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美珊/大雅西銘
寧德網(wǎng)(鄭美珊)說起“西銘”這個村名,,也許知道的人不多,。倘若提起福安建縣的第一功臣鄭寀,,人們就會想起那膾炙人口的詩句:“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做畫圖,。四面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繞龜湖。形如丹鳳飛銜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處不堪為縣治,更于何處拜皇都,。” 鄭寀憑著這首詩打動了理宗皇帝,,為長溪是否析縣的論證投上決定性的一票,終使理宗皇帝御筆親書:敷福五福,,以安一縣,。西銘村,就是鄭寀故里,。
西銘村位于福安市康厝鄉(xiāng)西側,,毗鄰寧武高速公路。據(jù)西銘村鄭氏族譜記載,,鄭氏先祖入閩后,由福州南臺遷徙到穆陽利灣,,繁衍發(fā)族二百年之久,。至元朝大元年(1308年),一個春光融融的日子,,飽讀詩書的鄭萬四公,,春游步至牛嶺山脈半山腰處,忽然氤氳瑞氣撲面而來,。放眼望去,,四山環(huán)抱,地勢如雙獅滾珠,,霞光四射,,鳥語花香。鄭萬四公大喜,,此乃龍脈寶地,,知其可以聚族也。遂舉族移居,取用北宋理學家張載著作《西銘》為村名,。
走進村口,,薄霧迎面漫來,冷颼颼,,卻愜意,,沁人心脾??罩袧庵氐撵F靄飄渺彌漫,,籠著村落如夢如幻,若隱若現(xiàn),,猶如蓬萊仙境,。進入村中,映入眼簾的是萬壽庵,。萬壽庵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雖經(jīng)多次修葺,但仍保留原貌,,那些飽經(jīng)風霜的雕梁畫棟,,似乎向人們述說著歷史的滄桑。每年的正月十三,,慕名而來的信眾蜂擁萬壽庵,,或祭祀,或祈佑風調雨順,。一忽兒光景,,霧靄散盡,太陽從云朵里露出臉,,到處陽光燦爛,,西銘似乎又變成了另一個世界。村中古跡很多,,有八角亭,、石雕鄭寀像、林公宮,、奶娘宮,、慈善堂、夾石旗桿,、容公書館,、月爿井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月爿井極為神奇,,井水終年清澈見底,,相傳每逢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夜,后門山上的竹子能映
入井中,,圓月,、竹影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幾百年來,,井中的清水不枯竭,,不溢出,像把神奇的開關,,把持著水的出入,。過去村里沒通自來水,每年秋收地瓜米季節(jié)用水極多,,家家戶戶的用水,,都來自月爿井的井水,但井水依然不枯不溢,,因而,,此井在村中具有神圣的地位。
宗祠華表亭上,,赫然醒目懸嵌著宋理宗御書匾“北山澄庵”和理宗賜贈鄭寀的《扇詩》:“秋思太華峰頭雪,,晴憶巫山一片云。去國歸來猶未得,,詩篇遙贈北山君,。”這是理宗與鄭寀君臣相知的見證,也隱含宋理宗皇帝對鄭寀個人品德的真誠褒獎,。此匾是福安具有歷史價值文物之一,。鄭氏族譜中《入閩仕宦總錄》及《列朝科第總錄》記載的鄭氏仕宦及科第者多達40多人,其中許多人是從西銘村走出去的,,尤為可貴的是,,從沒有出現(xiàn)過因貪墨而被罷官的仕宦。斗轉星移,,但西銘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代代傳承,隨著時代變遷而注入新的品質,。歷史不會忘記,,1958年,福安縣人民政府授予西銘村25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牌匾,,掛在祠堂里熠熠生輝,。人們不會忘記,為海峽兩岸佛教文化發(fā)展作出貢獻原臺北臨濟護國寺住持盛滿法師,,盛滿法師原籍西銘,,于2009年圓寂臺北護國寺,。法師慈悲為懷,1948年大開寺門,,收留海峽兩岸苦難同胞,,為海峽兩岸廣大信眾說法開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堅信祖國統(tǒng)一,。他不忘桑梓,,多次回鄉(xiāng),為家鄉(xiāng)捐建一座教學樓,,為村中鋪上通往外界的公路,。西銘村的族譜族規(guī)是耕、讀,、忠,、信、孝,、悌,、禮、義,、廉,、恥。西銘人謹記這十字,,或耕作,、或讀書、或經(jīng)商,、或從政,,都能脫穎而出,各領風騷,。正是這種朝乾夕惕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相融合,,成就了這幾百年來書香延綿的文化名村。
為了俯瞰村中美景,,筆者沿著山路而上,,山路兩旁,茶園翠綠,,青竹依依,,俯瞰全村,依山而建,,呈五指合掌布局,,房屋鱗次櫛比。四周群山環(huán)抱,,層巒疊翠,,氤氳白霧纏繞,,滿山蔥郁。村中果樹簇擁,,魚塘游魚歷歷,。形狀各異的梯田正吐出了新綠,一片片田地被打造成一塊塊美麗的生態(tài)園,。長年沐浴在白霧繚繞中的農(nóng)作物,,純天然的味道備受城區(qū)商販的青睞。寬闊的水泥路面,,擺滿了農(nóng)作物,,呈現(xiàn)出鄉(xiāng)村繁榮的景象。
村中祠堂,,爽朗的談笑聲此起彼伏,,年輕的后生們,圍坐在老人身旁噓寒問暖,,老人們臉上樂開了花,,場面其樂融融。原來西銘村有著儒家孝義的家風,。每年的正月十三,,村里設宴請回西銘村在外的鄉(xiāng)親,聚集祠堂,,傾聽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宣讀鄭氏家訓,。村中設立公德箱,隨喜善款,,成立助老助學基金會,,確保孤寡老人能安享晚年,確保貧困學子能如愿上學,。筆者不禁想起和西銘村有著淵源的浦江鄭氏,,合眾生活的熱鬧的場景,延續(xù)了十五世之久,,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在回家的路上,腦海里反反復復的是“西銘”二字,,對“西銘”似乎有了新的認知:鄭萬四取用《西銘》作為村名,,就是為實現(xiàn)理學所設想了一個合理而不現(xiàn)實“民胞物與”的桃花源,也許就是要他的子孫后代,,涵養(yǎng)出超道德的自由人格,,達到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境界。
責任編輯:吳圣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