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復雜心臟手術
圖: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與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合作,,去年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四宗復雜心臟手術,。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5月25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與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合作,,去年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四宗復雜心臟手術,,通過超聲波造影收集的數據,,3D打印出高仿真的心臟硅膠模型,。其中三宗“左心耳封堵術”使用該技術,,術前打印出病人的3D左心耳,,供主刀醫(yī)生操練,施手術時一舉成功將封堵器放置最佳位置,。
張誠謙醫(yī)生,,為中大醫(y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他去年為首例應用3D打印技術的“左心耳封堵術”手術主刀,。張醫(yī)生介紹,,手術里78歲的女病人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2013年曾出血性中風,。為減低病人再次中風的風險,,遂決定為其進行“左心耳封堵術”,從源頭封住血塊,,防止其沖上大腦,。
增術前操練放封堵器
張醫(yī)生說,術前為病人進行經食道超聲波,,發(fā)現其左心耳呈雙葉狀,,這種結構增加了封堵術的難度,,“封堵器過大,會有移位風險,;過小的話,,封堵不完全,血塊仍有可能沖出左心耳”,。除了封堵器的尺寸選擇,,以怎么樣的角度放置封堵器,放置在雙葉的中央位置還是形狀較大的心耳葉,,醫(yī)護人員都必須進行相當周詳的術前規(guī)劃,。
張誠謙說,若沒有3D打印技術,,醫(yī)生只能通過超聲波影像進行度量、想象,,并且需在手術過程中不斷嘗試,,找出最佳位置放入封堵器,因導管須多次出入心臟,,不僅增加手術時間,,理論上也有機會刺穿心臟,增加手術失敗或出現并發(fā)癥的風險,。張誠謙指出,,團隊應用3D打印技術,塑造出該病人高仿真的左心耳,,醫(yī)生可以用此進行多次的術前操練,,確定好封堵器的大小、放置位置及角度,,在手術中“一TAKE過”放置封堵器,,完全封堵左心耳,術后跟進及評估皆顯示患者情況良好,。
掃描影像至制成僅兩日
中大醫(y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心臟科助理教授李沛威介紹,,這種技術適用于復雜的心臟手術,例如有血管混亂表現的先天性心臟病或心瓣置換手術等,。他指出,,國外已有類似技術,利用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影像制作出3D高仿真模具,,其團隊此次選擇使用的超聲波影像在使用上更廣泛,,且避免了對病人不必要的輻射,也能保證影像準確性,,從為病人照超聲波,,至模型制成,,一般需時兩日。(大公報實習記者 曾美玲)
責任編輯:吳圣錦
(原標題:香港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復雜的心臟手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