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詩畫蕉城|禾源:庫山村傳出的話

不知是熟稔的因素,,還是本就真正從未離開過村子,走進村莊總感覺村中的每一樣風(fēng)物都在說話,,庫山村更不例外,,且句句有著庫山村特有氣質(zhì),。
雙腳踩定庫山村停車場,,陽光沐浴周身,,抬起頭望見層層而上的老屋,把青山擎舉到藍(lán)天之下,,回首足下又是滿目翠竹,。遙想若能退一里之遙,再看庫山村,,庫山村定如一艘大船,靜泊于綠波之上,。若再得云蒸霞蔚之境,,又是一幕“海市蜃樓”的勝景。陶然中,,突然提醒自己,,“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我便收聲斂語,,靜聽庫山村的風(fēng)聲物語。聽到了,,是我看到屋檐下紅燈籠輕輕搖晃時聽到,。

庫山六藝古村 柳明格 攝
說的是:庫山村陽光富足!
循聲察看,,是的,,陽光富足,村莊落址山坡,且坡度不小,,房舍并排相鄰,,上下相錯,當(dāng)面為霍童溪洪口段,,溪谷寬闊,,與山腳下的洪口相較海拔達(dá)340米,可謂是無遮無擋,。一冒頭的太陽,,第一縷的陽光就會曬到這里,喚起雞鳴鳥啼,,而后,,陽光肆意徜徉于村莊的每一個角落,直至夕陽西下,,仍留下最后一抹霞輝,。庫山村確實陽光富足!走在村中,,披滿一身陽光,,即便隨意拾起的一串話,不管聽得是否會意,,可句句溫暖,。若自己會吐出一兩個有生命的字眼,落到道邊,,就會像這里菜籽落土一樣,,長成芥菜或開出油菜花。
走村看景,,有人悄悄地問,,這石基壘得這么高,是墻還是礎(chǔ),,樓房是吊腳樓嗎,?我總以為村莊像一棵老樹,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只是一群飛鳥,,嘰嘰喳喳的叫聲,,樹會充耳不聞??刹恢獮楹?,庫山村又有了話,大概是村子老了,,自明朝開基至今有了幾百年光陰,,太想交流,。它又說話了,這句話是從高高石基縫隙間的綠草傳出,。
說的是:庫山村以石為骨,,吊腳樓尤為特別!
聞聲欣喜,,拾級攀爬的腳力越來越足,,一邊大口大口地吐納著清新空氣,一邊贊嘆著庫山村朱氏先人在這里肇基興村的艱辛,。沿坡而起的村舍,,石塊不僅僅是堅實的基礎(chǔ),還是堅硬的骨骼,,正是這樣的堅石骨骼才撐起別有風(fēng)格的吊腳樓,。雖說有一兩座樓舍老去,可遺風(fēng)猶在,,每一根木柱熏透了的煙火色,,透著曾經(jīng)歲月的光澤,吊腳樓的風(fēng)范老而彌堅,。
通往村莊最高老屋的嶺有點長,,我沒去數(shù)有幾級臺階,可登上一級便一次墊高身體,,拓寬一層視野,,有種心曠神怡之感。有人說:這里的空氣有營養(yǎng),,攀爬中吞吐著它,,體會到真正的神清氣爽。一語驚覺,,怪不得這里的樹綠得會煥出光澤,,這里的蔬菜長得沒有絲毫的憂郁。村邊菜園,,一位大娘正在掰菜,那呱嚓呱嚓的聲響,,沒有一點黏糊之感,,脆得讓人聯(lián)想掐指蘸汁的程度。庫山村又說話了,。

庫山村 劉巖生 攝
說的是:庫山村空氣會甜,!
大家都體會到,這里的空氣的確會甜,,許多村莊青山合圍,,一樣空氣好,,可這里好到了甜。村莊梯建,,通風(fēng)透氣,,一陣風(fēng)過會吹走所有濁氣。左山溪澗,,清流直瀉,,帶來的是山蘭野嗅,流走的是腐敗之味,,留下自然是甜甜的空氣,。所有的來人快吐深吸,巴不得用這里的空氣給五臟六腑來一回徹底蕩滌,,裝上一肚子甜甜空氣,。
作為一個來客,本已經(jīng)獲得賞心悅目的滿足,,但見這里山多田少,,不禁發(fā)問,草木森林可以吸泉沐露成長,,可以憑山清水秀而吐露芬芳,,而居住這里的人家,又憑什么代代繁衍呢,?是的,,我也這么想,人不僅要食五谷雜糧,,還得食魚肉三牲,,還得有錢確保衣食住行,子女培養(yǎng),。我的目光搜尋過一家家大門,,最終投向“開豁明王,朱公之廟”此時,,聽到了庫山村傳話,。
說的是:庫山村以竹藝、染藝,、根雕,、酒藝、茶藝,、陶藝,,“六藝”傳生存技能!
開豁,,開豁,!俗話說“一門手藝,,頂上兩畝地”,還有諺語“人有一藝,,終身有靠”,。一個村子有了這么多手工藝在傳,何愁養(yǎng)不活人,。庫山村的先祖真是智慧,,他早早體悟,離土離鄉(xiāng)不離手藝,,他們從霍童石橋村遷居到這里,,是一條艱辛路,可他們堅信“賜子千金,,不如傳子一藝”,。再彎再陡的山路,手藝在總有人來下請?zhí)?,南來北去,,這條路就這樣越走越寬。他們在庫山村安家立命,,繁衍出一個村,。
“六藝”“六藝”,讓人感到寬慰,,感到愜意,,更感到崇敬。一門藝惠及百戶千家,,六門藝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又將惠及多少人家,。師傅是多值得敬重的稱謂,這就是一個師傅村,。想到這,,庫山村會讓人敬意倍增。
竹藝編織歲月,,染藝渲染當(dāng)年色彩,,根雕雕琢?xí)r光紋理,酒藝釀造醉人醇香,,茶藝揉捻山野氣息,,陶藝涅槃重生。這“六藝”經(jīng)營過庫山村曾經(jīng)日子,,可如今還能“飯”否?我無意識地看到了村前的那棵老樟樹,,看到與樹相望的齊天大圣廟,。老樟樹枝繁葉茂,,新綠正萌,齊天大圣廟元宵節(jié)慶的香火還在燃燒,,庫山村傳出新語,。

庫山村 劉巖生 攝
說的是:藝在根在人在,活頭永在,!
庫山村的“六藝”不僅沒有消失,,如同那株老樟樹一樣,在每一年春風(fēng)中新葉更茂,。村中四處裝點竹編品,,就是村里竹藝人編織的;村中的家家戶戶門前板聯(lián),,就是村里根雕藝人生產(chǎn)的,;在人才驛站中喝的茶就是村里茶工藝制作的;釀酒工藝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始終相伴,;陶藝還活出新樣,,一位村民為發(fā)揚光大,自己前往江西景德鎮(zhèn)學(xué)習(xí)取經(jīng),,在舊址建了個新窯,。走失了只有染藝。果真“藝門”生根,。
庫山村風(fēng)聲物語是傳不完的,,走進他吧,聽個真切,,聽個夠,!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禾源
編輯:邱祖輝
審核:藍(lán)青 周邦在
責(zé)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biāo)題:洞天福地·詩畫蕉城|禾源:庫山村傳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