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zhèn)鳳陽,赴一場百年老戲之約
北路戲大舞臺
樂賞北路戲
幕后排練
獲獎劇目《老仙摘桃》
寧德網消息(記者 劉巖生 通訊員 何家進 文/圖)
臺上演者入戲,,
悠悠唱腔中舉手投足,,水袖傳情。
臺下觀者動容,,
興味盎然中指點談笑,,耳目凝神。
初秋時節(jié),,壽寧縣鳳陽鎮(zhèn),,古老的臨水分宮古戲臺上,一臺北路戲演出讓這個山鄉(xiāng)浸染在濃濃的懷舊氛圍中,,也讓村民們回到童年,,重溫久遠的舞臺記憶。
當天演出的是珍稀劇種北路戲的獨有傳統(tǒng)劇目《群英會》,。該劇講述的是賜福天官奉玉皇大帝之命,,召集文圣文昌帝君、武圣關公帝君及七仙女等諸路神仙聚會,,慶祝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為凡間賜福賀喜,。全劇情節(jié)起伏有致,,格調清新,音樂歡快,,氛圍祥和,。其作為民間舞臺的開臺劇,多在春播秋收及重大民俗喜慶時段登場,,深受農村觀眾的普遍歡迎,。
一劇終了,觀眾們掌聲雷動,,意猶未盡,。鳳陽北路戲劇團團長劉大金再度出演主角,還為父老鄉(xiāng)親們加演了不久前在第十三屆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中獲獎的折子戲《老仙偷桃》,。直到午夜,,慕名前來觀摩演出的寧德市作家協(xié)會作家、攝影創(chuàng)作者及周末休閑游客與當地群眾,、北路藝人們仍暢談交流,,久久沉浸于北路遺韻里。
據悉,,鳳陽北路戲劇團曾揚名戲苑,,但一度因為陣地缺失,、經費投入有限及藝人收入低下等問題而中止演出,演員因此流散各地,,經典劇目瀕臨失傳,。今年以來,在縣,、鎮(zhèn)、村三級的幫扶下,,該鎮(zhèn)一批北路戲老藝人動員社會力量付諸行動,,使鳳陽北路戲復出舞臺再放光芒。鎮(zhèn)黨委書記梅春強告訴記者,,近年來,,鳳陽以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為依托,著力打造融庫區(qū)農耕風光,、高山生態(tài)采摘,、賽事運動基地及百年老戲觀賞為一體的特色休閑小鎮(zhèn),北路戲成為當地不可多得的靚麗人文景觀,。眼下,,鳳陽8600多畝高山富鋅葡萄已蔚然成規(guī)模,希望“采摘壽寧富鋅葡萄,、聽鳳陽北路戲”會成為閩東一道全新的鄉(xiāng)村旅游風景線,。
延伸閱讀
珍稀劇種鳳陽北路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寧北路戲,原稱為“福建亂彈”,,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稀有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現僅存于閩東北,,以壽寧縣為主,。鳳陽鎮(zhèn)系壽寧北路戲的發(fā)源地。該鎮(zhèn)有著深厚的民間演藝傳統(tǒng),,早在清嘉慶年間,,該鎮(zhèn)便有民間藝人創(chuàng)辦北路戲班,巡演各地,,揚名戲苑,。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的民間劇團“阿凱班”及其演出博采眾長,,為各地觀眾喜聞樂見,。鳳陽北路戲音樂貼近鄉(xiāng)土農耕社會,奔放中帶抒情,,粗壯里有細膩,,節(jié)奏多變,,旋律起伏大,曲調跳路活潑,,奔放有力,,并保留有后臺幫腔的原始風格。鳳陽北路戲的傳統(tǒng)劇目也比較豐富,,過去經常演出的有數十種,。其中代表性的有《貍貓換太子》《薛剛反唐》《薛仁貴征東》《施公案》《粉妝樓》《打金冠》《玉麒麟》《羅成寫書》《齊王哭將》等連本戲。
在數百年的演出活動中,,北路戲總結出一套深為農村觀眾所喜愛的表演形式,。不管何種角色行當,都以手,、眼,、身、法,、步等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推動劇情發(fā)展。業(yè)內人士稱,,這種對形體動作的強化,、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外化,均與唱腔緊密結合,、高度和諧,,形成且歌且舞、兼文兼武的表演藝術形式,,豐富了戲劇的表現力,。作為福建最有影響的珍稀劇種之一,北路戲有著極深的人文內涵和極高的歷史價值,。
去年以來,,鳳陽鎮(zhèn)北路戲藝人及社會各界力量,極力推進北路戲演練基地第一期舞臺項目建設,,并吸收周邊演藝力量參與,,分頭挖掘劇本遺存、重整行頭道具,、編演舞臺劇目,。與此同時,鳳陽北路戲的保護和傳承發(fā)展問題也引起政府部門和業(yè)界人士的關注,。壽寧縣政府和宣傳部門及時將鳳陽北路戲演練基地列為壽寧北路戲保護與傳承基地,,并撥專款補助扶持,;縣委宣傳部及鳳陽鎮(zhèn)多次派員到現場指導,、解決難題,。眼下,壽寧北路戲保護與傳承基地(鳳陽演練中心)已完成基礎工程,,可望年內投入使用,。經過數月來的精心整合編練,演員及奏樂隊伍已然就緒,,新編劇目可登臺演出,。
責任編輯:葉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