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多區(qū)”的福安樣本
寧德網消息(何小麗 吳慶堂)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進程中,,福安市以實驗小學為龍頭,整合城區(qū)兩所相對薄弱的學校,,組建全省首個公辦小學教育集團,,在實施義務教育“小片區(qū)”管理、破解擇校難題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12月20日,,福安市舉辦第八屆校園藝術節(jié)合唱比賽,,全市18所學校組隊參與角逐,,福安市實驗小學南湖校區(qū)和龍江校區(qū)雙雙獲得一等獎,,“一校多區(qū)”的福安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再次彰顯了教育教學成果及其整體辦學實力,。
“實小”不再“小”
福安市區(qū)最繁華地段當屬中興街,,在這條車水馬龍的大街南側有一條名為“龍江”的小巷,。走進巷子,可以聽見瑯瑯的讀書聲,,也可以聽到商販的叫賣聲和市場的嘈雜聲,,每當上學和放學時間,,這里擁擠著接送孩子的家長,。
曾幾何時,每逢小學一年級報名入學時,,家長們“擠破頭皮”也要把自家的孩子送進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子,,因為這里坐落著一所當地數一數二的優(yōu)質校——福安市實驗小學。
“實小實小,,實在太?。?rdquo;面對占地僅4.5畝,、被民房包圍的校園,,曾容納著2300多名的學生,家長們在慶幸自家孩子能夠踏入福安實小的同時,,不約而同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業(yè)內人士指出,要改變福安實小的這種“尷尬”狀況,,歸根結底是要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早在2007年,福安就在全省率先開展“特崗教師行動”,,凡在“特崗學校”任教的教師可享受特崗補貼,、評優(yōu)評先、子女入學,、課題申請等7項優(yōu)惠政策,。2008年9月,,福安市組織實施城區(qū)學校“結盟·重建”行動,,著力改善薄弱校“軟實力”,以此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然而,由于教師的薪資,、編制,、職稱由不同部門管理,“結盟·重建”行動的成效并不明顯,。“調動一名教師到另一所學校作骨干,,如果沒有職稱空缺,,調任后的教師無法按職稱聘任,工資不增反降,,自然難以流動,。”福安市教育局局長阮兆平說,。
2011年9月,,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該市以實驗小學為龍頭,,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個公辦小學教育集團,整合一所相對薄弱的學校“福安市韓城第二中心小學”(又稱南湖小學)和一所新校“福安市實驗小學陽泉分校”(含福安市韓城第四中心小學),,“強校+弱校+新校”的3所學校以分校區(qū)的形式成為實小教育集團成員,。
成立后的福安實小集團占地總面積93畝、教職員工469人,、教學班162個,、學生8700多人,有機組成一個城區(qū)義務教育小片區(qū),,徹底改變了“實小實小,實在太小”的歷史,。同時,,集團實行“七個統(tǒng)一”(師資統(tǒng)一調配,、教師統(tǒng)一待遇,、課程統(tǒng)一設置、教研統(tǒng)一管理,、質量統(tǒng)一監(jiān)控,、考試統(tǒng)一評價、招生統(tǒng)一組織),,特別是師資隊伍“縣管校用”,,由集團根據教學需要自主安排,從而以“小片區(qū)”管理模式拉開了“一校多區(qū)”的辦學序幕,。
“弱校”不再“弱”
曾幾何時,南湖小學雖然地處福安市區(qū),,但并不被家長們看好,有無“門路”都要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福安市實小或福安師范附屬小學,,因為這關系到孩子的未來,,也與家長的“面子”有關,。
2011年9月秋季開學后,南湖小學的學生在新作業(yè)本上都寫上了“實小南湖校區(qū)”,。“此‘實小’非彼‘實小’,,是不是忽悠人?”家長們在慶幸孩子們都成為實小學生的同時,,不免心生疑慮。
無獨有偶,,福安實小陽泉校區(qū)的前身“福安韓城第四中心小學”,,全校只有200多名學生,片區(qū)內的生源大量流向城區(qū)其他學校,,盛行“擇校熱”。2011年秋季開學后,,新建的福安實小陽泉校區(qū)納入實小集團,。“一杯牛奶稀釋成3杯,還能是原來的味嗎,?”家長們普遍持觀望態(tài)度,。
事實勝于雄辯,。通過4年多的運作,,福安實小集團實現了“一校一品”的發(fā)展新格局,3個校區(qū)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辦學特色,,暗自較勁:龍江校區(qū)固本提升,,主要以美育為主,,推行“酷愛讀書,,崇尚禮儀”,,從而“做更好的自己”,;南湖校區(qū)已經形成“行知知行,,愛滿天下”的“行知文化”,踐行陶行知真愛教育,,近日獲得“福建省行知實驗學校”授牌;陽泉校區(qū)已形成“水育文化”,,以“上善若水”統(tǒng)領校園文化,。2013年,,福安實小集團教研室被評為“福建省五一先鋒崗”,2014年榮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稱號,。
家門口上“名校”
福安實小集團成立的第一年,,龍江校區(qū)從118名教職工隊伍中,抽出26名骨干力量扶持其余兩校區(qū)發(fā)展,。其中,,到南湖校區(qū)8名,多是具備一定管理能力的中層干部,;到陽泉校區(qū)18名,,則是擅長教學的優(yōu)質師資,。
與此同時,,福安實小集團通過“走出去,、請進來”,、跟崗學習等多種途徑歷練骨干隊伍,,以“煮餃子”的方式不斷推出名師,讓成熟的“餃子”不斷浮出水面,。據了解,,師資培訓得到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市財政每年安排20多萬元,,專項用于集團的教師培訓。
福安實小集團還精心安排跨校區(qū)的文藝活動,、體育比賽,、學術交流等等,使新校區(qū)的文化與原文化情境順利對接,,讓各校區(qū)師生親切感受加入集團的優(yōu)越感,。“在我看來,這更像獻血,,幫助他人的同時,,還能促進自身的新陳代謝。”鄭作榕認為,集團化不是搞削“峰”填“谷”,,而是通過優(yōu)質資源的輻射帶動,,實現揚“峰”升“谷”。
如今的福安實小陽泉校區(qū)占地面積18畝,,在校生多達2700多名,。南湖校區(qū)也從一所名不經傳的弱校,搖身一變成為備受追捧的“名校”,。2015年秋季,,福安實小集團共招收一年級新生 1708人,共29個班級,,完成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指標1032人,。“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孩子能坐在實小老師講課的課堂上聽課,。”一名通過搖號得以進入實小的農民工家長感嘆,。
更為可喜的是,按照福安市委,、市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實施方案,,今年搬遷后的福安市第四中學校園,已變身為福安實小集團的又一新校區(qū),,同時在福安的溪北洋新區(qū)籌建“福安實小溪北洋校區(qū)”,讓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形成燎原之勢,,奏響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時代進行曲。
責任編輯:吳圣錦