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弟/廉竹
竹子賦含堅貞,、清廉,、奉獻,、向上等優(yōu)秀品質(zhì)與廉政精神契合,,所以又稱為“廉竹”,。
古人說:竹之為物,,非草非本,。是的,,它概不同于凡草,也不同于俗木,,它是介乎于草與木之間的一種令人愛慕的獨特的植物,。人們愛竹,愛它那灑脫的風姿,,愛它那挺拔的氣勢,,愛它那節(jié)外無枝的操守,愛它那剛?cè)嵯酀钠返?。然而,,人們愛竹,更愛它?ldquo;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的性格,。
記得小時候,每到春天我的家鄉(xiāng)漫山遍野,,房前屋后處處都沉靜在翠竹成蔭,、碧波起伏、青山如黛的竹的海洋里,。微風襲來,,竹影婆娑,美倫美奐,,別有一番美麗的景象,。我們這里流行一句俗語:“春季雷聲,夏筍多,,秋多方筍,,節(jié)節(jié)烏(有),。”我們家鄉(xiāng)的竹種類繁多,在自然基因遺傳的三百多種的竹子中,,單我們家鄉(xiāng)就有二十多種,。當清明過后,雨過天晴,,我們這些山里的孩子,,便背著鋤頭,提著小竹籃到竹林里去找筍,。去竹林的路上,,都是經(jīng)過村尾路旁的一條小石徑。
有一天下午,,我們這些小伙伴也同往常一樣到竹林里去找筍,。我發(fā)現(xiàn)這條石徑的臺階有一塊花崗石向左邊一側(cè)傾斜。我心里想,,可能這些天來到竹林里找筍的人多,,臺階的石頭被人踩歪了,并不去介意,?;丶液螅瑓s發(fā)現(xiàn)自己先前隨帶的斗笠遺忘在竹林里,,便再到竹林一趟,,這時再經(jīng)過這臺階,卻發(fā)現(xiàn)這塊花崗石一頭抬得更高,,豎得似乎更陡了一些,,我心里想這石頭下究竟有藏什么“寶藏”呢。我順手用小鋤頭將石頭輕輕地往上一掀,,發(fā)現(xiàn)下面居然長出一條鮮黃色的毛筍,。我頓時被竹筍的神奇的力量給震住了,同時對詩人鄭燮《竹石》中所描寫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還記得一年夏天,,姐姐要幫助生產(chǎn)隊砍燒磚窯的瓦柴草,需要大量的綁芒箕草的竹枝繩,。一天下午就隨姐姐到竹林里去削竹枝拿來當“竹繩”,。當姐姐相中一棵枝葉繁茂的竹子時,便毫不猶豫地爬了上去,,把整棵的竹子都給它壓彎垂到地面上來,,姐姐叫我把竹子壓住,,她去拿柴刀來削竹枝,那時傻里傻氣的我,,便用身子壓在竹子上,,抱住竹子,沒想到姐姐一放手,,我“呼”地一聲被竹子的彈力送到半空中,,讓我深深地領(lǐng)教到竹子這種堅韌的一面。
師范畢業(yè)后,,有幸來到竹文化十分濃郁的乍洋中心校教學工作,。學校對竹子的文化探索和研究已經(jīng)好長一段時間了。校園內(nèi)栽種了化竹,、方竹、雷竹,、孝順竹,、紫竹等18種,制作了18種竹子簡介,,開辟了“竹文化”長廊,,在教學樓及樓梯間設(shè)置了“竹文化”框36個,形成了以竹為代表的竹文化景觀,。將竹子精神結(jié)合學校發(fā)展內(nèi)涵,,設(shè)計校徽,、譜寫校歌,,內(nèi)化竹精神;將“竹文化”融合到校各職能部門開展的活動中,,滲透到各學科知識和內(nèi)容之中,;將竹子的高風亮節(jié)和教師的無私奉獻相結(jié)合,形成以竹之內(nèi)涵——“虛心,、堅韌,、有節(jié)、向上”為核心的校園特色文化,,陶冶了師生的情操,,又提升了育人的品質(zhì)和水準。
竹不但有美的風姿,,而且有美的心靈,。長在哪里,便給哪里帶來超凡的風韻,。生在哪里,,便給哪里染上脫俗的情趣,。竹是綠色的,它的綠不同于其它任何的綠,,它綠得那樣明凈,,那樣深邃,那樣富于生命力,。身軀似碧玉妝成,,葉片如翡翠裁就。它那綠好像隨時都可能從葉尖上滴落下來,。難怪詩人蘇軾一生與竹為友,,為好友,為知友,。他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更為重要的是竹子的內(nèi)涵與精神,與我們的廉政文化很是相近,,與廉政清風的需求很是切合,。竹子這種虛懷若谷、堅忍不拔,、謙虛剛直,、堅強奮進、超越自我,、樂于向上的品格,,正是我們當今時代需要的精神。
竹對待一切是平等的,,它無貴賤之分,、高下之別。它不以作為清潔工人手中的掃帚而自卑,,也不因作為畫家手中的筆桿而自傲,,它愿為一切喜愛它的人們而獻身。竹既可做成精藝的工藝品,,陳列于案頭,,供人欣賞,也可以做人們?nèi)粘I钪斜夭豢缮俚难b米的竹簍與洗菜的竹筐,。它不附高貴,,不避貧寒,這才是真正的正人之德、君子之風,。
責任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