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吃勾粉芡
□ 黃仙麗
朋友是康里人,,經(jīng)常帶我去康里玩,??道锶思儤?、善良,、熱情好客,??道锶俗钌瞄L說“那個”,,朋友嘴里頻率最高的就是“那個”,,“那個”是康里話,詞義極廣,,不管什么話皆可用“那個”代替,。每當我聽到有人說“那個”,我就知道他一定是康里人,。當然康里人除了方言特別外,,康里的美食更是別具一格,我要說的勾粉芡就是康里其中的一道美食,。
勾粉芡,,又稱作薯粉燕。在屏南縣康里村,,逢年過節(jié),、大喜大慶的節(jié)日里,康里人的酒桌上必少不了勾粉芡,,勾粉芡,,是康里人心中最溫馨、最香甜的一道美食,。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在歡快、喜慶的嗩吶聲中,,人們喝著酒,,聊著天,,吃著家鄉(xiāng)自制的美食,那是濃濃的鄉(xiāng)情味,,那是濃濃的家鄉(xiāng)味,,我想尋常百姓家的幸福、快樂莫過于此,。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水土盛產(chǎn)的美食也各具特色??道锎?,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是種植蕃薯的好地方,。勤勞智慧的康里人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地理條件,,大量的種植蕃薯,。早在清道光年間,代溪鎮(zhèn)境內(nèi)的百姓就有用蕃薯粉制作成“芋頭面”“蛋燕”“勾粉芡”這三種具地方風味的食品,。也許人們只記著“代溪芋頭面”,,只記著康里的炒糕,康里的炒面,,卻不知康里的勾粉芡也是一道特色的美味佳肴,。勾粉芡,以清甜可口,,味美價廉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據(jù)清道光八年康里村《翠峰鄭氏族譜》記載,清乾隆間,,康里村鄭啟仁,、鄭日生從福州引進甘薯后,以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利于種植而大面積推廣,,成為康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道锔适淼矸酆扛?、質(zhì)地白,住民稱為“番薯粉”,。清道光年間,,康里村鄭祖高、鄭祖瑚等住民創(chuàng)造性地將甘薯粉與芋頭結(jié)合制成芋頭面,與蛋結(jié)合制成蛋燕,、勾粉而成薯粉燕,,成為當?shù)厝赖赜蛱厣r明的鄉(xiāng)土美食。清同治十年,,屏南知縣楊寶吾食了這三道美食后,,大加贊賞,認為薯粉燕制作勾粉而成稱為“勾粉芡”更妥,,遂改為勾粉芡,。這三道美食的制作迅速傳播于周邊鄉(xiāng)村,便成為這帶宴請,、待客,、送禮的飲食習俗,由此形成這一帶特色的產(chǎn)業(yè),,現(xiàn)在代溪、熙嶺,、壽山三個鄉(xiāng)鎮(zhèn)有千余人在外經(jīng)營這三種食品,。
勾粉芡,吃著清甜可口,,但在制作過程確又是極其繁瑣,、復雜的。在康里,,每逢鄉(xiāng)里隆重的節(jié)日到來時,,家家戶戶都開始忙忙碌碌,家家戶戶的土灶這時是噼里啪啦,、極其熱鬧的響著,,勾粉芡就在那噼里啪啦,跳躍的火苗中拉開序幕,。先用土灶燒大半鍋的水,,水漸開后又改用微火,水溫一定要控制好,,保持在將開未開的狀態(tài),。要制作上好的勾粉芡,掌握好水溫是它的第一道工序,。水溫控制好后,,第二道工序,把純凈雪白的干蕃薯粉和水以適當比例調(diào)成水淀粉備用,,不能太稠,,但也不能太稀,以剛剛不掛糊為準,。第二道工序完畢后,,準備好一個大大的平底金屬盤子,,在這個盤子上抹上一層薄薄的油,把這倒有油的大盤子放置于熱水上,,倒一勺水淀粉至盤中,,提起兩個盤耳,在水面上前后左右旋動,,等水淀粉均勻掛糊后,,蓋上鍋蓋,等水蒸氣把水淀粉蒸熟,,一片濕勾粉芡即成型,,接著把一片片濕的勾粉芡放入太陽底下曬,不能曬的太干,,又不能曬的太粘,,最好的勾粉芡是拿在手上不沾手,把曬好的勾粉芡一片一片碼起,,放入竹簍內(nèi),。那些半干的勾粉芡可切成絲,攤開在太陽底下暴曬至完全干硬,,即可貯藏,,經(jīng)年不變質(zhì),食用時,,可炒可煮,,烹制方便。
一道美食,,是要經(jīng)過巧婦之手精心制作出來的,,而女人的智慧與聰明有時往往體現(xiàn)在一道美食上。心靈手巧,、有智慧的農(nóng)婦,,她做出來的勾粉芡總是白白的、嫩嫩的,,吃在嘴里是香噴噴的,,讓你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讓你記住了美食,又永遠記住一個人,。
朋友,,如果你有去康里,記著一定要品嘗康里的勾粉芡,,康里有勾粉芡,,勾粉芡讓你記住康里。
責任編輯:鄭力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