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昕/邂逅梅峰書館
寧德網(wǎng)(夢昕)梅山早有所耳聞,,說那里盛產(chǎn)柿子,,色紅味甜,,一直想去領略一番。后來得知梅山還有一個年代久遠且聲名遐邇的“梅峰書館”,,想去探訪的愿望更是與日俱增,。
去年初冬,終于有機會前往梅山采風,,心中甚是欣喜。我們一早便從縣城出發(fā),,車子盤旋在蜿蜒的公路上,,車窗外,藍天白云,,樹木瓦舍,,在初冬的陽光下,,水洗一般的清澈。遠看峰巒起伏,,川谷跌宕,,間或有一些細小的溪流從眼前潺潺而過,心境漸漸開闊明朗起來,。
梅山,,是咸村鎮(zhèn)一個偏遠的古村,也是唐宣宗年間進士湯耳——湯知縣的后裔聚居村,。一株千年古榕樹守衛(wèi)在村口,,枝繁葉茂,青蔥蒼翠,,清幽的景色與周圍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連成一片,,整個村子顯得明麗、安詳,。村中遍植柿樹,,枝頭掛滿紅燦燦的柿子,給靜謐的小村平添了幾分妖嬈,。
走進村子,,撲面而來的是一股質(zhì)樸的風,帶著濃濃的墨香氣息,,似凝固了歲月時光,。清晨的炊煙已差不多消散盡,村子上空仍籠罩著一層薄薄的半透明的山嵐,,在陽光照射下顫動著隱隱的光波,。雖是冬季,這里卻不見冬的影子,,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愜意,也生庸懶,。
在村中老者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清朝建筑的老宅。老宅照壁上有一個大大的“福”字,,兩扇斑駁的大門上分別寫著“神荼,、郁壘”,門楣上懸掛著“奎壁聯(lián)輝”橫匾,,透著絲絲的古意,。進入大門,首先印入眼簾的是高懸在門廳上方的“隔悵延禧”匾額,,那是光緒四年副舉人魏開銓給師母賀壽而送的,;下方則是一副對聯(lián)“圣代即今多雨露,,文昌新入有光輝”,頌揚著朝庭恩澤和文風昌盛,。環(huán)顧四周,,肅然凝重的氛圍,讓人恍然間走進了一座古樸高雅的文化殿堂,。就是這么一座典藏在民居中的老宅,,鑲進了一頁頁厚重的歷史,數(shù)百年來,,與梅山村唇齒相依,,一脈相關。它就是梅山傳授學問的課堂,,也是梅山村人向往的神圣之地——梅峰書館,。
駐足書館門前的臺階上,輕聲誦讀著門口那幅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魏敬中親筆手書的贈聯(lián)“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弟兄”,,思緒不時涌動著,仿佛穿越了歷史的風塵脈絡,,站在了幾百年前的那塊土地上,,目睹曾經(jīng)書香盈室的熱鬧情景,聽聞青衫士子瑯瑯的讀書聲,,感受著歷史數(shù)百年的文化積淀,。
梅山村自古崇儒重教,文化底蘊極為深厚,。公元870年前后,,湯知縣的長子湯讓遷居梅山后,修屋筑路,,建造宗祠,,開荒造田,引水修渠,,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湯氏后裔牢記禮儀為先的祖訓,不忘儒學,,設立私塾,,對學童進行啟蒙教育,將湯氏家族的耕讀傳家理念一代代傳承下來,。明成化年間,,聰明睿智、才情橫溢的梅山姑娘湯滿娘與寧德七都才高八斗,、滿腹經(jīng)綸的進士林聰(后任刑部尚書)喜結連理,,在林聰?shù)挠绊懴拢飞酱鍎?chuàng)辦了梅峰書館,。先生德高望重,,教學有方,近至咸村,、川中,,遠至霍童、七都的學子紛紛慕名前來求學,。此后,,書館讀經(jīng)論道蔚然成風,歷代不輟,,一撥又一撥的莘莘學子在這里聚首研習,,孜孜不息。
梅山村雖小,,文化傳承卻頗為深遠,,自梅峰書館開館授業(yè)以來,許多歷史名人都留有楹聯(lián)匾額,。林聰曾多次親臨梅山,,為湯氏族譜撰寫《譜序》,還為書館贈聯(lián):“翠黛娥眉應驗夫人兩朝誥軸,,青云仕路還期子侄百代書香”,,是他與夫人湯滿娘琴瑟和鳴、舉案齊眉的深情寫照,,凝結了他對梅山學子的殷殷期望,,可惜手書聯(lián)于“文革”時被毀。書館先生六十壽誕,,學生送的“養(yǎng)教有方”匾和“廣種桂蘭榮玉砌,,長培桃李沐春風;桂蕊蘭芽恒沾世澤,,杏林槐市咸被恩光”等祝壽聯(lián),,字里行間無不流露著對先生的尊敬和感激。恭立于前,,耳畔回旋著先生的聲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還有七都進士林洪迪的贈聯(lián)“梅納春先寒透鳳山香徹骨,,桂開秋早氣噓蟾窟樹萌芽”,雖說只是一個小小的書館,,卻也反映出梅山的人文郁起,,蟾宮折桂,,魁臺歷游,在深山僻壤亦不乏其人,。
梅峰書館是梅山村文化靈魂的聚集地,,在教化民眾、傳承文明中發(fā)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人才源于教化,,讀書方可成才,凡在這里熏染過的學子,,大多功成名就,,梅山這個僅152戶人家的小村莊就走出了2位知縣,近10個秀才,,可謂人才濟濟,。
時光如斯,歷史文化的積淀,,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湮滅,。走進梅山,這里的一石一瓦都有歲月留下的痕跡,,這里的一草一木皆遍嘗風霜雨雪,。青山斜陽依舊,牌匾楹聯(lián)依舊,,梅峰書館是梅山的根,,是梅山富有特定生命的歷史,是一個凝固的傳統(tǒng)符號,,其所蘊涵的內(nèi)在文化精神,,永遠根植在梅山人的心中。
責任編輯:吳圣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