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那些事兒
(題圖攝影 徐龍近)
小時候跟隨爸爸回老家看望爺爺,步行在仕本村往梨坪村的古官道上,,每次都會路過廊屋橋,。周寧縣境內山高林密,汊坑密布,溝壑縱橫,。那時,,過溪涉水全靠橋梁,在與屏南縣交界的幾個村莊,,都遺存著古廊橋的身影,。
在民間,人們把廊橋稱呼為“厝橋”,,或形象地稱為“蝦姑橋”,。在農耕時代,木拱廊橋是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是行人旅途歇息,、納涼、避雨的驛站,。
周寧境內的廊橋始建于明代,,現存最早的純池鎮(zhèn)禾溪三仙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斗轉星移,,不知有多少廊橋或毀于水火、或歿于人為,,留下了橋殤之憾,。2008年,在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全縣木拱廊橋僅存10座,。
佇立于荒郊野外、存量有限的廊橋漸漸老化,,或許過不了多久就消失不見了,。廊橋建造技藝傳承下來了嗎?2008年5月,周寧木拱廊橋的代表——純池鎮(zhèn)禾溪三仙橋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對加強廊橋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經民間尋查,,在禮門鄉(xiāng)秀坑村找到了木拱廊橋建造技藝師傅——張昌智,。原本以為早已失傳的古代廊橋建造技藝終于得以重現。廊橋是怎樣建成的?建造廊橋有哪些故事?帶著好奇和敬佩,,一個雨天,,我們走進秀坑村,采訪了張昌智師傅,。
不善言辭的張昌智師傅一提起廊橋建造,,便成了話嘮。廊橋建造技藝的話題,,在裊裊茶香中漸次展開,。
建造廊橋,,是村里的大事,建橋過程中很多關鍵工序如開工,、上梁等都需要慎重選擇“黃道吉日”,。
建造木拱廊橋需要耗費大量木材。其中,,棟梁在所有構件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選取棟梁相當講究,要下一番功夫,。材木必須長在潔凈之地,,如附近無茅廁或其他臟物,長相要好,,根部外方要有長勢茂盛的嫩枝,,代表“后代”興旺。選定的棟梁木的所有者必須合家太平,,要父母健在兒孫興旺,。在選定棟梁木和擇定砍伐吉日后,要祭祀七天,,以示對棟梁木的尊崇,。棟梁木砍下后不能著地,由有功名或富貴人士抬下山,,用“木馬”架著,,表示對梁木的敬重。
木拱廊橋拱架合攏是廊橋建造最核心技術之一,,是一座廊橋建造是否成功的關鍵,。拱架合攏時,要先將梁木用繩索捆綁好,,兩岸拉繩索的民工在繩墨一聲令下后,,同時放開繩索,兩岸拱架的梁木便合聚到一塊,。張師傅講了一個拱架合攏的有趣傳說:某村的廊橋正在拱架合攏,,當拱架拉好后,一邊的民工過于緊張,,猶疑不決,,繩墨情急之下,大喊了一聲:有老虎下山了!對岸民工大吃一驚,,趕緊松手,。說時遲,那時快,繩墨這邊的繩索也同時放開,,于是拱架得以順利合攏,。張師傅繪聲繪色的講述,讓聽者身臨其境,。廊橋拱架合攏的緊張和艱險可見一斑 ,。
張昌智師傅今年72歲,曾參與建造了周寧后垅橋,、川中橋,、霍童百步橋等至少5座廊橋。2014年在北京劉妍博士牽線搭橋下,,他與德國某公司達成協(xié)議,,為其建造一座四十多米長的廊橋,于2015年3月已運抵德國安裝完成,。在建造該廊橋時,,張師傅的弟弟張昌仁、張昌亮作為徒弟全程介入,,目前已掌握了廊橋建造技藝,,接下來,他準備讓兒子參與廊橋建造,,再培養(yǎng)一個接班人,。
在周寧縣禮門鄉(xiāng)秀坑村,關于廊橋建造技藝最初傳承自哪兒,,有多個版本的說辭,。比較靠譜的版本是:該村某前輩身懷虎樁拳技藝,外出行走江湖,,在浙江某處遇到當地流氓欺負一位造橋師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受助的廊橋師傅感恩他的義舉,,遂把建造廊橋的技藝傳授于他,。從第一代張新佑師傅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造壽寧縣鰲陽鎮(zhèn)仙宮橋開始,至2006年第八代傳人張昌智遷建屏南縣清晏橋的300多年間,,秀坑張氏師傅一共建造了包括福建,、浙江等地的46座廊橋。多年來,,在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過程中,秀坑張氏師傅,,因建造木拱廊橋技藝而聞名于世,。
從現代實用的角度來看,木拱廊橋已失去了它原本作為鄉(xiāng)間重要交通樞紐的作用,但是,,這些如珍珠般撒落在鄉(xiāng)間的木拱廊橋,,為小城增加了人文氣息,溫暖了游子的心靈,,也縮短了偏遠小縣城與世界的距離,。木拱廊橋建造技藝這項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漸漸揭開神秘的面紗,,被越來越多的世人所知曉,。
那天,走出張昌智師傅家門,,幾位老人坐在石墩上閑話家常,。老人安詳和悅、與世無爭的臉,,讓人感到溫暖妥帖,。和大城市的另類時尚相比,這一切恍如隔世,。在摩天樓林立,、立交橋盤結、公交車嚎叫的城市里,,廊橋技藝傳承人多像一位隱者?我由衷祈禱,,愿廊橋技藝傳承人能夠安之若素,為久居都市拼搏的人們安置一座精神家園,。
責任編輯:卓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