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壽寧
西浦風光
馮夢龍像
寧德網消息(葉家坤/文 龔 健/圖)有一些地兒從未去過,,但初次踏足就很親切,像是夢里來過,。這種玄妙而美好的感覺,總在行旅之中不時泛上心頭。
我一度自問,,在被世人謂為福地壽寧的這片土地上,熟視無睹地錯過了多少可以給驛動心靈以寧靜棲息的角落,?
初夏時節(jié),,有幸受邀忝列“難忘壽寧”閩東文藝采風團之中,南北西東暢游壽寧。首站游覽龍虎山茶場,。在茶室品味茶香的間隙,,有位文友脫口而出:“這地方有如故地,像是曾經來過,。”驀然驚覺,,原來并非只我有如此心念。也許,,有的地方天然就是一方可以滌蕩浮躁,、盡享自在的勝境。
壽寧,,自有一方詩意棲息之境界,。
一
龍虎山上,茶園田田,,千頃澄碧,。
一叢叢茶芽流翠,像是一羽羽嫩綠的春鳥,,令人思絮翩飛,;一方透亮的水塘倒映著藍天白云、青山綠樹,;三五座青磚瓦房錯落其中,、茶香氤氳;偶爾幾聲鳥鳴,,劃破深山的寂靜,。仿佛間,“幾句杜陵詩,,一幅王維畫”意境躍然眼前,。
一切是那么的熟絡、親切,,似曾相識,,宛若故園。一群文友隱于茶山,,流連不去,。
將龍虎山茶場視如故園,不僅有我們這群文友,,還有一位傳奇人物——中國茶學界泰斗,、茶壽老人張?zhí)旄!?/p>
文革期間,,年屆花甲的福建省農業(yè)廳茶葉專家張?zhí)旄1幌路艅趧痈脑?,在壽寧南部武曲?zhèn)境內龍虎山茶場度過了7年多難忘時光,。這段蒙冤生涯倒讓他遠離喧囂荒誕,過上“池魚就買,,園蔬旋摘”的田園生活,,就此潛心茶道、專研茶藝,。得益于張老的茶技茶藝熏陶,,成立于1959年的龍虎山茶場一度成為閩東最好的茶場。新世紀以來,,這里培育產出的“夢龍春”牌壽寧紅茶享譽茶界,、一路芬芳。
龍虎山茶場里,,作為場史陳列展覽室的那座老房子中,,陳放著當年極其簡陋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及與制茶有關的珍貴史料,。我們聽著工作人員的傾情介紹,,探尋著張?zhí)旄9ぷ鞑杪蒙畹臍q月痕跡,追憶著老一輩茶業(yè)人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積淀著我們對于茶道的些許感悟,。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yǎng)性追尋自我之道。一生事茶,、精行儉德的張老活到108歲,,世人謂之茶壽。龍虎山的桃源勝境,,壽寧人的親切包容,,那段心無旁騖靜心研茶的隱居歲月,在張老心中種下了故土深情,。這些是否是張老壽及茶齡的重要原因已成難解之密,,但這些經歷和感受無疑是啟悟、豐富張老茶道思想的重要源泉,。
從此,龍虎山成為一個茶香漾溢的地名,。
二
壽寧是山地江南,、隱居勝地。
這里偏居閩東山區(qū),,生態(tài)完好,,四季分明,發(fā)展相對滯后,,但儒釋道文化燦爛,,山水茶名聲不斐,,有雄峻峰巒,也有小橋流水,,有世遺文化,,也有新型農村,整個就像是在現(xiàn)代化大潮裹挾下依然保持淡定,、彰顯江南特色的村落,, 2017年榮獲“中國老年人宜居城市”稱號。榮贗“中國最具魅力休閑鄉(xiāng)村”稱號的西浦就是其典型代表,。
西浦村口巍峨古樸的牌坊上鐫刻著一幅對聯(lián):“源溯唐宋聚芳華丹青山水南國韻,、文興孔孟傳正道翰墨俊彥東魯風”,概述了千年名村的歷史芳華,、風光韻致,。
西浦的稱謂一半屬于歷史,一半屬于風光,。自唐時開村以來,,位于壽寧東部犀溪后溪兩溪交匯口處的西浦,在自成一統(tǒng)的繆姓血緣天地里,,構筑起一座充滿小橋,、流水、人家意境,,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千年古村落,。這個寧靜唯美的村落一直熏染著江南文化的氣息,踐行著詩書傳家的傳統(tǒng),,南宋一朝出了一位狀元,、十八進士。“廊橋水鄉(xiāng),,狀元故里”,,便是西浦千年不老的最美顏容。
行走在村中巷道,,撫視著游魚流水,,感喟著文化風光的沉香,體味著橋柳依依的雅韻,,西浦像是緩慢了時光,,凝固了年華。這樣優(yōu)美閑逸的環(huán)境,,吸引著人們放慢腳步,,誘惑著各方游者閑隱其中。
在西浦上游犀溪水頭就曾隱居過一位名士:壽寧建縣后第一位進士葉有挺,。葉有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獲敕授江西省觀政,,未及赴任即發(fā)生“三藩”之亂,,駐閩靖南王耿精忠割據(jù)一方,到處籠絡人才,。葉有挺堅決不受耿黨高官厚祿拉攏,,躲進犀溪水頭后山隱歸耕讀,將簡陋茅寮取名為龍?zhí)稌S,,頗有魏晉風度,、忠義氣節(jié),《清史列傳·二七五·忠義傳》專篇記載“葉有挺傳”,。
只羨山水不羨仙,,神仙經此也流連。位于壽寧北部閩浙邊界的仙巖就因仙隱得名,。
仙巖之頂海拔高1527米,,上有道觀白鶴仙宮,供奉的是兩省邊界鄉(xiāng)民中流傳甚廣所獨有的白鶴仙,。傳說一群仙友云游途中發(fā)現(xiàn)仙巖是一塊寶地,,一位仙友愿前去護佑,鐵拐李仙長將拐杖化成一只飛鶴,,讓仙友騎鶴飄降駐山清修,,仙友從而得名白鶴仙。仙巖西側山腳還有一鶴峰寺,。同一山中佛道共存,,世代相安。兩省邊界民眾民風淳樸共享祥和,。
仙巖因仙得名,,卻因花燦爛,有著萬畝杜鵑,、十里花廊的榮耀名號,。春夏之交,云霧?,F(xiàn),,一山縹緲云霧、翠微煙霞,,讓人恍入仙境,,不辨天上人間。沿山坳分水嶺直上的千級石階就是閩浙之界,。拾級而上,腳踏兩省土地,,目觀邊地風光,,撫今追昔,,神思飄逸,陶然忘我,。仰望青山,,念著“羨君棲隱處,遙望白云端”,,頓覺心靈澄凈,。待到登高極頂,俯瞰山巒疊翠,,淡靄輕嵐,,已是意境空靈。
仙巖山脈綿延西去,,還有一座名山稱黃山仙巖,,是為尊奉祭拜名隱黃槐得名。黃槐是壽寧縣境內第二位進士,、北宋徽州知州,。他一生實踐“民本”理念,為救民于水火,,不惜得罪權貴開倉放糧賑災,,而后棄官改名歸隱故里,從此“一蓑煙雨任平生”,,被后人尊奉為“黃山公”,。
山水翠微,人文薈萃,。羨隱壽寧,,白鶴忘機。
三
“縣在翠微處,,浮家似錦棚,。三峰南入幕,萬樹北遮城……”馮夢龍《戴清亭》一詩工筆描繪了三百八十多年前壽寧縣城風光,。
站在三峰寺邊上,,沿著詩中的指向回望縣城,林木蔥蘢翠微滿眼,。當年處在城郊的三峰山,,如今已被集鎮(zhèn)民居包圍,成為民眾休閑娛樂的城市公園,。三峰寺居于公園核心區(qū)域,,寺內環(huán)境優(yōu)雅、禪意深深,。裊裊梵音,、脈脈檀香,,修竹茂林、清風徐來,,正是寧心靜性好地方,。清知縣饒崇秩撰寫的《重修三峰寺序》文曰:“洵騷人之曠觀,遷客所清賞也,。余每公暇,,時一登眺,飲酒賦詩,,塵土腸胃,,浣濯殆盡。”
三峰寺是壽寧創(chuàng)建最早的寺院,,始建于后梁開平三年至后唐清泰二年間(公元909-935年),。宋淳化元年(990年),宗伯禮部尚書陳洪軫辭官歸梓,,捐獻故居擴建三峰寺,。陳洪軫是壽寧境內第一位進士,官至正一品宗伯禮部尚書,,為官每以朝政,、百姓為重,盡忠職守,,廣惠庶民,,為后人景仰。
六百多年后,,明崇禎七年(1634年),,年過六旬的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懷著從政濟世的抱負,千里迢迢,,從姑蘇魚米之鄉(xiāng)來到“地僻人難到,,山多云易生”的貧窮山縣壽寧任知縣。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仕途生涯,。短短4年任期中,,馮夢龍追仰前賢,立下“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勤廉報國之志,,減輕徭役、改革吏治,、明斷訟案,、革除弊習、整頓學風、興利除害,,卓著政績被民眾銘記至今,。馮夢龍“政簡刑清,、首尚文學,、遇民以恩、待士有禮”的施政方略,,與民休養(yǎng)生息的為民情懷,,勤政清廉的務實本色,不僅造福了一方百姓,,更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和政治改革家的操守,。
習近平在閩工作期間特別關心貧困鄉(xiāng)村,曾經九赴壽寧,、三進下黨,,在閩東最遲建制特困鄉(xiāng)下黨扶貧助困,留下了與基層干群結“草鞋親”的佳話,,開啟了擺脫貧困的思考與實踐,。三次叩響下黨鄉(xiāng)人民群眾的“心門”,見證了他在扶貧道路上的付出,,譜寫了閩東實施扶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光輝一頁,,永遠銘刻在一代代下黨鄉(xiāng)人民群眾的心中。
下黨就在三峰寺西去七十里的深山峽谷中,。村口一座百年古廊橋——鸞峰橋橫跨修竹溪兩岸,,雄偉壯觀,滄桑古樸,。她見證了下黨幸福嬗變的重要歷史,。今日下黨綠意盎然,茶園定制扶貧,、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等都已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馮夢龍昔日“鑿開山混沌”的大志、“垂白鬻孤孫”的憂思,,都被今天的下黨人一一實現(xiàn)和解決,。
這是山城之幸,人民之福,。
夏日晴好,,草木葳蕤,那一片片綿延的青翠像是歷史前行者和引領者的慧眼,,為文明前行的路上增添了無數(shù)光亮,。
背影已遠,跫音不絕。
肝膽如洗兮,,一路北行,;夢牽故地兮,翠微壽寧,!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