,中山路古街各類老鋪迎面排開,,其中一座恢弘大氣的黑瓦白墻建筑豁然入眼,“薛府”二字十分醒目,。
來雙溪之前,我已接到好友的幾次電話,,說他的祖屋已被修葺一新,名為薛府文化藝術中心,,免費對外開放,,極力邀請我前往參觀。
三十年前,,當好友領我踏入薛宅的那一刻,,就被一股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所包圍。走過下廊,,迎石階而上前廳,,抬頭望見一塊碩大的匾額高懸堂上,“品學兼優(yōu)”四個金字閃閃發(fā)光。正堂兩邊柱上的楹聯(lián)為“花萼聯(lián)輝一門三號鳳,,桂蘭挺秀四世八登龍”,。
好友見我滿臉愕然的神情,告訴我說這些牌匾與對聯(lián)都是有故事的,。原來,,屏邑名士薛文潮當年戰(zhàn)死臺灣,其弟薛文濤運回靈柩,,途中娶福州女子李如碧為妻,,生子薛鳳翠聰慧好學,為縣府授予“品學兼優(yōu)”牌匾,。后文濤與鳳翠逝世,,李如碧攜兒媳苦心經營,家道蒸蒸日上,,子孫明達進取,,人才輩出,成為雙溪古鎮(zhèn)上的名門望族,。
當好友母親得知我是漈頭人,,說自己娘家是安溪張氏,與漈頭張氏同祖同宗,,按輩份我應叫她姑媽,。于是,我在雙溪有了一個姑媽,,我時常出入薛家便沒了當初的那份拘謹,。
如今經過修繕后的薛府,一如往日的婉慧,,擯棄現(xiàn)代元素的介入,。浮雕門框、墻頭灰塑,、廂房木刻,,均按原先的模樣加以修復。又經義工們的精心布置,,府內家私擺設均十分搭調,,一桌一椅的安放都那么渾然天成,就連墻角處悄然綻放的蓮花也敘說出了主人的雅致與熱情,。三三兩兩的游客們,,放慢腳步,或注視薛氏先人的金字匾額,,或觀賞屋內四處金碧輝煌的古典裝飾,。大家都壓低了互相交談的聲音,,生怕驚醒那些沉睡多時的往事。
穿過正廳從側門進入后廳,,便是薛家往日的灶間,,如今是薛府咖啡的加工場所。一位妙齡女子正在磨制咖啡,,我聽見一陣輕微的嗡嗡聲,,同時飄過一縷馨香的咖啡味道。頓時,,我仿佛又看到了當年姑媽在灶間忙碌的身影,。然而姑媽已于數(shù)年前駕鶴遠歸……
一道午后的陽光從后廳天井上方照射到一缽吊蘭的葉子上,泛映著葉片周邊白色的光芒,,顯得格外柔和,。后院空地上的滿園牡丹也正競相開放,似乎在向進屋的人們招手致意,。這些與老屋內的任何一處部位,,都將韶光和過往的繁華融化為一段可以觸摸到的樂章,久演不衰,!
薛門豪宅,,日月星辰光照數(shù)百年,如今卻更加熠熠生輝,,昔日的陳朽破敗已一掃不見,,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是一處嶄新的藝術中心。對于薛家,,修繕薛府并兼攬諸多公益功能,,不僅光耀門庭,更為宣傳和保護當?shù)貧v史文化起到作用,。聽說薛府正在發(fā)起一個創(chuàng)想者計劃,,將為薛府的發(fā)展注入新鮮的生命元素?;蛟S,,不久后再次踏進薛府大門,會發(fā)現(xiàn)她已經又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
夕陽西下,,我戀戀不舍地從薛府里走出,徘徊于古樸寧靜而富有詩意的后街,。此時,巷道中已經充盈著古鎮(zhèn)人家的飯菜清香,,而我忙著將街巷兩旁的古墻殘堞以及在晚風中搖曳的花姿草影如數(shù)攝入相機,。巷中走來一撥行人,,一位手執(zhí)記錄本的男子上前與我搭訕,自我介紹說姓葉,,來自華僑大學,,到雙溪調查古村鎮(zhèn)保護現(xiàn)況。葉老師問我有何保護古村鎮(zhèn)的建議,。我向他展示了相機中幾幀薛府的照片,,說或許當前的薛府模式值得借鑒。葉老師頻頻點頭,,與我加了微信好友,,說日后聯(lián)系,道別后離去,。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