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嶺爬九年
九嶺觀景臺
九嶺溪
九嶺尾
盧彩娛/文 卓仕尉/圖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三天三夜三望洋,,一支蠟燭過巖洞。”
壽寧這首傳唱了千百年的民謠,,唱出了壽寧交通的艱難,,唱出了壽寧民眾的辛勞,也唱出了壽寧人心中永遠的鄉(xiāng)愁,。壽寧山高嶺峻,,民眾為了打通與外界的交往通道,不畏艱險,,開辟出了一條條出山道路,。這些古道都曾是壽寧與外部聯(lián)系的命脈,九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古道之一,。千百年來,,南來北往攀過九嶺的官員、商人,、文人騷客難以計數(shù),,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和詩文。如今,,攀登九嶺古道,,體驗古道文化,銘記一份初心,,感悟夢龍精神,,成為了人們時尚的健體休閑和滌蕩心靈之旅。
壽寧縣地處閩東北部,,洞宮山脈南段,,位居閩浙兩省交界,素有“兩省門戶,,五界通衢”之稱,。自建縣以來,壽寧很長時間歸建寧府管轄,,府治在建安(今建甌縣),,九嶺就是壽寧通往建寧府唯一的通道,。九嶺古道始建于宋代,是壽寧縣歷史最悠久的官道,,也是古代府縣官員往來和公文遞送的必經(jīng)之路,。明永樂《政和縣志》記載“九嶺在政和北里,去縣二百一十里”,,九嶺成為了歷代官吏到府衙述職的必經(jīng)之路,。在中國,商旅古道,、茶碼古道比比皆是,,但九嶺卻是一條特殊的“白銀古道”。早在壽寧設(shè)縣之前的宋代,,壽寧就有銀礦開采業(yè),,以今大安鄉(xiāng)官田場為中心,形成了福建四大銀礦之一的官田場銀場,。在這里,,開采出來的白銀就是通過九嶺運到建寧府,再轉(zhuǎn)運京都,。九嶺到政和縣城這條古道就成為了閩地著名的“白銀古道”,。
九嶺全長約10華里,路寬1.5米,,因所處山脈有連綿的九座高峰而得名,,海拔近千米,嶺頭起自九峰堂山腰,,向南而下,,至茶亭后,嶺勢轉(zhuǎn)急,,陡而險,,落差達600多米。自壽寧建縣到清雍正年間,,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時間里,,從首任縣令陳醇,到雍正末年知縣馬大紀,,共有70多位壽寧知縣,,每年都要翻越九嶺,一路兼程,,前往建寧府述職,。壽寧氣候寒冷,冬天霜凍多,,石級濕滑,,得萬分小心,,稍不注意,便會滾下山涯,,其間的艱難可想而知,。據(jù)資料記載,九嶺的路面是由九嶺溪中的鵝卵石鋪砌而成的,。這些鵝卵石在水中孕育,,又在這古道上與泥土相伴,迎送萬千過客,。如今,,這些鵝卵石已是黝黑滿目,厚重滄桑,。我想,,這里的每一級石階都浸潤著祖輩們辛勤的汗水,記載著壽寧先民和基層官員的艱辛,。漫長的歲月里,,在這條古道上,,汗水與白銀,、茶香交相呼應(yīng),閃爍著壽寧文明光輝燦爛的光芒,。
“斷崖橫路水潺潺,,行到山根又上山。眼看別峰云霧起,,不知身也在云間,。”永嘉四靈之一的徐璣在《過九嶺》中描繪出了九嶺水云相親、霧靄漫嶺的美麗風(fēng)光,。清乾隆年間知縣丁居信一首:“幾回盤曲上危坡,,遙指前峰石破多,歷盡燃巖臨絕頂,,四山環(huán)翠繞青螺,。”的詩句,更是寫出了九嶺曲回,、險峻以及群山青翠之美,。正是這旖旎的風(fēng)光和厚重的歷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登爬和體驗,感受山地文明的無窮魅力,。有人喜歡春天來爬九嶺,,春天里的九嶺,十華里向上的征途中,,草色嬌嫩,,鳥語花香,。幾陣春雨過后,路旁兩則的茶園,,綠浪綿綿,。細嫩茶芽兒探出了尖尖的小腦袋,一個接著一個,,向著行人微笑著,,清爽溫馨。如果運氣好,,還可以在路旁的山竹林里找到剛剛冒出土面的小筍兒,,這是九嶺路上的一大珍寶,佐以壽寧本地的菜干爆炒上桌,,是一道美味的佳肴,。有人霸氣地說,這山中嫩筍,,你抬肥羊嫩豬也不換,。
我喜歡秋冬時節(jié)的九嶺,這時的九嶺,,風(fēng)情萬種,。從高處往下看,九嶺溪,、丹溪匯聚而成的雙龍湖,,湖水碧綠,波光粼粼,,宛如一顆巨大的翡翠,。環(huán)視或近或遠的群山,大大小小的山頭掛滿了鋅橙,,青綠之中黃果點點,,色彩迷人。路旁的楓樹換上了熱情的紅裝,,浪漫而多情,,看著飄落在地上的楓葉親切地靠進你的雙腳,所有的煩惱便無了蹤影,。兩旁茶樹也由翠綠變?yōu)槟G色,,安靜地立在寒風(fēng)中,保持著溫馨而甜美的面容,。遇到極寒的天氣,,路兩旁的凍土給我們呈現(xiàn)了另一番景致,一條條小冰柱頂著一攝黃土,在太陽光下晶瑩閃亮,,甚是壯觀,,用腳踏一踏,會發(fā)出嘎吱聲,,清亮入耳,。
古道陡險,迂回曲折,,即便是冬日登爬,,也是汗水涔涔,行至嶺頭,,一株古松直插云霄,,樹梢虬枝橫逸,皮表龍鱗斑駁,,皸裂龜開,,滄桑之感立現(xiàn)。其主干直徑逾米,二三人方能合抱,。部分枝椏,,歷經(jīng)歲月滄桑,或已枯死,,垂垂老矣,。樹干底部,有一被火燒過的大洞,,詢問當(dāng)?shù)孛癖?,火燒洞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有村中民眾欲砍伐此樹,,用刀斧均砍不了,便用火燒,,可燒了不到四分之一,,火便自然熄滅了,他只好放棄砍伐,。這棵松樹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明代壽寧知縣馮夢龍在《壽寧待志》中寫道:“蔣誥,廣西桂林府金州灌陽縣人,,由舉人于萬歷四十一年任,,四十三年十月丁艱。侯之善政不盡詳,,但聞捐錢植松數(shù)百于九嶺,,以蔽行人。今漸耗,其存者猶數(shù)十,。笞罪亦許種松自贖,,即此可想其人矣。”當(dāng)時的知縣蔣誥讓犯輕罪的人以種植樹木來抵罪,,確實是一種好辦法,。馮夢龍在盛贊蔣誥的同時,也致力于九嶺官道上樹木的種植,,他發(fā)動民眾在路兩旁補種松樹,。四百年過去了,松樹所剩無幾,,唯有這株古松,,躲過無數(shù)劫數(shù),歷盡萬般磨難,,得以幸存,。站在樹下,舉目仰望,,我不禁思緒悠悠,。這棵古松,伸著綠色的枝椏,,像蔭庇的長者守候在這里,,撫慰著來來往往遠行的腳步,護佑著這方山水,。
一路上,,有民間善眾就地取材,在清泉邊上修建一處茶堂,、四穴甘泉,、五座涼亭等,供行人休憩避雨解渴,。如今,,由于現(xiàn)代交通的興起,古道年久失修,,史料記載的茶堂,、涼亭已經(jīng)基本不在,僅剩一些殘垣斷壁,。九嶺地勢險要,,咽喉之地——九嶺隘,易守難攻,。1858年農(nóng)歷三月,,太平軍由政和縣入境平溪經(jīng)芹洋攀九嶺向壽寧縣城挺進,,欲一鼓作氣攻下鰲陽城。在九嶺隘,,太平軍被據(jù)守在這里的卓麟英團練堵截,。太平軍一次又一次發(fā)起猛攻,都被團練居高臨下的箭矢和礌石滾木所擊退,。雙方相持數(shù)日,,太平軍傷亡累累寸步難進,只能望嶺興嘆,,無奈退兵,。卓麟英守隘有功,被朝廷封為“武翼都尉”,。
在海拔一千一百六十八米的九嶺岡,分布著天然的石馬,、石龍、石門,、石洞和釋迦牟尼石像,。傳說唐朝末年一位得道僧人途經(jīng)九嶺,登上九峰岡,,看中了這塊三寶之地,,便化緣籌資,修建了名剎九峰堂,。九峰堂雄踞在九峰山上,,規(guī)模宏偉,環(huán)境清雅,,面朝萬重疊翠,靜看云蒸霞蔚,,悠游其中,讓人頗有一番心得和感悟,。
九峰堂堂內(nèi)有一深1米,、寬1米、長2.5米的古井,,古井常年噴流,,清澈見底,。井旁立有石碑,“景泰元年建”等字,。傳說,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發(fā)動叛亂,其部屬600多人曾在此駐馬屯軍。1986年,,在這古井中發(fā)現(xiàn)柄上鐫有“耿精忠”三字的短劍一把,,為“耿精忠兵變波及壽寧”這一歷史結(jié)論提供了物證。
“腳步是看待大地的一種方式”,,行走九嶺古道,,仿佛走進了一條橫跨千百年的時光隧道,一階階古老的鵝卵石仿佛在默默地向你低語,講述著古老的故事,。這條由血肉之軀踩踏出的漫長古道,,是壽寧文化的見證者,也是一個壽寧文化的活化石,。它宛如一條生命線,,記系著散落的村莊,將山里人大大小小的夢想和希望串連,,
責(zé)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