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其人其字
大道至簡
世說新語一則
清風徐來
云鶴有奇翼 海鷗無世情
蘇東坡《別石塔》
劉永順,,筆名三樂,。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寧德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作品曾參加中國書協(xié)舉辦的全國首屆正書大展,,全國第七屆,、第九屆書法篆刻大展,,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等各類展覽10多次,,獲得全國首屆大字比賽一等獎、全國首屆楷書大賽青年組二等獎,、福建省首屆蘭亭書法獎二等獎,、寧德市第六屆百花文藝獎書法類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 徐龍近
第一次見到永順的書法作品,,就記住了永順,。
當時我剛到寧德工作不久,有天中午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游蕩,,路過一家裝裱店,,店里頭的墻上,,靠著一幅剛拓好的書法作品,四尺整張,,作者劉永順,。那一刻,我心里頭忽然掠過一種特別的感覺,。這種感覺多年前曾經(jīng)有過,,在記憶中一直揮之不去。
那時我還在大學讀書,,有次跟老師去泉州,,路過莆田廣化寺。寺中石柱上有幾副對聯(lián),,在見到的那一剎那,,竟令我莫名其妙地怦然心動。我記住了落款中虞愚這個名字,。我不知道虞愚是誰,,也說不出這些字究竟好在哪里,但心里卻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愉悅和歡喜,。這種感覺,,在見到永順書法作品時又一次出現(xiàn)。
后來怎么認識永順,,已經(jīng)不記得,。我們不經(jīng)常在一起,但彼此間很隨意,,從不客套,。有了微信以后,他也不時地發(fā)些剛剛“出爐”的作品給我,。他很少提及自己,,基本上不談論自己跟哪個名家有什么交集,或者作品獲得什么獎,、得到那個誰誰誰認可,。但這些年,我對永順的書法歷程還是有一些了解,。他在上小學的時候,村里讀書人常談及一位擅書者,此人每于酒后揮毫潑墨 ,左右開弓,引得眾人喝彩不絕,。這樣的故事,永順在聽了一愣一愣的同時,,心中也埋下了書法的種子,,而這種酒后揮灑自如的氣質(zhì),似乎在后來也影響了永順的書寫風格。但那個時代,,書店里看不到字帖,他就學老師的板書,,然后覺得誰的字好看,就學誰。直至上中學,,受寧德一中李于青老師啟蒙,才從唐楷入手,。因為中學時期是以參加社會勞動為主,功課不重,習書便成了他的日課,每每激情所致便通宵達旦,。隨著八十年代末書法熱潮的掀起,,他不斷參加書法函授、外出訪師,、參加比賽,工作之余大量時間都泡在書法上,。
他跟我也不怎么講書法的所謂來龍去脈、筆畫間架,、謀篇布局,。一直以來,他是一個書寫者,,我是一個觀賞者,。
這些年,我在很多公眾場合不斷看到永順的作品,,有整面墻的大幅巨作,,也有一兩平尺的斗方小品。無論是傳統(tǒng)的書寫,,還是現(xiàn)代的表現(xiàn),,在視覺上都顯得無拘無束、天真爛漫,。
在一個雨夜,,我和宗海法師、師江兄一起品茶閑聊,,談到永順的書法,,我把這種感覺說了出來。他們對我用“天真爛漫”來形容永順的作品表示認可,。宗海法師跟永順交往20多年,,在他看來,永順的字最大特點是率真,,他的作品能夠流露出內(nèi)心里面很本真的東西,,不造作,特別的干凈,、安靜,。他在表達的時候,他當下的狀態(tài)是什么樣、心性是什么樣,,他的筆就怎么寫,,無拘無束,這其實就是一種超脫,。寺院里有很多他的作品,,每次書寫他都淡定自如,很少琢磨,,每每表達的方式和書寫的內(nèi)容都十分契合,,端莊、厚重,、超脫,,很有禪意。
師江談起多年前在朋友家見到永順的一副對聯(lián),,至今仍然贊嘆不已,。后來交往多了,他對永順書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尤其對永順的意象書法,,更是倍加推崇。他時常去看永順寫字,,偶爾也跟永順參加筆會,。他總感覺有些人寫字,像是肩上挑著一副重擔,,寫得累,。永順則不然,他用很迅速的手法去表現(xiàn)他要書寫的內(nèi)容和當時的狀態(tài),,如行云流水,,輕松自如。對于永順的作品,,師江覺得要用超出一般的書法范疇去看待,,比如來自什么體、來自什么帖,、融合了什么東西,、好看不好看、能得幾分等等,,不能拿這些東西去比對,、去衡量。永順書法藝術(shù)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現(xiàn)代感,,是很多書法家作品里頭所沒有的,。
中央美院科班出身的卯丁,,對永順的書法可以說“情有獨鐘”。卯丁說,,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考古挖掘的進步發(fā)展,許多漢簡及其它書法形態(tài)不斷呈現(xiàn)在書法家的眼前,。書壇有人開始了全新的“溯源”,。永順在“溯源”中研究了章草、樓蘭殘紙,、敦煌抄經(jīng)等,,其楷書取二王之神采,褚遂良“陰符經(jīng)”之用筆,,楊凝式“韭花帖”之章法,,以行草之筆調(diào)書寫楷書,,洋洋灑灑,,悠閑自在,獨具一格,。章草則取陸機的“平復帖”之韻,,融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及傅山之勢,勢韻兼得,。永順極其心儀古人無拘無束,、自然流露心跡的書寫狀態(tài),也形成了他對書法的審美追求:自然,、清新,、飄逸。
幾年前,,我從寧德新華書店購得一本《虞愚墨跡》,。在書中,歐陽中石先生回憶1981年見到虞愚先生時的情景:“筆會上我親睹了虞先生作書的豐儀神采……雖然落紙的筆姿顯得很是溫婉和淡,,然而細細品味,,卻覺得其中含蘊萬殊,似乎有一種靜穆沖和,,雖無強力而又含蘊之勢,,書卷之氣韻沁人心脾。細細讀來,,深受感染,,尤覺弘一的恬淡,佛祖的容若,,靡不收納的空空氣象,,令人肅然起敬,。”
這一刻,我似乎找到了當年見到虞愚先生書法作品時之所以怦然心動的答案,,也似乎明白了當時看到永順書法作品心生歡喜的緣由,。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