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沐/家鄉(xiāng)青草味兒
屏南人喜歡把青草藥叫作青草,。在縣城中心地帶,,有一條街道專門擺攤或開鋪子賣青草,。
得空時,我喜歡到青草一條街逛逛,。還未走進,,濃重的青草氣味已撲鼻而來。作為土生土長的屏南人,,對這特殊的氣味是熟悉的,,也是喜歡的,。
青草鋪一家挨著一家,,每間鋪子格局都不大,但里面擺放著成堆成袋的青草,,少則數(shù)十種,,多則上百種。這些青草均采挖自屏南這方鄉(xiāng)土的田間地頭,、深山密林,,祖祖輩輩在不斷探索嘗試中總結(jié)了它們的藥用價值??梢哉f,,青草是屏南人民勤勞智慧的結(jié)晶。在青草鋪門口,,每天都有人陸陸續(xù)續(xù)來買青草,,我也經(jīng)常會到青草鋪買把青草帶回。我對青草的鐘愛源于從小的耳濡目染,。
童年時期家在偏僻山村,,交通落后,生活貧窮,,村里沒有任何的醫(yī)療設(shè)備,,大人都精通各種青草,平常感冒拉肚子之類的小病,,人們都是自己去山上挖些青草熬著喝,。記得那時祖父和父母親去山上或田里勞作完,都會順手帶把洗干凈的青草放家曬干備用,。由于我日日聽他們念叨這些青草的名稱,,以致于我現(xiàn)在依然牢記這些青草的名稱,一喚就一大串,什么“葉下珠”“山韭菜”“日日有”“半邊蓮”“天龍骨”“瓜子根”等等等等,。
我和阿哥,、阿弟若是感冒肚子疼之類,母親就會拿上幾種青草搭配起來熬藥喝,。良藥多苦口,,每種青草或多或少都有一點苦味。我們兄妹不愛喝,,母親總有法子,,她在藥罐里加一個洗干凈的鴨蛋和青草一起熬。等藥熬好后,,讓我們喝一口草藥配一口鴨蛋,。有時候剛好家里沒有鴨蛋,母親就會往熬好的草藥里加一粒冰糖,。喝了母親熬的青草藥,,肚子不疼了,很快感冒也好了,。
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母親用自家養(yǎng)的雞鴨與青草一起烹制成的鄉(xiāng)土藥膳,,也就是具有千年歷史、現(xiàn)已很有名的“屏南藥膳”,。在屏南,,家家戶戶都會自制藥膳。做法是先取一種或數(shù)種青草,,洗凈加水,,放大鍋里慢火熬成黑褐色的藥湯。母親曾告訴我,,如果直接將青草與肉一起熬,,青草會將肉的鮮美以及營養(yǎng)都吸到草根草葉里,不管吃肉喝湯口感都不好,。接著,,將宰殺干凈的雞鴨兔肉剁成大塊裝進硋缽里,倒進熬制好的藥湯和適量自釀的黃酒,。頓時,,一股青草的清香撲鼻而來,嘴立即饞了,。如果家里有土灶,,那是最好不過了,將裝滿肉的硋缽放到鼎里,,鼎里加水漫過硋缽高度一半以上,。前序工作都做好后,靜下心來,在灶膛邊往膛里加柴,。先燒一膛旺火燉上半小時,,然后慢慢減少添柴,用小火燉上兩三個鐘頭,,燉到藥汁融進肉里,,肉皮黑白相間,肉香青草香飄到左鄰右舍,,這藥膳就算燉好了,。這樣燉出來的肉湯,肉的油膩不見了,,湯濃淡又恰到好處,,美味至極,喝了之后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壯體,。
我們屏南人把吃藥膳叫“吃補”,意思就是吃了滋補身體,。小時候家里窮,,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補”。家里的生活水平好轉(zhuǎn)后,,母親就經(jīng)常燉藥膳改善家里的伙食。我剛開始工作時,,一人在外,,對于吃的,只是隨便對付,,吃不好,,便常常想回家,想喝母親燉的藥膳,,多次在電話里頭跟母親傾訴,。因此每次一回家,母親就開始忙碌了,,宰殺雞鴨,,燉各種不同口味藥膳讓我吃夠喝夠。在一碗碗藥膳里,,我看到了沉甸甸的母愛,,讓每次離家有了更多的不舍。
這幾年,,我終于不再離家工作,,在家鄉(xiāng),便能常常吃各種藥膳。倒是母親,,因阿弟在外做生意要幫忙,,不得不跟著去,變成了母親遠離他鄉(xiāng),,常年不在家,。每次年底回家,母親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山上挖些需要的青草,,曬干后裝袋,,以備離家時帶走。母親說:“大城市里沒有這些青草,,吃補時光燉肉,,沒有青草,我喝不慣,,沒有那個味兒,。”
我知道,母親所說的味兒,,是青草的味兒,,更是家鄉(xiāng)的味兒。我想,,所有青草人家的游子,,都如我和母親一樣,背井離鄉(xiāng)后,,時不時想念那青草的味兒,,家鄉(xiāng)的味兒。 (題圖攝影 徐龍近)
責(zé)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