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老河/石堂的鐘聲
寧德網(wǎng)(石頭老河 文/圖)滴答,,滴答。
一記鐘聲為他長久而鳴,,從歷史深處一路回響。
寧德市蕉城區(qū)西去50多公里,,有一個虎貝鄉(xiāng)梅鶴村,,舊稱“石堂”,。四面環(huán)山將這里圍成一個約1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自東向西,,中有一小山脈相隔,,北為文峰村、南為梅鶴村,。因整個山形宛如一座石廳堂,,故有石堂之稱,迄今已有千年歷史,。在唐宋前期這里叫園州,,宋末始稱石堂,直到民國32年才一分為梅鶴,、文峰兩個村。
這個海拔800多米的小村落談不上有什么驚人之處,。如果未經(jīng)考證,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會出這么一位杰出的大儒和科學家,。甚至無法想象他憑什么,,竟然能發(fā)明刻漏儀,并且震撼了世界,,賺足了宋末元初以來400多年以至更長時間世界的眼光,,也讓這個小山村一同留名青史,。
陳普字尚德,,號懼齋,宋淳祐四年(1244年)出生在石堂,,日后他不僅僅成為聞名于世的理學家,、教育學家、詩人,,更重要的是他還是著名天文學家。世人將他尊稱為“石堂先生”,。
陳普先生向來不缺智慧,。盡管年少家貧,,但他勤奮好學,聰明過人,,五歲時在田間看見白鷺群飛而過,,當即出口賦詩:“我在這邊坐,,爾在那邊歇,,青天無片云,飛下數(shù)點雪”,。其師聽后,,稱贊不已。陳普十二歲時,,就已通曉四書五經(jīng),。
在一個草木茂盛的夏日,陳普與先儒朱熹“相遇”了。這天他與學友同游村邊“沉字橋”,,抬頭望見橋亭橫梁上朱熹的一句題詞:“紫陽詩讖石堂名彰千古”。奇怪的是,,這副對聯(lián)百年來卻只有上聯(lián)而無下聯(lián),,陳普低頭思索,,片刻似乎讀懂了這位大儒的心思,便揮毫題對:“玄帝位尊金厥壽永萬年”,。筆力遒勁,,對仗工整,。傳說,宋淳熙年間,,朱熹路過石堂時曾預言:“石堂后數(shù)十年必出異人,,讀天下書之十有八九。”朱熹去世44年后,,這個預言變成了現(xiàn)實。陳普果然在石堂陳厝坪誕生了,。年幼的他或許未曾料到,,這一“百年唱和”竟成絕唱和佳話,,并由此聲名遠揚。
傳說,,讓這個小山村更平添了幾分神秘。
咸淳初,,陳普走出大山,。蘇州大儒韓翼甫的老師輔廣是朱熹的門生,。韓翼甫作為朱熹二傳弟子,在浙東崇德書院授課,,慕名與陳普相識,,兩人書信往來不斷,情同父子,。陳普求學心切,,第二年即前往蘇州投奔“忘年交”韓翼甫,,進入崇德書院深造。由于他品學兼優(yōu),,韓翼甫很快把他舉薦到杭州集賢書院就讀,并將愛女許配于他,。
世事多變。宋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汗國派兵南下,進攻南宋,,同時也下詔延攬人才,。陳普不愿為其所用,,聞訊即攜妻子離開杭州返回故里,。這時他比離鄉(xiāng)時成熟了許多,也多了一個“朱熹三傳弟子”的身份,,隱居于石堂山, 終日窮經(jīng)著述自娛。他在一首《答友人》詩中回應親朋好友的關切:
莫笑我鄉(xiāng)間,,山鄉(xiāng)不一般,。
海味雖難得,,山肴任吾餐。
寒來柴炭便,,暑至井泉甘。
人逢生樂處,,何必問長安!
南宋滅亡后,,元朝朝廷得知陳普多才,元世祖忽必烈的謀士劉秉忠曾三次奏請授,、詔聘陳普為福建教授,。陳普以宋遺民自居,,以陶淵明自勵,均堅辭不就職,,索性題“詠竹”詩一首回應:“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且在仁豐書院中堂懸掛“志不仕元”橫匾(如今猶存)以明志,意在保持名節(jié),,不去鉆營取寵,。
陳普不肯做官,一生不仕,,卻熱衷教育,,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仁豐書院,設館教學,。但他為保節(jié)操,擔心朝廷加罪迫害,,就隱身游歷古田,、屏南,、政和一帶山區(qū)十二年。隨后,,他在政和興辦德興初庵書院,,又主講于建陽云莊書院、福州鰲峰書院,、長樂鰲峰書院等地,招徒授藝,,廣招四方弟子,,精心傳授天文,、地理,、術數(shù)及朱熹理學。從學弟子每年都有數(shù)百人,。教學上,他力倡理論聯(lián)系實際,,治經(jīng)“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于古圣賢”,,產(chǎn)生廣泛影響,,造就了一大批理學名士。韓信同,、余載、黃裳,、楊琬等人均是其中驕驕者。其間,,陳普應邀為重修建陽考亭撰寫《修考亭記》,并編修朱熹門生黃干,、楊復二家《喪禮》及朱熹有關撰著,分十卷刊行于世,。
陳普博覽群書,,精研諸子百家,,博聞廣見,多才多藝,。自六經(jīng)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歷數(shù)之學,,精于陰陽璣衡之說,。他一生撰著甚豐,共有《周易解》,、《渾天儀論》等數(shù)百卷,但大多散失,,只留存《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遺稿》、《武夷棹歌》各一卷,。
陳普遁世,,卻“位卑未敢忘憂國”,,常懷憂國憂民之念。他不但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而且還博覽群書,,精研數(shù)理。其天文學成就主要集中在《渾天儀論》一書,。據(jù)有關資料介紹,,此書共分三卷:上卷是對渾天儀和渾象原理的論述;中卷介紹渾天儀的制作步驟和設計,,附總圖四種,分圖十三種;下卷則介紹水運儀象臺的設計與裝置,,附總圖十一種,分圖二十種,,這些圖紙是東漢后自有水力運轉的天文儀器以來都沒有的詳細資料,,極為珍貴,。書中所述“渾天儀”的動力是水,又稱“水運儀象臺”,。渾儀和渾象共同裝置在一個木臺中,,臺高35.6尺(約12米),寬21尺(7米);臺分三層;上層放渾儀,,用來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層放渾象,裝上渾儀的機械,,能使渾象的運轉與天球(月亮)的周動相一致,。下層木閣又分五層,,每層有門,每到一定的時辰,,門中有緋、紫,、綠三色木人,,利用四種打擊樂器:鐘,、鼓、鈴,、鉦的聲響報時,。木閣的反面安裝漏壺及機械裝置,,漏壺引水升降,,自動開閘,,以水流沖擊推動各種機械運轉,,可以作為天文觀察,、天象演習和晝夜報時三種用途,,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天文鐘”。鐘表擒縱器的發(fā)明者,,數(shù)百年來都誤認為是17世紀的意大利人。通過對水運儀象臺的解剖,,其原理恰與擒縱器相同,,正如英國人李約瑟(Needham)所說:“把時鐘的機械和觀察用的渾天儀結合起來,,在原理上已完全成功的”,。
據(jù)有關考證,,陳普發(fā)現(xiàn)和運用這個原理,比歐洲人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早了四個世紀,,比方和悲(Iosephfraunhofer)早了五個世紀,。這反映我國宋代在數(shù)學計算、儀器制造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對于一個相對較缺理性思維的民族而言,,陳普先生仰望星空、精研數(shù)理的探索精神尤其可貴,。他博學多才,,一生成就杰出,但最主要的應當數(shù)發(fā)明刻漏儀,。在仁豐書院期間,,陳普反復鉆研聚銅鑄刻漏壺,寒來暑往,,經(jīng)過無數(shù)次試驗,,終于在第三個年頭研制成功,此壺“應時升降,,纖毫無爽,。”當時福建布政司還算識貨,當即下令府城依此鑄造福建譙樓(即鼓樓)報時,。
刻漏儀是古時一種計時器。在鐘表發(fā)明之前,,中國每個城市都設有鼓樓,,配備專人預報時辰。陳普發(fā)明的刻漏儀,,報時十分精確。以福州鼓樓的刻漏儀為例,,一天的誤差只在20秒之內,。這在800年前的中國與世界,是最為精確的計時器了,,代表了中國古代刻漏儀制作的高水平。如此看來,,陳普的天文成就實在非同一般,。而在這個小山村,,陳普在缺少設備的情況下,,居然能成就此事,,更非常人所能比擬。宋代以后,,各地安上陳普發(fā)明的刻漏儀,,報時就更為準確了,。許多古書中都記載到這一刻漏儀走時精確。陳普發(fā)明的刻漏儀,,從宋咸淳年間經(jīng)元朝到明末,,整整使用了近400年,仍然保持很高的精確度,。據(jù)文峰村《村譜》記載: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忽必烈曾派人到寧德石堂尋找《渾天儀論》,。其實這部書已被陳普帶到莆田去了,。后人遺憾的是,這件儀器在清初就已下落不明了?,F(xiàn)中國歷史博物館制有水運儀象的模型,。研究水運儀象臺的專家王振鐸先生曾發(fā)表《我國天文鐘的秘密》,、《中國最早的天儀》兩篇文章,,且都附有圖解,可供后人研究參考之用,。
武德四年(1311年),莆中賢士慕名禮聘陳普到勿軒莊書院授課,。從此他一呆就是18年,。莆田多賢能是有其淵源的,。元朝至和元年(1328年),陳普終因年邁體衰,,頸部生大癰腫(俗稱頸虎)。病中,,他十分思念家鄉(xiāng),,其《寄園洲》七律有“風華登程去未歸,憶想淚珠枕邊流”之句,,可見思鄉(xiāng)之切。是年秋天病逝,,享壽84歲,。由其親屬扶柩回歸故里,葬于石堂山,。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也就是和那個平靜的小山村一樣寂靜了200多年后,,才有一位名叫葉稠的寧德縣令為緬懷陳普興學育才之功績,建陳普祠,,并塑像紀念他。
深秋時節(jié),,我和友人來到陳普祠堂駐立良久,。大儒身邊簇擁著名噪一時的高足,,韓信同、余載,、黃裳、楊琬四位的牌位仍然虔誠地立在先生塑像旁,。
刻漏儀,,在小學課本里就知道了,,但萬萬沒想到如此偉大的成就竟然是這位隱居鄉(xiāng)野的鄉(xiāng)親之作。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敢想象,,這一震撼世界的成果是在這里完成的,。
刻漏儀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漸漸遠去,也不再被人們所需要,但作為一種曾經(jīng)的前沿發(fā)明,,卻在歷史深處留下了一個民族文化的鏗鏘回聲,。陳普去世后,其弟子洪池按照他的天文運籌演算法撰編《春牛圖》及《趨吉避通書》,,這一書一圖對廿四節(jié)氣的運算十分準確,對指導農業(yè)生產(chǎn)十分重要,,成為珍藏秘本,。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人墨客燦若星漢,。陳普屬于其中一員,。且不論其文學、理學成就如何,,單就其天文學成果,就足已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占有獨特的一席,。但或許長期以來他淹沒在文學巨擘“李,、杜”和理學先師的光芒里,又兼之天文學貢獻少被傳揚,。因此,,其業(yè)績許久以來并未廣為人知,。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陳普繼承了朱熹的衣缽,,在某些方面顯然又超越了先師。
滴答,,滴答。鐘聲悠悠,,在一個小山村回響,。陽光穿透歷史和歲月,依然如此燦爛地播灑這方土地上,。陳普先生走了,,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身影,,留在了鼓樓中。晨鐘暮鼓,,似乎還在回響當年的旋律,也似乎為他長久而鳴,。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一路奔騰向前,。石堂的鐘聲早已遠去,,但其旋律一直回蕩在國人心中,。“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智慧和精氣正引領人們?yōu)閷崿F(xiàn)偉大的夢想而砥礪前行,。
責任編輯:s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