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榮敏/太姥的詩意和風(fēng)骨
太姥山風(fēng)光 徐龍近 攝
蘇步青先生為舊版《太姥詩文集》題賀
寧德網(wǎng)(白榮敏) 乙未初夏,,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先生來福鼎,,說起一段與太姥山的因緣:大約距今七十年前,,他福州老家存有一本手抄本《太姥山志》,宣紙書寫,,字跡娟秀,,極為珍貴??上r代慘烈,,戰(zhàn)火連綿,,這本當年他讀來似懂非懂的書,,后來消失在烽煙之中。他家為什么有這本書呢,?據(jù)說是他的父親或兄輩因為躲避日軍侵略戰(zhàn)火避難太姥山,,從山寺的僧人手中得到的。
“太姥山庇佑了我的家人,!”謝老無限深情地說,。
我想,太姥山庇佑的又何止是謝老的家人,!這座僻處祖國東南海陬的方外名山,,自古以來就是名士們安頓身心的地方。“揚舲窮海島,,選勝訪神山,。鬼斧巧開鑿,仙蹤常往還,。”(薛令之《太姥山》)明月先生當年在東宮因詩得罪唐玄宗而被逐,,回鄉(xiāng)途中,或許牽掛的就是離他福安老家不遠的這座神仙居住的太姥山,。
霞浦赤岸人林嵩則干脆在太姥山間筑草堂讀書,,“士君子不食唾余,時把海濤清肺腑,;大丈夫豈居籬下,,還將臺閣占山巔。”太姥山間云卷云舒,,都化作這位青年才俊的縷縷才情,,縈繞在他宏闊的襟懷之中。草堂書院十三年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并獲得了“稟山川之秀氣,八閩之全才”的贊譽,,可是林嵩到長安任職三年便棄官回鄉(xiāng),,又住進了草堂書院,,過上或吟詩作賦,或垂釣藍溪,,或游覽太姥的日子,。查史得知,那是黃巢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長安的時日,。“一任旁人談好惡,,此心愿不愧蒼生”,也許真是因為在這云蒸霞蔚的神山仙境待得太久了,,便生出了對環(huán)境要求的“潔癖癥”,。馬蹄喧囂,人聲鼎沸的長安城安頓不了林嵩的那顆心,,他喜歡靜靜地佇立太姥山巔看日落,,即便這一片金輪時時提醒著他:一個曾經(jīng)光芒四射的王朝正在不可阻擋地走向沒落。
“仰止子朱子,,敬吊璇璣跡……地幽神更怡,,趣得心自適。紫陽千載人,,瓣香情何極,?遺跡亙古存,長嘯洞天碧,。”傳說朱熹在太姥山上的璇璣洞注釋《中庸》,,民國卓劍舟先生的這首《璇璣洞同李華卿敬吊晦翁遺跡》使我對此傳說有了幾分認同。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一代理學(xué)大師由于朝廷的迫害流落到了太姥山間,,他的學(xué)生楊楫在太姥山下的老家瀲村,以極虔敬而莊重的態(tài)度接納了他,,并請他在族里的石湖觀開課講學(xué),,這個石湖觀后來以“石湖書院”的名號被載入中國書院史。我不知道為什么福鼎城關(guān)后來也有了一座名叫“石湖”的橋,,橋兩頭又有了喚作“石湖”的小區(qū),,如今,我住在這個小區(qū)里,,于是得便把書房命名為“石湖居”,,過著自適而充實的讀書寫作生活。兩個“石湖”或許并無牽連,,但均令我情不自禁地喜歡,。“溪流石作柱,湖影月為潭”,,一代大儒為石湖書院僅僅留下這樣十個字,。我以為這十個字是“石湖”二字的最好詮釋,。時光如不可阻擋的洪流奔向未可知的遠方,但我們只以石柱的姿態(tài)做堅定的站立,,一旦水流稍有緩和和平靜,,還不忘欣賞水中月亮的倒影以及一層層泛著光暈的漣漪。慶元二年的“黨禁”,,朱熹以“偽學(xué)魁首”落職罷祠,,甚至有人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xué)”,朱子門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此時的朱熹,大難隨時可能降臨,,但他依然一腔曠達,,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為太姥山區(qū)的文脈傳承樹起了一面高揚的旗幟,。而此間的楊楫,亦表現(xiàn)出了與老師風(fēng)雨同舟,、患難與共的可貴精神,,他履理學(xué)之大義,秉師生之真情,,給危難中的晚年朱熹以莫大的支持與安慰,。我們應(yīng)當記住800多年前發(fā)生在太姥山下的這段師生佳話,,因為有了這段佳話,才得以使福鼎有幸成為“朱子教化之地”,,才得以使太姥山下的這塊土地有濃濃的書香繚繞并久久地彌漫開來,!太姥山安頓過朱熹晚年一段困厄的時光,這是太姥山的驕傲,!
來太姥山下瀲村講學(xué)的還有著名歷史學(xué)家鄭樵,。夾漈先生淡漠功名卻憂心國運,生活清苦而癡心學(xué)問,,由于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他決定以布衣學(xué)者的身份,在家鄉(xiāng)夾漈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通志》,。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的學(xué)問,,這位而立之年的青年學(xué)者背起包袱,獨自一人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乃翁愛書書滿樓,,萬軸插架堪汗牛,。”(宋陳鑒之《寄題長溪楊恥齋梅樓》)紹興十九年(1149年),鄭樵的腳步在瀲村楊家的藏書樓前流連不忍離去,,他同意以私塾教師的身份留在楊家,,條件是能夠自由閱讀楊家的藏書。
“溪流曲曲抱清沙,,此地爭傳太姥家,。千載波紋青不改,種藍人果未休耶,?”讓夾漈先生不忍離去的還有這一帶的山水,。放眼西邊,千姿百態(tài)的太姥山石營造一方仙境,,近處青山如屏,綠水如琴,,村前一方小平原平坦開闊,煙水氤氳,。那條源出太姥山頂?shù)乃{溪到此穿村而過,,吟唱著一首古老的傳奇,。其間,鄭樵寫下了《蒙井》一詩:“靜涵寒碧色,,瀉自翠微巔,。品題當?shù)谝唬蛔尰萆饺?rdquo;此詩堪與朱熹的《觀書有感》相媲美,,詩中描述了蒙井水的清冽,,表達了對來自太姥山巔的井水的喜愛,關(guān)鍵是,,他以井水自比,,自覺其困頓環(huán)境中的學(xué)問追求和人格修養(yǎng)均可無愧,而且自當精進不止,三十年人生,,雖無意功名,,但真要比試,自信不讓那些臨安城里的學(xué)子們,;只是,,他志不在此,在于更寬闊遼遠的所在,!——太姥山水記錄了一代大家不凡的心跡,。
一粒沙里藏著一個世界,一滴水里擁有一片海洋,。一部《太姥詩文集》,,就是全部游山者的心靈史,其中的喜怒哀樂,,順逆榮辱,,以及時代悲歡,歷史洪流,,都開放在猶如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似的詩文之中,。福建懷安(今閩侯)人陳嘉言,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因向朝廷上疏乞援襄陽以解東南之危,,得到賞識而授官建州司戶,。景炎丙子(1276年)間,,元兵攻陷建州,以嘉言上疏事,,特下通緝令,,必欲得之而甘心。陳乃由間道遁入太姥山,,并于山中聚徒講學(xué),。“吾聞堯時種藍嫗,世代更移那可數(shù),。帝堯骨朽無微塵,,此間猶有堯時墓。墓中老嫗知不知,?五帝三皇奚以為,!……請君絕頂試飛舄,左望東甌右東冶,。山川不見無諸搖,,但見烽煙遍郊野。野老吞聲掩淚哀,茫茫滄海生蓬萊,。”這首《太姥墓》詩,,滿懷悲憤,直攄在異族統(tǒng)治下的破碎山河,、遍野哀鴻的憂國憂民之心聲,,讀來令人血脈僨張,扼腕長嘆,。
明萬歷年間,,熊明遇受魏忠賢一黨迫害,被流放福寧州任軍事長官,,與知州方孔炤成為莫逆之交,,由此也和太姥山成了知音。“太姥山邊看落霞,,秦川千里傍天涯,。我謂逐臣來嶺表,人言仙使泛星槎,。”(熊明遇《逍遙閣福寧道署》)這位熱愛山水的性情中人,,以太姥美景化解心中的郁結(jié),撫慰心靈的創(chuàng)傷,,為我們留下了“鴻雪洞”“云標”兩方摩崖石刻和《登太姥山記》等多篇詩文,,正所謂文人的不幸,往往成為文學(xué)和山水的幸運,。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乃至王陽明的《瘞旅文》,,莫不是他們遷謫期間的力作,其相關(guān)地點也因此而揚名,,成為人文景點,,接受四方來客的憑吊和瞻仰。
方孔炤偕熊明遇多次游玩太姥山,,都帶著年幼的孩子方以智,,這座神奇的名山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個聰明的孩子后來成長為一位中國古代出色的科學(xué)家,,他在《物理小識》中探討了太姥山空谷傳聲的奧妙,。因為明朝的滅亡并被涉“從逆案”,方以智中年以后過著流離失所的“遺臣”生活,,有一段時間,,太姥山接納了這位故人。因為是逃難,所以三緘其口,,方以智山中生活的具體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的好友、后來降清做了“貳臣”的陳名夏卻有詩歌述說他們在太姥山下相遇的情景:“海上悲風(fēng)沙作堆,,荒荒遇子顏為開,。畏人不及言兒女,亡命何繇居草萊,。發(fā)猶上指須半白,,但愿求方煮白石。煮石不得成金難,,相顧執(zhí)手當歲夕,。”(《太姥山下風(fēng)沙篇·別方密之北行》)。世事無常,,命運多舛,,患難相逢,感慨良多,。關(guān)于與方以智在太姥山下的相遇,,陳名夏還寫有《太姥山下遇方密之,愴然別去》《遇方密之于太姥山下,,贈予金》等詩,,我們知道,方以智的后半生,,發(fā)憤著述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fù)明活動,這些詩歌無意中透露著方以智的行蹤和作為,,讓我們隱約感受到,,在明清交替的那個天翻地覆的悲劇時代里,太姥山間回響著這些反清復(fù)明義士們的慷慨壯歌……
我幼時居住的小山村在沙埕港北岸的一個山腰里,,放眼西望,太姥山巍峨挺拔的輪廊在夕陽的霞光中依稀可見,,一幅神秘的影像就這樣嵌進了一個少年的審美里,,一個人和一座山的緣份因此在冥冥之中被悄然約定。第一次爬太姥山是在讀初中的時候,,幾個小伙伴過沙埕港流江渡到楊岐,,經(jīng)店下達太姥山下的秦嶼梅花田、排長嶺上山,,到了山上已是過午,,但大家都不覺得餓,心中洋溢著一般抑制不住的興奮和無可名狀的愉悅。這種不甚明晰的美感來自于一座名山散發(fā)出來的魅力,,蘭花一樣隱隱的芬芳,,和春草一樣明凈的清新。但后來,,我慢慢讀出了這座名山的滄桑和厚重,,回頭想來,已上名山幾十次,,每一次走在山路上,,先賢們的身影款款而來,翩然而去,,我呼吸著他們吐納過的一縷縷清風(fēng),,注目于他們吟誦過的一朵朵云彩,面對著他們撫摸過的一塊塊巖壁,,追隨著他們留下的一個個腳印,,我的周身洋溢著溫情和敬意。我和他們的靈魂對話,,接受他們的教誨,,如同一個幼小的學(xué)童,站在一群大師的身旁,,默默地聆聽和體悟——關(guān)于一座名山的詩意蘊藉和風(fēng)骨品格,。
(本文為《太姥詩文集》編后記,《太姥詩文集》,,周瑞光,、白榮敏編,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責(zé)任編輯:s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