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溢/此處心安
寧德網(wǎng)(陳守溢)屏南是我的家鄉(xiāng),。因為殘疾,我失去了外出求學的機會,。打出娘胎起,我大半生的時光都與它相互依偎,。故而,,當我每每接觸到“鄉(xiāng)愁”這個詞時,總會產(chǎn)生一種隔離感,,仿佛與它隔著十萬八千里。
在離縣城五公里的漈頭村,,有一個名為“屏南耕讀文化博物館”的好去處,。博物館里收藏的全是古物,上至唐朝,,下到近代,,意在喚起人們對往昔的懷念,對當下的珍惜,。記得第一次到這個館參觀是在2011年的春節(jié),,許多年過去了,我依舊無法忘記初次參觀時的感受,。
在此之前的我,,已看了一些與之有關(guān)的文字,最吸引我的莫過于“農(nóng)”與“耕”了(當時的館名叫“屏南農(nóng)耕文化博物館”),。當時就想,,能夠喚起別人記憶的東西一定也能喚起自己的記憶,就算是沒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憑著自己所積累下的知識,,應(yīng)該也能輕松找到共鳴。偏偏事與愿違,,在這上萬件的古物面前,,我徹底無語了,之前所積累下的知識能與之對上號的古物真是少之又少,。
當時,,博物館里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農(nóng)具,。比如,那個用于誘捕黃鱔的竹茍,、農(nóng)民攜帶午飯到地里用的棕袋……都是我之前未曾見過的,。當年的我只有二十五歲,我的父親和祖父都不是農(nóng)民出身,,只有祖母偶爾種種青菜,,家中的農(nóng)具因此也相當有限。當我第一次在博物館里看到那些農(nóng)具時,,留下的只有驚嘆和大開眼界的感覺,,卻喚不起絲毫對過往的追憶。我望著這些農(nóng)具,,并追問著它們的用途,。待張書巖館長一一為我解答了之后,我又不得不為農(nóng)民們的聰明智慧豎起大姆指,。
我相信,,與我年齡相仿的朋友,看完農(nóng)耕博物館里展出的古物之后,,想必大多都與我有一樣的感覺,。吃著漢堡可樂的城里人,已經(jīng)很少有機會去接觸這些古物,??吹剿鼈儠r,除了一頭霧水,、一片茫然,,還能有什么呢?我這樣想著,并從那時起,,試圖找到一扇門,,讓這些古物走進我的心里,溶入我的生命里,。
一個人,,對一個地方或一些人接觸久了自然會產(chǎn)生感情。自從在“農(nóng)耕文化博物館”中有了迷失感之后,,我便常到博物館與古物進行親密接觸,。我時常抬起手撫摸那些古物,或者使自己的身體盡可能地離它們更近一些,,試圖從中獲得一些新的感受,。這樣的行為持續(xù)了好多年,但卻一直未能有所收獲。是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不夠,,還是那些古物所處的時代確實有些遙遠了?我時常閉上眼想這些問題,,而答案卻仿佛永遠撲朔迷離。
有一回,,館長老張接受媒體采訪的一句話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坎上,。他說:“這些古物再不搶救就沒了?!边@句話仿佛打開了我的心門,。沒了,也就意味著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了,。這種感覺料必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疼痛,仿佛只要輕輕一碰就會疼,。據(jù)說,,有許多的疼痛人們是不會輕意與外人訴說的,即便寫入文學作品時也是十分小心謹慎的,。這種疼痛,,老張一定有過,否則,,他是決然說不出那樣感人肺腑的話來,。
愛著家鄉(xiāng)的風物。在我的眼中,,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以及那些古色古香古物都是有靈性的,,等待著有心人的解讀,。博物館里的古物是一本難讀的無字天書,要讀懂它們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試著從各種角度去解讀,,但每每無果。
愛上寫作之后,,我明白自己在文字中求索的路是在一條又粗又大的文化之根的栽培下逐漸成長起來的,。而博物館里的古物,似乎確實與自己有著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聯(lián)系,,默默影響著我。一段時間來,,我像一個苦行的僧人,,在博物館中苦苦地找尋著、探索著。盡管前方的路依舊茫然,,但這里卻生出一股無形的力量,,支撐著我。而博物館依然靜默,,歷史在這里沿伸,,我的情緒也在這里溫存。耕讀,、耕讀,。亙古文脈中,我就是長在這條幾千年文根上的一粒瓜果,。
何處可安心?這里,,家鄉(xiāng),便是,。
責任編輯: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