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新農民”
寧德網消息(張穎珍 鄭祖輝)“再晚出生27天,,我就是‘90后’。”初見劉錕,,他是這樣自我介紹的,,與年齡不符的是一張黝黑的臉和一雙沾了青色泥土的粗糙大手,。
1989年出生的劉錕在現(xiàn)代農業(yè)這個領域已經干了近五年,“摸黑五年,,終于見到曙光,。”劉錕口中的曙光,是他今年剛剛成功培育出的一批草莓苗,。
機緣巧合,,改行當農民
劉錕要做農民,起初家人都不相信,,劉錕本科學的是航海專業(yè),,農業(yè)與他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但是一直喜歡花花草草的他,,大學畢業(yè)后就開了間花店,,與“農業(yè)”結下不解之緣。2013年,,在網絡上看到浙江省麗水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的無土栽培技術宣傳后,,他動了念頭,拉上兩個朋友,,一起去麗水考察,。當劉錕深入了解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后,,被深深折服了,原來蔬菜可以無土栽培,,農藥可以零殘留,,原來現(xiàn)代農業(yè)的快繁技術可以讓蔬果顯著提高生長速度。從麗水回來后,,劉錕便下定決心當“農民”,,并且寫了一份發(fā)展福安現(xiàn)代農業(yè)的策劃書。“我想試試,,我們能不能種出健康的,、安全的蔬菜,我相信在未來這是有巨大市場需求的,。”
幸運的是,,劉錕有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位出資金,,一位負責設備建設,,劉錕則負責技術研發(fā),三人一拍即合,,選擇在溪柄樓下村開一個生態(tài)農業(yè)基地,。
挫折不斷,成功無捷徑
“我們仨都是‘半路出家’的農民,。”劉錕說,,盡管為農業(yè)基地的發(fā)展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但是“農民”并不是他們想象中那樣好當?shù)摹?/p>
第一年,,劉錕照搬了麗水農科院的栽培技術,,種植了蔬菜、水果和景觀植物,,還花130多萬元蓋了一個“鳥巢”式大棚,。那年,“無土栽培”這一新鮮詞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覽,,其中不乏樓下村的農民,。“菜不種在土里種在架子上,這能行嗎?”“同樣的菜,,賣得比別人貴,,誰會買?”面對“同行”的疑問,劉錕認為,,只能用實際成效來說明,。
然而,這個“成效”卻遲遲不來。
充滿雄心壯志的兄弟三人,,接連投入1000多萬元人民幣發(fā)展基地,,嘗試將原來的塔式氣霧栽培改進為現(xiàn)在的立柱式霧培、將單一制蔬菜種植發(fā)展為多種蔬果栽培,、開發(fā)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園,、擴大種植面積打造6個“鳥巢”大棚……但花錢如流水,收效卻甚微,。“去年,,我們買了10萬元的草莓苗,最后只產出價值1萬元的草莓,。”負責設備建設的劉衛(wèi)鋒說,,他們一直在找尋成功的捷徑,“但成功沒有捷徑,。”
腳踏實地,鉆研新技術
回顧這近五年的“農民”生活,,劉錕3人決定“緩”下來,,先踏踏實實把技術做好做成熟。他們不再盲目跟風擴張種植面積,、培育多種蔬果品種,,而是縮小培育面積,專攻立柱式霧培技術,。
“經歷過挫折和失敗后,,種植草莓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劉錕說,,草莓經濟價值高,,又頗受市場歡迎,尤其是近幾年草莓自助采摘很受人們青睞,。
吸取了去年外購草莓苗培育失敗的經驗,,今年劉錕選擇自己育苗,他邀請有經驗的草莓種植戶定期來基地交流種植經驗,,終于順利培育出一批茁壯的草莓苗,。
2月1日,記者跟隨劉錕走進他的草莓大棚,,一排排立柱整齊排列,,每根立柱上有36個定植杯,這就是草莓的生長環(huán)境,。“一柱種36株草莓,,1畝地可放置550柱,相當于傳統(tǒng)土地栽培的近3倍產量,。”劉錕介紹,,今年草莓長勢明顯比去年好,,葉片厚,葉柄壯,,已經有幾個“杯子”里結出紅彤彤的草莓,,正好能趕上春節(jié)期間的游客出游高峰期。
劉錕說,,高存活率高產量是第一步,,接下來,他還要花更長的時間驗證用這套立柱式霧培技術栽種草莓是有效且可靠的,,等技術成熟了,,再向樓下村的農民進行推廣種植。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